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喇巴卜有3根弦、5根弦、6根弦、7根弦、8根弦和9根弦等不同的形制,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鏇律,其餘的弦作為共鳴弦。喇巴卜的形制十分多樣,雖然維吾爾族、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這三個民族都生活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但是他們的喇瓦卜不僅在種類、形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別,而且在名稱上也有所不同。在塔吉克族,人們把喇巴卜稱為“熱布卜”,這種樂器多用杏木製成。維吾爾族的喇瓦卜種類很多,分為喀什熱瓦甫、新型熱瓦甫、多朗熱瓦甫和牧羊人熱瓦甫等。喀什熱瓦甫因流行在喀什一帶而得名,它發音柔和,音量較小,音色委婉細膩。烏孜別克族熱瓦甫雖然和喀什熱瓦甫的外形近似,但是音量和音色卻有所區別。這種熱瓦甫,音量較大,音色明亮、渾厚。地域差異
喇巴卜主要流行於喀什等南疆維吾爾族地區。琴身長130厘米,共鳴箱呈半球形,上蒙羊皮或蟒皮。琴頭向後捲曲,指板上纏有28個絲弦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張主奏弦1根,共鳴弦4-7根。演奏時,左手持琴橫於胸前,右臂托住共鳴箱,右手持撥子彈奏。有單彈、雙彈、滾彈和掃彈等奏法。左手按弦。烏孜別克熱瓦甫是根據喀什熱瓦甫改革而成。縮短了琴身,加大了共鳴箱,取消了共鳴弦,張金屬弦5根,銅質音品,中外弦各用兩根,同發一音,裡弦1根。各弦相距較寬,均可奏鏇律及和弦。
多朗熱瓦甫流行於南疆麥蓋提、巴楚、莎車等地區。共鳴箱有葫蘆形、圓形等多種。體積較大,琴頸短而粗,指板較寬,均用金屬琴弦,弦數因地而異。常見者,設3極鏇律弦,5-7根共鳴弦。演奏時將琴置於右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撥子彈奏。
歷史概況
清史稿中對喇巴卜的描寫:“喇巴卜,絲弦五,鋼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鑿空納絲弦,以五軸綰之,左二右三,曲首右側以兩軸綰綱弦。用手冒撥指,或木撥彈絲弦,應綱弦取聲。”喇巴卜產生於公元14世紀,至今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樂師史》中記載,喇巴卜起源於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維吾爾族喜愛的樂器,也是塔吉克族和烏孜別克族等少數民族所喜愛的彈撥樂器。
當時,新疆和國內外的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廣泛,維吾爾族人民在他們原有的民間樂器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樂器的長處,創製出了一些新樂器,熱瓦甫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是維吾爾族人民勤勞、聰明的結晶,並且一直流傳到今天。熱瓦甫是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彈撥樂器,既能演奏鏇律,又能奏和弦,大多用於獨奏,在新疆民族管弦樂和民間器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說“彈撥爾”是一種能奏出極富有魔力的樂器,那么“喇巴卜(熱瓦甫)”這種樂器就是最為普及的樂器了。
到了清代,熱瓦甫被列入宮廷里的回部樂(即維吾爾族音樂),並以“喇巴卜”之名載入史冊。
熱瓦甫琴身木製,頭彎、柄細,絲弦纏品、半圓音箱、用驢、羊或蟒皮蒙面。
柄與音箱連線部兩側一對羊角形,有3弦、5弦、6弦、7弦、8弦、9弦等不同形制,通常以最外一弦奏鏇律,其餘各弦作為共鳴弦。美觀大方,富有民族特色。既能演奏鏇律,又能奏和弦,大多用於獨奏,在新疆民族管弦樂和民間器樂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熱瓦甫常見的種類有:南疆熱瓦甫、北疆熱瓦甫、多郎熱瓦甫、烏茲別克雙頭熱瓦甫、阿富熱瓦甫汗等。
彈奏方法
喇巴卜發音響亮,音色鮮明、獨特,表現力非常豐富。常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演奏熱瓦甫,不論坐著還是站
立,身體都要端正,肩部要保持平正。將琴橫置胸前,共鳴箱放在右肘彎中間,指板朝上。左手虎口托持琴桿、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與琴馬平齊,拇指與食指執撥片彈弦發音。撥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賽璐珞板或木片製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賽璐珞板制的撥片為佳。五弦烏孜別克熱瓦普的定弦分為三組,即內弦為一弦一音,中、外弦為兩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種,第一種定弦為:d、a、a、d1、d1,內、中兩弦為五度關係,中、外兩弦為四度關係,內、外弦為八度關係。第二種定弦為:d、g、g、d1、d1,內、中弦為四度關係,中、外弦為五度關係,內、外弦為八度關係。第三種定弦為:c、g、g、c1、c1,內、中、外弦之間的關係與第一種定弦法相同。音域d—d3或c—c3,達三個八度。演奏者把琴橫放在胸前,琴箱放在右肘彎的中間,左手的虎口托著琴桿,手指按弦取音,隨著右手中的撥片彈撥琴弦,這種樂器發出優美的樂音。技巧有單彈、彈挑、滾奏、彈挑挑、掃小滾等。演奏樂曲
熱瓦甫常用於獨奏、合奏及伴奏。
傳統樂曲有:
《夏地亞耐》、《塔什瓦依》、《袞地帕依》、《宮特帕依》等
創作樂曲有:
《我的熱瓦普》、《天山的春天》、《美麗的祖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