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新聞周刊》是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

基本信息

《瞭望新聞周刊》《瞭望新聞周刊》

“要把《瞭望》辦成類似《時代》,正是在瞭望周刊社第一代領導人的勉勵下,從1981年創刊,經過不到三十年的發展,《瞭望》已經成為中國時政新聞的主流媒體,已經發展成為包括《瞭望新聞周刊》、《瞭望東方周刊》、《環球》等系列刊物的權威新聞媒體,”

《瞭望》簡介
《瞭望新聞周刊》《瞭望新聞周刊》

《瞭望》——中國大型時事政經新聞周刊新華通訊社主辦,1981年4月創刊。在海內外形成了高素質、有影響力 且穩定的讀者群,發行量一直位居中國內地時事新聞周刊首位。以“新聞性、權威性、思想性、可讀性高度統一”為特色,在電視網際網路報紙雜誌之間博採眾長,“集一周於一日”,將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詳盡地將有關事件和新聞背景與來龍去脈告訴讀者,進行分析、解釋和評論,進而對其發展趨勢作出預測,並對這種趨勢所體現的更深更廣的意義和影響進行估計、判斷。

《瞭望》特色

2014年瞭望新聞周刊兩會第三期報導2014年瞭望新聞周刊兩會第三期報導

注重挖掘重大的獨家新聞和組織重大主題報導,注重對中國和世界重大事件的權威性深度報導,注重對國內外政治經濟社會現象和發展趨勢的準確性和前瞻性剖析。作為中國最早詳盡報導國家高層決策信息的刊物,從創刊時“中南海紀事”專欄起步,便以傳遞來自中國高層的第一手獨家新聞,引起國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樹立起她的權威地位。依託新華社駐國內外記者網路,形成了頗具優勢的新聞採集能力。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各部、委、辦、局及研究機構,各省、直轄市、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都十分支持《瞭望》的工作,許多負責人親自指導報導選題、接受採訪、撰寫稿件。國內外許多政界要人、著名專家和學者不僅接受《瞭望》的專訪,隨時接受諮詢,而且為《瞭望》撰寫評論和稿件,使《瞭望》有得天獨厚的權威的信息源,更體現出“高層決策信息、熱點深度報導、專家權威論壇、全新知識背景”的影響力。

《瞭望》發展

2014年瞭望新聞周刊第一期封面2014年瞭望新聞周刊第一期封面

創辦於1981年的《瞭望新聞周刊》,是新中國的第一本新聞周刊。20多年來,努力做到導向正確、旗幟鮮明、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履行應有職責,在海內外形成了一定的影響。如果從簡單意義上講,“守住”《瞭望》,似乎不是太艱難的事。但如果《瞭望》的陣地不能擴大,市場不能擴張,作為黨的主流新聞周刊的社會影響力、輿論引導力就會大打折扣。於是,加大創新力度,增加有效信息,使內容結構、報導質量和傳播形式等,與讀者不斷變化和提高的需求對位,實現新聞性、思想性、權威性和可讀性的高度統一,並於今年起將延續20多年的黑白新聞紙印刷改為全彩色印刷。根據新華社黨組的要求,於2003年11月18日創辦了《瞭望東方周刊》,使《瞭望》形成了以《瞭望新聞周刊》主打公務員為主體的公費訂閱市場;《瞭望東方周刊》主打新興階層個人消費為主體的零售市場的組合。2005年7月《環球》整合到瞭望周刊社之後,發行量以兩位以上的百分比上升,使瞭望旗下形成了主流新聞周刊群的發展態勢。

主要欄目

瞭望論壇、專題報導、熱點觀察、財經、高層決策背景、時事聚焦、焦點人物、特稿、人物、科技、專家視點等。

穆青與《瞭望》

創辦《瞭望》,穆青並非心血來潮,而是縝密思考後的決策,深感要促進中國新聞事業的發展,應該辦一本類似

《瞭望新聞周刊》穆青
美國《時代》周刊那樣的雜誌。上世紀80年代初,在關注中國改革的同時,穆青也一直在思考新華社自身的改革。在他親自策劃和領導下,新華社陸續創辦了一批報刊,使業務領域有了很大拓展。1981年創辦《瞭望》雜誌,他親自點名,由部門和分社抽調七名記者、編輯,負責籌辦工作,接觸穆青的機會多了,對他有了更直接了解。他多思慎言,許多問題想得很深。《瞭望》雜誌創刊後,他兼任社長,從辦刊宗旨、編輯方針,到欄目設定、內容策劃,他都和創辦的同志一道研究。還為創刊號確定了目錄,審改了主要文章。最初幾期,許復選題都是他確定的。穆青多次對辦刊的同志說,一定要更新觀念,突破舊框框的束縛,想方設法把《瞭望》雜誌辦成民眾喜聞樂見的新聞周刊,中國目前還缺少這樣的雜誌。由於是新華社主辦的,所以更要有權威性,要縱論世界風雲,闡述大政方針,預測形勢走向,為人民鼓與呼。他特彆強調要有來自中南海的信息,要有高層權威人士的訪談。在他的指導下,《瞭望》設立了《中南海紀事》、《本刊專訪》、《本刊特稿》等名牌欄目,專門發表採訪高層人物和權威機構的獨家新聞,產生了很大影響。印象最深的,是1981年4月底,討論第二期選題時,穆青提出要專訪廣東、福建兩省省委書記,反映改革開放前沿的真實情況。採訪當時的福建省委常務副書記項南的任務落在了我身上,為了保證採訪任務的完成,穆青還親自簽發了蓋新華社大印的採訪介紹信。正是穆青的思路,使《瞭望》雜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成為全國影響最大的新聞周刊。

