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十世紀開始,非利士人就很顯著地在地中海東南岸的一塊平原上落戶。他們有五個大城,就是迦薩(Gasa)、迦特(Gath)、亞實基倫(Ashkelon)、亞實突(Ashdod)和以革倫(Ekron)。(圖四)參孫跟非利士人的爭戰是大家所熟悉的。以後,他們一直都是以色列人的大敵,在非利士人最強之時,曾入侵到伯珊、基利波山、密抹等地。從出埃及的記載,非利士人並不是迦南地的原住民。那么,他們究竟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呢?根據創世記十:14說:“含的兒子是古實、麥西、弗、迦南。。。麥西生。。。迦斯路希人、迦斐托人;從迦斐托出來的有非利士人。(英文聖經是..Casluhim(fromwhichcamethePhilistines)andCaphtorim)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經跟非利士人打交道(創二十一:32、34,二十六:1、18),但他們只是曇花一現,在迦南地並沒有什麼顯著的地位。但在士師記,我們就看到他們已經成為以色列人的死敵。從聖經以外的資料,我們可以知道他們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古埃及是第一個跟非利士人打交道的國家。蘭塞II(RamessesII,1279-1212BC)和他兒子Merneptah兩個法老在任期間,就曾跟他們打過戰。埃及稱他們為“海上之民”(TheSeaPeople)。他們似乎源自愛琴海地區,乘船侵入埃及尼羅河畔、地中海沿岸的赫人(Hittites,在土耳其)地區、Carchemish、Cyprus(塞埔魯士),和迦南地。出沒的時間大約在銅器時代後期(1400-1200BC)和鐵器時代前期(1200-1150BC),剛好是聖經的士師記時代。在埃及蘭塞III(RamessesIII)當法老的時候,他就曾在1175BC與非利士人大戰,並殺死近12000名士兵。在埃及的壁畫上,我們還可以清楚看到非利士人兵士的模樣,他們頭戴羽毛狀的頭飾,手持長矛和錐形的劍,以及一個圓盾。
埃及人把俘虜的非利士人遷徙至迦南地的西南,那裡也是非利士人落戶之地。從出土的物件,特別是陶器(圖二),我們可以看到非利士人很快的就融入當地的文化。開始的時候,他們製作的陶器還有過去在愛琴海岸時的特色,但以後發掘的陶器就漸漸自成一格。圖一所示是一副在Bethshean發現的非利士人的土製人像棺材,很像埃及人的木乃伊。
撒上十三:19-20“那時,以色列全地沒有一個鐵匠;因為非利士人說,恐怕希伯來人製造刀槍。以色列人要磨、犁、斧、鏟,就下到非利士人那裡去磨。”從這節經文可知,非利士人是精通鐵器製作的,是他們引進了冶鐵技術和大量的鐵器到迦南地。
非利士人不斷的攪擾以色列人,一直到撒下八:1,我們才看到大衛王把他們治服,從他們手下奪取了京城的權柄。但在大衛王國分裂之後,非利士人又重新抬頭。在摩一:6-8,先知預言他們“所余剩的必都滅亡。”經過了亞述帝國的統治後,歷史上“非利士”的名字就不再出現了。主前五世紀的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提到迦南地西南部分的住民時,他說那裡住的是阿拉伯人(Arabians),可見非利士人已經被取代了。
從1996年開始,在Dr.ArenM.Maeir(InstituteofArchaeology,BarIlanUniversity)的率領下,考古學家們在非利士地的迦特(Gath)土丘,Telles-Safi進行挖掘,收穫頗多。挖掘顯示,在主前八世紀左右,此城受到極大的破壞,跟聖經王下十二:18“那時,亞蘭王哈薛(Hazael)上來攻打迦特,攻取了。。。)的記載很吻合。在土丘周圍,還發現攻城時敵軍所挖掘的壕溝(trenches),研究工作還在進行當中,相信不久的將來,石頭還會對我們說話。
