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巴

阿富巴

阿富巴,指的是塔利班將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視為共同敵人,美國將這兩個國家視為同一戰區,兩年前歐巴馬把阿富巴戰爭據為己有,決定向阿富汗戰場增兵,決定採取打擊叛亂者,而不是只打擊恐怖分子的政策。2011年6月6日歐巴馬在白宮召集高層戰略會議,決定從2011年7月開始從“阿富巴”戰場撤軍,從各種跡象來看是向前者傾斜,使人隱約看到“阿富巴”戰爭化干戈為玉帛的前景。

概述

阿富巴阿富巴
阿富巴,指的是塔利班將阿富汗巴基斯坦視為共同敵人,美國將這兩個國家視為同一戰區,因此近期西方媒體開始使用該詞語,這是美國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的新戰略,歐巴馬政府新近提出的“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將是核心議題。

戰略重點

1、巴基斯坦因素凸顯,歐巴馬稱沒有巴基斯坦的成功就不會有阿富汗的成功,最近塔利班武裝逼近距巴首都伊斯蘭瑪巴德只有約100公里的布內爾地區,歐巴馬表示嚴重關切,國務卿柯林頓稱這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構成了致命威脅,美國指責巴西北邊境省政府與塔利班武裝達成的和平協定“讓步太多”,讓恐怖分子有恃無恐。
2、美國擔心是擔憂巴、阿邊境地區成為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的“避風港”和“大本營”,惟恐巴基斯坦的核武器落入恐怖分子之手造成嚴重後果,為此美國加大了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以增強其反恐能力,同時要求巴基斯坦軍方將戰略方向轉向以反恐為主,美國還希望得知巴核武器部署的準確地點,以確保其不會落入恐怖分子之手,但這已遭到巴方拒絕。儘管巴軍方最近在打擊塔利班武裝方面取得進展,但美國與阿富汗仍然認為,巴軍方態度並不堅決。
3、新戰略加強對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民事援助,這一點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尤為重要,在那裡我們提供軍力以外資源的能力是決定性因素,美國政府在向阿增兵的同時已決定向阿、巴增派更多的民事官員和各領域專家。
4、儘管這一新戰略得到有關各方的歡迎,但阿富汗面臨大選、巴基斯坦政局不穩,這都為新戰略的實施增添了不確定因素。白宮面臨的一個任務就是要勸說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實現國內和解,以集中全力對付塔利班武裝和“基地”組織的威脅,美國“阿富汗—巴基斯坦新戰略”的效果還有待檢驗。

戰場撤軍

阿富巴阿富巴
1、2011年6月6日歐巴馬在白宮召集高層戰略會議,決定從下月開始從“阿富巴”戰場撤軍,究竟是“實質撤退”還是“輕微撤退”,雖然具體細節尚未公布,但是從各種跡象來看是向前者傾斜,使人隱約看到“阿富巴”戰爭化干戈為玉帛的前景。
2、兩年前歐巴馬因為他的政敵把他妖魔化成國際戰略上“軟弱”、“妥協”、“親伊斯蘭”等形象,逼使以“反戰英雄”被選入白宮、剛接受諾貝爾“和平獎”的歐巴馬急於披上戎裝,把“阿富巴”戰爭據為己有,決定向阿富汗戰場增兵,決定採取“打擊叛亂者”,而不是只“打擊恐怖分子”的政策。 
3、現在歐巴馬政治前途搖搖欲墜,主要在於對國內經濟下滑回天乏術。最新民意調查絕大多數認為美國經濟糟糕;大多數(二比一)不滿歐巴馬對經濟的處理;歐巴馬的支持率竟然低於去年共和黨總統競選人、2011年又宣布競選下屆總統、呼聲並不響亮的羅姆尼。
4、歐巴馬政權內部換血也是促成新“戰略考慮”的重要因素。先是歐巴馬一上任就擔任國家安全顧問的瓊斯上將於去年11月退休後白宮內部少了大力支持前方戰爭需要的聲音。現在國防部長蓋茨於本月退休,由中央情報局長帕內塔接任,再加昔日打恐英雄、“阿富巴”戰場主帥彼得雷烏斯已被歐巴馬提名為中央情報局長(簡直是亂點鴛鴦!),這一聲音就會更為微弱。

撤軍計畫

1、阿富巴戰場撤軍計畫包括兩個日期。第一個日期是2011年7月開始把2010年底支持“阿富巴”戰場的3萬“增兵”撤走。第二個日期是北約與阿富汗政府簽訂了協定在2014年撤退包括7萬美軍的全部北約部隊。彼得雷烏斯是堅決主張把第一個日期放鬆以保證第二個日期兌現,蓋茨對此大力支持。彼得雷烏斯和蓋茨就是“輕微撤退”戰略的堅強守衛者。
2、彼得雷烏斯和蓋茨兩人離開後,這道防線也會垮下來,最終會讓“實質撤退”的戰略思考抬頭。即將接任的新國防部長帕內塔過去一貫主張減少美軍在“阿富巴”戰場的“腳印”。他不贊成介入阿富汗內戰,不主張“打擊抗擊者”,不會像當前派兵去阿富汗殲剿塔利班的生力軍。如果塔利班威脅美國本土安全,就當作“恐怖分子”打擊,派無人飛機去殲滅他們。
3、彼得雷烏斯(尚待參議院批准才能回國主掌中央情報局)和蓋茨離開“阿富巴”戰場也會對歐巴馬政權主“戰”與主“和”之間的平衡發生微妙變化。過去兩年白宮遵守的一條原則是:以“地面情況”為指南,那就使得聲望極高的“前線”總指揮彼得雷烏斯的意見受到尊重。彼得雷烏斯調走也間接說明“前線”的重要性下降,不久可能變成人去樓空。

難畫句號

阿富巴阿富巴
1、美國很多評論者已經在議論“範式轉移”,奧薩馬·賓拉登最終是在巴基斯坦首都附近找到並擊斃的,“後奧薩馬時代”美巴關係變得錯綜複雜,以及巴基斯坦的內部政情,這一切都使得美國國際戰略把注意力更集中到巴基斯坦,形成阿富汗向巴基斯坦的範式轉移。
2、我們不能說在“後奧薩馬時代”阿富汗對美國的重要性減少了,因為美國要同時抓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兩個重點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即使力主“打擊抗擊者”的彼得雷烏斯也經常強調武力無法解決阿富汗問題,只能為外交、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改革創造條件。可是,許多在諸多方面對阿富汗改革作過努力的美國人都感到,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情況大不相同。
3、伊拉克在薩達姆統治下就有了“公民社會”基礎,阿富汗卻基本上是個較原始的“部落社會”。伊拉克雖然有嚴重的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矛盾,但美國幫助產生與壯大的伊拉克國家武裝已經能夠擔當維持社會治安的任務,使歐巴馬決定遵守今年全部撤退美國作戰部隊的原定計畫。行家估計阿富汗十年內都做不到這一點。現在的阿富汗軍隊80%以上是文盲,而且一時改變不了部落的“忠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