阿非利卡人
又稱布爾人,南非和納米比亞的白人種族集團之一。
其種族來源以17世紀至19世紀移居南非的荷蘭移民和少量法國胡格諾教徒為主,還有德國人和弗拉芒人、瓦隆人的血統在內。操阿非利堪斯語(又稱南非語),多信仰基督教新教加爾文教派。根據2001年的統計,人數約為250萬。
早期歷史
1602年,六十家荷蘭商行合夥成立了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聯合省議會賦予它壟斷東印度貿易的專利權。根據尼德蘭聯合省議會的授權,東印度公司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組建自己的船隊、可以獨立地對外締結條約協定,可以對外宣戰、媾和。荷蘭東印度公司迅速壟斷了西歐和香料群島之間的往來貿易,經營東印度群島的胡椒、肉桂、豆蔻、丁香等商品,以及中國和日本的茶葉、絲綢、瓷器、漆器。荷蘭商船隊的單次航程通常需要八九個月,穿越印度洋和大西洋兩個大洋。為了補給淡水、蔬菜、水果和新鮮肉類等給養,需要在中途建立若干供應站。1598年,荷蘭人占領了西印度洋一個濕熱的火山島,以當時的尼德蘭聯省共和國執政官——毛里茨·奧蘭治親王的名字,將其命名為模里西斯島。荷蘭人在這裡建立了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商船供應站。但是由於島上鼠害猖獗,以及偏離當時的主要航線,模里西斯島的生產和供給能力已嫌不足,荷蘭人決定在好望角建立一個更大規模的中途補給站。1652年4月,荷蘭船長揚·范里貝克(Jan Van Riebeeck)載著第一批153名荷蘭移民抵達好望角的桌灣,建立了南非的第一個荷蘭殖民地——開普敦。這些移民都是東印度公司的雇員,根據東印度公司下達的指令來種植作物、飼養牲畜,產品由東印度公司定價收購。不久,一些荷蘭雇員為了擺脫東印度公司對他們的控制,開始向內地移民。不久之後,更多的荷蘭人和受迫害的法國胡格諾教徒前來定居。他們以開普敦為中心,向四周擴散,將商船補給站擴大為開普殖民地。開普敦取代了模里西斯,成為來往於兩大洋的船隻最重要的中途補給基地。1710年,荷蘭人正式拋棄了模里西斯島,全力經營開普殖民地。
為了建立向商船供應產品的農場和牧場,荷蘭移民從好望角向內地遷移擴張,圈占土著人的大片土地,驅趕當地的土著黑人勞動,自己成為奴隸主。這些荷蘭、法國和德國移民的後裔逐漸形成統一的種族,操夾雜法語、德語、馬來語和科薩語的荷蘭文方言,被稱為布爾人(Boer,意為“農民”),但其自稱為阿非利卡人(原意為非洲定居者)。至19世紀中葉,定居在南非的荷蘭移民後裔數量已經達兩萬一千人,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歐洲白人定居者中達24%。
大遷徙
1795年,法國軍隊入侵荷蘭,建立了巴達維亞共和國,成為法國的一個附庸國。英國隨即占領了法國和荷蘭的眾多海外殖民地。在流亡英國的荷蘭政府同意下,開普殖民地也被英軍占領。1802年,因拿破崙在馬侖哥戰役中獲勝,奧地利被迫同法國簽訂和約,反法聯盟瓦解。在這種局勢下,英國也不得不與法國簽訂《亞眠和約》,英國撤出馬爾他,不干涉荷蘭、德意志、義大利的內政,承認法國在歐洲占領的領土,撤出在海外占領的殖民地。開普殖民地也歸還給巴達維亞共和國。不久,英國重新同法國開戰,於1806年捲土重來,再次占領了開普殖民地。在1814年—1815年的維也納和會上,英國在向荷蘭支付了六百萬英鎊的補償款後,把開普地區據為己有。拿破崙戰爭結束後,英國有三十多萬復員的士兵和水手湧入國內的勞力市場,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緩解國內的就業壓力,英國決定向地廣人稀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和南非組織移民。移民到開普的英國人很快便在數量上壓倒了已經移民到這裡一百多年的南非荷蘭人。