嚴格說來,現在的“巴勒斯坦人”(Palestinian)並不是過去的非利士人(Philistian)。他們跟以色列人的恩恩怨怨,大概要等到主再來的時候,才能獲得解決。
語源學
英語的非利士人一詞來源於古法語“Philistin”,法語又來源於拉丁語“Philistinus”,拉丁語又來源於希臘語“Philistinoi”,希臘語又來源於希伯來語“P'lishtim”,見撒母耳記上17章26、36節,撒母耳記下1:20節;士師記14章3節,“peopleofP'lesheth”("Philistia");比較:阿卡德語:“Palastu”,埃及語“Palusata”;這個詞可能是這個民族的自稱聖經學者通常將這個詞追溯到其閃族根源“p-l-sh”(希伯來語:פלש),意為“分開,經歷,蜂擁而來,覆蓋或侵略”,
瓊斯認為非利士人這個名稱是希臘語“phylehistia”的變體(“爐邊的部落”,愛奧尼亞拼法為“hestia”)
歷史
如果非利士人被確定為“海上民族”之一(見下述“起源”部分),那占領迦南發生在埃及第二十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期間(前1180年代—前1150年代)。可能是他們的海洋知識使得他們對於腓尼基人非常重要。在埃及,有一個稱為“Peleset”(或“prst”)的民族,通常認為他們就是非利士人,出現在拉美西斯三世的題字MedinetHabu中
非利士人征服了沿著迦南西南部沿海帶狀地區的5座城市:加沙、亞實基倫、亞實突、以革倫和迦特,那裡直到埃及第十九王朝結束(結束於公元前1185年)都屬於埃及。聖經中參孫、撒母耳、掃羅和大衛的故事都涉及了大量的非利士人與以色列人衝突。非利士人長期壟斷了鍛造鐵的技術(他們可能在征服安納托利亞期間獲得),聖經中描寫的歌利亞的裝甲就是利用了這些鍛造鐵的技術。
這些部落組成強有力的同盟,抵抗希伯來人的頻繁侵入。這2個民族之間進行著幾乎始終處於戰爭狀態。
公元前732年,非利士人被亞述的Tiglath-PileserIII征服,喪失獨立,此後的歷次反叛均被鎮壓。最終,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猶大王國和整個敘利亞,前非利士人城市成為新巴比倫帝國的一部分。在這時期以後,非利士人就很少出現。不過,以西結書25章16節、撒迦利亞書9章6節和IMacabees3還提到了非利士人,表明他們在巴比倫征服之後仍然作為一個民族存在。最後,非利士人作為一個民族的所有痕跡都消失了。後來這些城市先後處於波斯帝國、猶太人(Hasmonean王國)、希臘(塞琉古王朝)、羅馬帝國等帝國的控制之下。
“巴勒斯坦”的名稱起源於非利士人的希臘語和拉丁語形式;見巴勒斯坦歷史。
起源
大多數學者都同意,非利士人並非巴勒斯坦地區的土著。聖經中大約有250處涉及到非利士人或非利士地,並再三說到他們是“未受割禮的”,與閃族不同,例如以色列人在出埃及之後遭遇的迦南人(撒母耳記上17章26、36節,撒母耳記下1章20節,士師記14:3)。有人認為非利士人是偉大的海軍同盟“海上民族”的一部分,在公元前12世紀初,他們從在克里特島和愛琴海島嶼的家鄉來到地中海海岸,在埃及第十九王朝後期一再攻擊埃及。儘管拉美西斯三世最終擊退了他們,但是他又重新安置了他們,重建起迦南的沿海城鎮。
PapyrusHarrisI詳細敘述了拉美西斯三世統治時期的成就。他簡短地敘述了8年戰役的成果,戰敗了海上民族。拉美西斯將俘虜的海上民族帶回埃及,他“將他們安置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要塞。我對他們所有人徵稅,每年從倉庫和穀倉收取衣服和糧食。”一些學者認為很可能這些要塞就是迦南南部的防禦城鎮,並且最終成為非利士人的5座城市(Pentapolis)(Redford1992,p.289)。IsraelFinkelstein認為非利士人城市遭到洗劫25-50年後,又被非利士人收復。很可能在這期間的初期,非利士人居住在埃及,直到拉美西斯三世統治的衰落的後期,他們才被允許回到非利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