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神聖信條

印度伊斯蘭教曆史事件。指印度莫臥兒王朝皇帝阿克巴(1556~1605在位)頒布的“宗教信條”(Din—I llahi)。1578年,阿克巴結識了蘇菲長老塔傑丁·阿尤德哈尼,在其影響下,思想信仰上開始轉向泛神論和蘇菲派的“完人”觀念,其時適值伊斯蘭教千年誕辰,社會上廣泛流傳著即將出現一位千年不遇的伊斯蘭教復興者的說法,江普爾地區甚至興起了馬赫迪運動。

阿克巴神聖信條 印度伊斯蘭教歷史事件。指印度莫臥兒王朝皇帝阿克巴(1556~1605在位)頒布的“宗教信條”(Din—I llahi)。1578年,阿克巴結識了蘇菲長老塔傑丁·阿尤德哈尼,在其影響下,思想信仰上開始轉向泛神論和蘇菲派的“完人”觀念,其時適值伊斯蘭教千年誕辰,社會上廣泛流傳著即將出現一位千年不遇的伊斯蘭教復興者的說法,江普爾地區甚至興起了馬赫迪運動。其後宮廷內部正統派在與改良派的鬥爭中失敗,從而使阿克巴斷然割斷同以伊斯蘭教總教法官為首的正統派的聯繫。這時阿克巴原為崇拜契斯提教團長老而興建的皇家道堂,成為討論宗教信仰問題的場所。他經常召集印度教、耆那教、基督教、猶太教、祆教和伊斯蘭教的代表,同他一起探討信仰問題。朝臣親信們故意提出一些荒謬的觀點,供他批駁,藉以取悅皇帝。1579~1581年,阿克巴在頒布“不謬敕令”(即皇帝的敕令是不謬的)、剝奪伊斯蘭學者(即歐萊瑪)和教法學家的權力之後,發布了一系列關於宗教改革的法令,其中以1581年發布的“神聖信條”最為重要。該信條宣稱,理性是探索宗教信仰問題的基礎,並據此規定了伊斯蘭教的“十誡”和“十德”。十誡包括伊斯蘭教提倡的戒絕淫蕩、慾念、私吞、欺詐、誹謗、剝削、威脅、傲慢8種邪惡,汲取了耆那教的不殺生和天主教的獨身主義。十德是心胸豁達、克制惡行、戒除物慾、淨化心靈、斷絕色慾、恪守虔信、忠誠、謹慎、文雅、慈善。阿克巴頒布“神聖信條”,旨在約束朝廷中因循守舊、不容異己的伊斯蘭教封建貴族,尚未推行到一般穆斯林民眾之中。其追隨者則乘機恭維,尊他為“完人”、“千年復興者”和“時代的主宰”,以“安拉的阿克巴”相稱,向他行叩拜禮。由於“神聖信條”侵害了正統歐萊瑪階層的權益,傷害了穆斯林民眾的宗教感情,阿克巴去世後即被宣布取消,以希爾信迪為首的正統派伊斯蘭學者,還對阿克巴的“異端”思想展開批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