鄧小平與《瞭望》

創辦於1981年的新華社《瞭望》雜誌,從一開始就得到鄧小平的支持與關心。鄧小平同意開闢“中南海紀事”,

《瞭望新聞周刊》鄧小平
時任新華社國內部副主任的馮健回憶說:1981年初,新華社決定創辦《瞭望》月刊(現在《瞭望新聞周刊》的前身),並計畫在創刊號上撰寫一篇特稿,報導中央領導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和全國人民幸福生活運籌帷幄、日夜操勞的工作情景。經過10天緊張的採訪,記者們蒐集了大量生動感人的重要材料。在向新華社領導匯報後,決定修改原來的計畫,在《瞭望》雜誌上開闢一個專欄。這就是《瞭望》雜誌創刊號上開闢的“中南海紀事”專欄。開闢專欄報導中央領導工作情況,這在新中國的新聞史上還不曾有過先例。於是,時任新華社副社長的穆青專門為此寫了一個報告,送呈中央領導同志。穆青的報告在3月25日送出,結果,日理萬機的鄧小平在第二天即3月26日,就圈閱了這個報告,批覆:“可以。” 編輯部深感鼓舞,大家歡呼雀躍,互相轉告:“小平同志批准了!”“小平同志支持我們!” 高層信息開放是新聞界的一個改革,《中南海的春天》隨著“中南海紀事”專欄,在《瞭望》創刊號上同讀者見面了。創刊號正式出版前四天即4月16日,新華社提前向國內外全文播發並詳細摘發了這篇6000多字的通訊。4月17日,全國30多家省、自治區和直轄市的報紙全文刊登了這篇通訊,4月16日和17日,香港、澳門的華文報紙,世界各大通訊社,都轉發了這篇通訊的內容。按照計畫,《瞭望》雜誌在“中南海紀事”專欄連續發表了第一批的三篇文稿:《中南海的春天》,《心裡裝著八億農民》,《經濟工作的戰略轉折》。《瞭望》前任總編輯陳大斌說,在“中南海紀事”之前,外界對中央的事情不了解,感覺很神秘。《瞭望》把這個窗戶打開了,大家看到了中南海裡面的一些事情,用一鳴驚人形容不過分。鄧小平批准開辦這個欄目並公開發表,這是新聞界的一個改革。報導引起中央警衛局緊張,發表於1983年9月“中南海紀事”專欄的《晨曦初照的時刻》,是媒體首次集中披露黨和國家領導人堅持體育鍛鍊的新聞報導。鄧小平每年盛夏到北戴河游泳半個月,每次整整游90分鐘。愛打橋牌和桌球,關心足球,骨折後在病床上吊著腿觀看足球比賽;胡耀邦同志腰間繫著計步表,堅持每天步行一萬步;李先念同志早晨六點半開始鍛鍊,每天走三公里半;彭真同志堅持每天步行兩次,每次40分鐘;鄧穎超同志數十年堅持做操如一日……這些生動的細節一經報導出來,立即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熱點話題。對全民健身運動的興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讀者看了這篇報導,反映它非常有生活氣息,能夠看出中央領導的精神風貌,是一篇從小見大的報導。《晨曦初照的時刻》的作者朱敏之說,這是編委會決定的選題。選這個題目就是為了打開一扇視窗讓民眾更近距離地感受中央領導的工作和生活。要完成這個題目,在當時是非常有難度的,即使是現在要寫一篇貼身集中採訪中央領導生活片斷的稿件,也是非常困難的。新華社當時有幾位能夠進入中南海採訪的記者,朱敏之是其中之一。朱敏之回憶說,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中央警衛局的緊張,她自己也擔心有點什麼偏差。可想而知,在當時要寫這樣一篇文章需要擔一定的風險。但是稿子發表之後的社會反響很好,每天辦公室里電話不斷,有的是讀者來電詢問,有的是新聞界其他報刊雜誌的編輯部門來電要求約稿。

與新媒體合作

2008年7月1日,瞭望周刊社與搜狐達成奧運戰略合作關係。雙方將在奧運報導資源、內容、品牌等方面強強聯

《瞭望新聞周刊》與搜狐合作
合、優勢互補,共同致力於為北京2008年奧運會提供最優質的內容與服務。奧組委授權瞭望周刊社主辦的《奧運2008特刊》將成為雙方合作的集中體現。《瞭望東方周刊》副總編輯、《奧運2008特刊》常務副總編輯張修智在簽約儀式上表示:“作為國家級媒體和傳媒的權威性代表,新華社《奧運2008特刊》是北京奧組委授權的‘北京奧組委指定期刊’,擁有奧運品牌資源和新華社強大的全球內容采編優勢,藉助搜狐強大的網路傳播平台,必將打造出全新高端奧運雜誌品牌,以承載對北京奧運宣傳的重要價值。” 搜狐網副總編輯、奧運事業部副總經理梁春元說:“通過與瞭望周刊社的合作,搜狐將充分發揮網路報導全面、快速及互動的優勢,讓網際網路特色的奧運新聞與豐富的雜誌化奧運內容有機結合,進一步提高網路報導的深度和廣度,更好地服務於奧運報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