這時的英國在全世界實行自由貿易政策,要將帝國的所有殖民地變成英國工業品的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而開普殖民地的經濟基礎,是建立在布爾人牧場主免費獲得大片土地、並對當地黑人實行奴隸制度這種落後的經濟形態下的,顯然不符合英國的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政策。19世紀30年代,英國人宣布開普殖民地的土地為“皇家土地”,不再允許布爾人農場主們免費占據、開發,而實行土地拍賣制度,同時限制布爾人向奧蘭治河以北移居,此外,英國還在1834年宣布廢除開普殖民地的奴隸制度,並用嚴格的殖民地官吏任用制度取代了布爾人的傳統自治議會。英國資產階級自由主義者在南非宣傳的“人人平等”思想招致抱有種族主義思想的布爾農場主的反感。他們表示:“如果讓奴隸享有與基督徒平等的地位,那么我們寧願離開。”
1836年春天,大批對英國殖民政策感到不安和不滿的布爾人農場主們拋棄了自己的牧場、房子,駕著牛車,趕著牲口,帶著全部家當和奴隸,離開原先居住的赫克斯河谷和布立德河谷(在開普敦附近),開始向南非內陸地區的大遷徙。大遷徙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參加大遷徙的布爾家庭組成若干個自衛民團。牛車既是運輸工具,又是家,又是禮拜堂。夜間遷徙者把牛車圍成首尾相接的圓陣,組成防禦工事,提防當地的祖魯人和科薩人的進攻。這次遷徙被稱為“大遷徙”(Groote Trek)。
早期的布爾共和國
遷出開普的布爾人遷徙者分為兩路,一路向東北的納塔爾地區前進,在民團司令官安德列斯·比勒陀利烏斯(Andries.W.J.Pretorius,老比勒陀利烏斯)的指揮下,戰勝了當地的祖魯人,於1840年在納塔爾地區成立了納塔利亞共和國,首都為彼得馬里茨堡。1842年,英國人以布爾人同受英國保護的土著酋長國交戰為由,在德班港登入,於1843年包圍了彼得馬里茨堡,吞併了納塔利亞共和國。當地的布爾人不願意接受英國的統治,在老比勒陀利烏斯的帶領下,再次向西邊的內陸高原地帶遷移。第二路布爾人遷徙大軍則向北,一部分越過瓦爾河,與從納塔爾向西遷徙的布爾人會合,建立了幾個名為“共和國”的小殖民區,如萊登堡共和國、溫堡共和國。通過同當地部落和土著王國的戰鬥,這些小殖民區最終在1849年合併,建立了南非共和國(Zuid Afrikaansche Republik),又稱為德蘭士瓦共和國,德蘭士瓦的意思為“越過瓦爾河”。其首都被命名為比勒陀利亞,以紀念帶領布爾人擺脫英國統治的老比勒陀利烏斯。老比勒陀利烏斯以布爾人的代表自居,出面和英國人談判,德蘭士瓦共和國的獨立在1852年獲得了英國的承認。一年之後,老比勒陀利烏斯去世,其子馬蒂烏斯·比勒陀利烏斯(Martius Pretorius,小比勒陀利烏斯)出任德蘭士瓦首屆總統,最終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德蘭士瓦國家。
除了這些人之外,還有另外一部分布爾人留在了奧蘭治河以北、瓦爾河以南的地區,他們建立了自治政府,接受納塔利亞共和國的領導,在納塔利亞共和國滅亡後,這裡的布爾人於1844年宣布獨立,並在1854年同英國簽訂《布隆泉協定》,建立了獨立的奧蘭治自由邦共和國(Republik Van Die oranje Vrijstaat),首都為布隆泉。小比勒陀利烏斯幾次試圖吞併奧蘭治自由邦,統一布爾人國家,但是因德蘭士瓦內部的權利鬥爭而未能實現,所以南非得以維持兩個布爾人國家長時間並存的局面。
民族的形成
在1877年—1880年英國統治德蘭士瓦的三年期間,布爾人的民族情緒高漲,德蘭士瓦和開普兩地的布爾人聯合起來,於1880年在開普敦成立了民族主義組織——阿非利卡人大會(Afrikander Bond),並且在獨立的奧蘭治自由邦共和國也發展了分會。布爾戰爭期間,英屬開普殖民地和納塔爾省的阿非利卡人居民普遍參加德蘭士瓦和奧蘭治的軍隊,或為其游擊隊提供幫助。
