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述拉節

阿述拉節

阿述拉節,西北部回族節日。

簡介

阿述拉節阿述拉節
 即時要選用當地的五穀雜糧,摻上牛羊雜碎煮熟食用,節日期間宴請客人必備手抓羊肉,其次是用雞肉做成的各種菜餚,據說,阿述拉日的齋戒可以消抹一年的罪過.

節日飲食

主食

日常主食有小麥、青稞、大麥、豌豆、洋芋等幾種。城鎮及川水地區以小麥為主食,輔以洋芋,山旱地區多以青稞、大麥、洋芋為主食,輔以豌豆、小麥等。
分乾、稀兩個品種。
乾:餛鍋饃、鍋盔、花捲、油餅、油香等。
稀:軟面片、拼面片、長面、拉麵、旋面兒、寸寸兒、旗花兒、麥仁飯、扁食、攪團等。

祭祀食品

回族祭祀祖宗和亡人的活動為"念亥亭"。此時的食物與平時不同,一般為:先上油香、花捲、奶茶,再上稱為雙碗的熬肉米飯,最後上旗花面,或麥仁飯。規模依主人財力大小,分為大油香、小油香兩種。

喜慶食物

每逢爾德節、古爾邦節和兒女結婚之日,各家各戶都要竭盡全力,做出富有特色的傳統菜點,以示慶祝。
爾德節:麵食以油炸為主,油香、蜜饊、油果兒、饊子、花花兒、哈里瓦等。
菜餚主要是熬肉、手抓羊肉、麥仁飯、稀粥飯。
古爾邦節:大致與爾德節相同,少了油炸食品饊子和花花等。
婚嫁宴席:城鄉有別,城鎮注重菜餚,有條件的人家還要擺八盤筵席,鄉下則與爾德節食物相似。


回族簡介

回族是目前中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中亞的穆斯林(伊斯蘭教徒的特稱)大批遷入中國,以這些信仰伊斯蘭教的中亞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為主,後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