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因茨·黑克豪森

海因茨·黑克豪森於1928年8月22日出生,於2007年12月5日去世,當代最重要的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

簡介

海因茨·黑克豪森 【Heinz Heckhausen 1926.03.24-1988.10.30】,德國心理學家。出生於德國,

經歷

從1947-1951 年在明斯特大學師從 W.梅茨格學習心理學,並受 K.勒溫H.A.默里的影響,1954 年獲博士學位,1962 年獲教授資格。1964 年起他在波鴻的魯爾大學任心理學教授,他在該校建立了德國主要的心理學系。波鴻就此成為動機研究的中心,吸引了國外的訪問教授,培養了著名的研究者。黑克豪森把研究結果結合到詳盡闡的動機模式中去便如“作為自我強化系統的動機”或強調行為後果和影響之間功能差異的“延伸動機模式”,他認為該現象往往在期望值模式中被忽視。70 年代後期的研究集中於與成就相關的行為的早期發展和成功與失敗的行為反應,部分在縱向研究中進行。
1971-1972 年黑克豪森是荷蘭高等學習研究所研究員,1981 年獲奧斯陸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80-1982 年間他是德國心理學會主席。從 1983 年開始,在慕尼黑的馬克斯 - 普朗克心理學研究所任主任直至逝世。
他以探索在目標確定方面個人動機的差異而開始其研究生涯。D.麥克蘭德利用主題統覺測驗作為需求實現的動機測量和 J.阿特金森的動機模式,幫助黑克豪森為“成功願望”和“害怕失敗”的獨立評定構成了主題統覺測驗方法。這些方法成為迅速發展的德國成就動機研究的基礎。1967 年出版了《成就動機分析》一書。這是第一部用德語寫成的動機方面的專著。
他在行動控制理論的領域中,發展出複雜的動機、意志、認知、和情緒的信息處理理論。他嘗試整合許多不同的動機研究方法,對阿特金森的期望價值理論模型進行了精細化。在他的理論中區分出了四種不同的期望模型:
情境 - 結果:在特定的情境下沒有行動而獲得結果的主觀可能性;
活動 - 結果:通過行動獲得結果的主觀可能性;
經由情境的活動 - 結果:情境因素促進或阻礙了活動-結果預期的主觀可能性;
結果-影響:與特定影響相聯繫結果的主觀可能性。
他還指出,任務操作不是僅由預期的自豪感與羞澀、積極的自我評價與重要他人(教師、父母)的表揚等決定的。任務操作可能是達到上級長期目標的中介,或具有外部的副作用(一個目標有附屬的好處)一定要予以考慮。需要著重注意的是,在黑克豪森的期望價值理論中,結果是行動的直接後果,其本身沒有多少誘因價值。誘因價值僅僅是個人活動的影響(如自我評價與外部評價)而致。因此,活動的動機主要取決於個人對行為影響的價值認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