布爾戰爭結束後,英國採取與阿非利卡人和解的政策。1906年,在揚·克里斯蒂安·史末資將軍的努力下,德蘭士瓦獲得自治地位,1907年奧蘭治河殖民地也獲得了自治地位,恢復了奧蘭治自由邦的舊名。1909年,為了統一南非的殖民地財政、關稅、鐵路,英國國會通過了“南非法案”。1909年9月20日,英王愛德華七世批准了議會提出的建立南非聯邦的法案。1910年5月31日,由開普、德蘭士瓦、奧蘭治自由邦和納塔爾共同組成的南非聯邦(Union of South Africa,Unie Van Suid Afrika)成立,南非成為與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一樣的自治領地。為了妥協舊英屬殖民地和新吞併各行省之間的利益關係,南非聯邦的首都也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分別設在開普敦、比勒陀利亞和布隆泉。此時居住在南非四個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已有60萬人,遠遠超過英裔白人的數量。他們具有相同的文化、宗教(加爾文派改革教會)和語言(由荷蘭語演化而成的阿非利卡語);英布戰爭大大促進其民族認同的心理狀態的形成,南非聯邦的成立則使他們合併成為單一國家。經歷了長期演化和認同過程,在布爾戰爭之後,南非的荷裔移民後裔終於形成為一個統一的阿非利卡人民族。南非聯邦成立後,原來各殖民地中的阿非利卡人政黨很快結合成單一的政黨——南非黨,由路易·博塔任主席。在1910年9月的南非第一次普選中,南非黨得到阿非利卡人農場主的一致支持,擊敗英裔的聯邦黨,在1911年11月正式成立南非聯邦政府。
混血阿非利卡人
南非種族隔離制度結束後,在一部分阿非利卡人當中出現了擴大種族範圍的傾向,鼓勵以阿非利堪斯語為第一語言的南非和納米比亞籍有色人種宣布自己為阿非利卡人。在阿非利堪斯語中,黑人、印度人等非白人人種被稱為“kleurlinge”,而這些操阿非利堪斯語的有色人種則被稱為“bruine afrikaners”(棕色阿非利卡人)或“bruinmense”(棕色人種)。他們在種族隔離時期的南非也被稱為混血人種,或巴斯特人{Bastera,意為“雜種”),納米比亞的雷霍博斯人(Rehobothers)與其來源相同。
南非和納米比亞的混血人種出現於18世紀下半葉,是遷徙到南非內地的布爾農民與祖魯、科薩、納馬等土著民族婦女通婚的結果。他們操阿非利堪斯語,起荷蘭名,信仰加爾文教派。在南非和德屬西南非洲,混血人種曾與布爾人一同展開對黑人的戰爭,作為報酬,他們被允許保留自己的土地。
考慮到南非殖民時期和種族隔離時期不同種族間的嚴格界限,白種阿非利卡人的這種態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進步。但是操阿非利堪斯語的有色人種並不認為自己與白阿非利卡人屬於同一種族,因為經過漫長的隔離,他們已經發展出了完全不同的種族文化。同時,“阿非利卡人”這個詞語的種族主義背景容易令人產生不愉快的聯想。這些人傾向於用更加中立的形容詞格“阿非利堪斯人”(Afrikaanses)來稱呼自己。
阿非利卡人與布爾人
目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阿非利卡人仍然用“布爾人”這一稱呼。這些人大多是居住在原英屬開普省範圍之外的布爾共和國公民後裔,他們的祖先包括1690年遷出荷蘭東印度公司開普領地的布爾人和1836年“大遷移”的布爾人。“阿非利卡人”的叫法在1930年代得到南非聯邦政府(當時為英國自治領)的鼓勵,因為這個稱呼不會使人聯想到著名的兩個布爾共和國,因此有一種“民族統一”的語感。但是那些堅持拒絕與英國人和解的德蘭士瓦和奧蘭治後裔則堅決拒絕自己被稱為“阿非利卡人”。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比留在英國殖民地的阿非利卡人更加珍視自由,在遇到殖民企圖時奮起抵抗,因此不應與那些甘受英國殖民統治的阿非利卡人劃為同一民族。
著名阿非利卡人列表
保羅·克魯格(1825 - 1904) 政治家,德蘭士瓦共和國總統。南非最大的國家公園以其命名揚·克里斯蒂安·史末資(1870 - 1950) 政治家,南非總理,英國陸軍元帥
德克勒克(1936 - ),政治家,舊南非共和國最後一任白人總統,推動種族隔離制度的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