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Atkinson'sAchievementMotivationTheory)
阿特金森(J.W.Atkinson)於1963年將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進一步深化,提出了具有廣泛影響的成就動機模型。
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簡介
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被認為是一種期望價值理論,因為這一理論認為動機水平依賴於一個人對目的的評價以及達到目的可能性的評估。阿特金森重視衝突的作用,尤其重視成就動機與害怕失敗之間的衝突。該理論的特徵是它可以用數量化的形式來說明。阿特金森認為,最初的高成就動機來源於孩子生活的家庭或文化群體,特別是幼兒期的教育和訓練的影響。個人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敗的意向。也就是說,成就動機涉及到對成功的期望和對失敗的擔心兩者之間的情緒衝突。追求成功的動機乃是成就需要、對行為成功的主觀期望機率以及取得成就的誘因值三者乘積的函式,如果用Ts來表示追求成功的傾向,那它是由以下三個因素所決定:①對成就的需要(成功的動機)Ms;②在該項任務上將會成功的可能性Ps;③成功的誘因值Is。Ps值在0至1之間。Ps=1,表示確信會取得成功;Ps=0.5,表示估計成功的可能性是50%;Ps=0,表示確信必然失敗。用公式可表示為:
在這個公式中,Ms代表爭取成功的相對穩定的傾向(這是用TAT主題統覺測驗得到的);成功的可能性Ps指的是認知目標的期望,或是主體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Is為成功的誘因值,這一項被認為是與Ps有相反的關係,也就是Is=1?Ps,即當Ps值減小時,成功的誘因值增加。目標的誘因值是一種叫做對成績自豪的感情。他認為,一個困難任務取得成功以後所體驗到的自豪比一個容易任務成功後體驗到的自豪感更強,比如說,在經過了幾天冥思苦想後解出的數學題比輕而易舉地解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要高興得多。阿特金森認為:在與成就有關的情景中既能引起對成功的期望,也能引起對失敗的擔心。決定對失敗擔心的因素類似於對成功希望的因素,即避免失敗的傾向Taf是以下三個因素的乘積的函式:①避免失敗的動機Maf,也就是因失敗而體驗到的羞愧感的能量;②失敗的可能性Pf;③失敗的消極誘因值If。其公式為:同前面一樣,If=1?Pf,也就是說,失敗的可能性減小時,失敗的誘因值就增加。失敗的誘因值可理解為一種消極的情感,如羞愧、消沉等。那么在一種容易的任務失敗後所體驗到的羞愧感比一種困難任務失敗後的羞愧感要強。由以上得出:作為結果的成就動機由力求成功的傾向的強度減去避免失敗的傾向的強度,。如果一個人在一種特定的情境中獲得成功的需要大於避免失敗的需要,那么他就敢於冒風險去嘗試並追求成功。
根據這一理論,如果一個學生獲取成就的動機大於避免失敗的動機,他們為了要探索一個問題,在遇到一定量的失敗之後,反而會提高他們去解決這一問題的願望,而且另一方面,如果獲得成功太容易的話,反而會減低這些學生的動機。研究表明,這種學生最有可能選擇成功機率約為50%的任務,因為這種選擇能給他們提供最大的現實挑戰,他們能抵制不可靠的意見,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在學校進行的智力測驗中能得到較好的分數。他們對成功完全不可能或穩操勝券的任務,動機水平反而下降。相反,如果一個學生對失敗的擔心大於獲取成就的動機,那么,也有可能由於失敗而灰心喪氣。由於成功而得到鼓勵。這種學生在選擇任務時,傾向於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選擇容易的任務可使他們免遭失敗,而選擇的任務極其困難,那么即使失敗,也可找到適當的藉口,從而可減少失敗感。麥克里蘭的實驗研究證實了這一點。成就動機的水平與完成學業任務的質與量緊密相關。高成就動機者在沒有外力控制的環境下仍能保持好的表現,在經歷失敗的過程中,高成就動機者在任務的堅持性上比低成就動機者強。另外,追求成功者有很強的自信心,有高的成就動機水平和內歸因。成功更增強了他們上述的三個特徵,使他們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敗,他們會認為是自己採取了不合適的策略,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而不會將失敗視為是缺少能力,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務。避免失敗的學生正相反,他們的自信心不強,傾向於外歸因,由於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有限,他們往往設定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不付出足夠的努力,於是導致了又一次的失敗,不斷地失敗導致了他們對自己能力不足的固定看法。將失敗歸因於缺乏能力,而將成功歸因於運氣、機遇、任務簡單。這樣無論成功還是失敗對他們都沒有積極的影響:成功了,他們不會再付出努力,而一旦失敗,卻導致他們進一步去避免失敗。
阿特金森在一項經典實驗中演示了這一點。
後來,許多學者擴展了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雷陸(Rayor)認為,過去的成就動機理論強調當前的目標,其實長遠的目標對現在的行為也有很大的影響。應該把即時的目標和長遠的目標結合起來,真正的成就動機是由兩者結合而產生的。
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評價
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模型提出了需要、期望,誘因價值的綜合動機理論,把人的動機的情感方面與認知方面統一起來,並用數學模式簡明地表述出來,揭示出了影響成就動機的某些變數和規律,並用實驗檢驗,證實了其理論假設的合理性和客觀性,這不能不說是對傳統的動機理論的一種突破性的進展,對動機理論的建立和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與巨大的貢獻。
但是這一理論模型還是很不完善的,它並不能很好他說明成就動機的本質,發生、發展的條件以及影響成就動機的各種變數。其主要的缺陷有:①人的成就動機被看成僅僅由內部因素所激發,更多地看到內部因素的影響,而沒有充分看到外部社會生活條件對人的成就動機的作用。人的成就動機是一種社會性的動機,它的形成、發展和變化都受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和制約。這個模型忽視或者沒有充分地看到這一點,就不可能最終解決個體成就動機的來源,也看不到社會生活條件對人的成就動機和行為的決定性作用。僅僅把成就動機看成是個體經驗的產物是很不充分,很不徹底的。②這一理論雖然是初步把動機的情感方面和認知方面結合起來的模型,但它對認知的作用的了解是模糊的、籠統的、不具體的。實際上,人的期望、誘因價值都要通過人對環境條件和自身條件的認知作用才能影響人的動機。③對影響成就和行為的內部因素的了解和探討也是不全面和不夠充分的。成就動機作為穩定的人格特徵之一,它和整個人格特徵的關係也沒有進行充分的研究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