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護林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8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工程規劃期限為73年,分八期工程進行,目前正式啟動第五期工程建設。

“三北”防護林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

“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態工程。中國政府為改善生態環境,於1978年決定把這項工程列為國家經濟建設的重要項目。

詳細介紹

“三北”防護林體系東起黑龍江賓縣,西至新疆的烏孜別里山口,北抵北部邊境,南沿海河永定河、汾和、渭河、洮河下游、喇崑崙山,包括新疆青海甘肅寧夏陝西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51個縣(旗、區、市),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地面積的42.4%。從1978年到2050年,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進行,規劃造林5.34億畝。到2050年,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4.95%。
在總體規劃中的三北地區,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其中面積為133萬平方公里,大於全國耕地面積的總和。這裡曾經是水草肥美的農、牧區,如今已是遍地黃沙,年風沙日達30~100天,下游河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
乾旱、風沙和水土流失,帶了嚴重的生態危機,“十年九旱、不旱則澇”制約著這一帶地區的經濟發展。建設防護林工程對三北地區生態平衡的重建、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總體規劃要求;在保護好現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礎上,採取人工造林、飛機播種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營造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體、農田防護林、牧場防護林以及薪炭林和經濟林等,形成喬、灌、草植物相結合,林帶、林網、片林相結合,多種林、多種樹合理配置,農、林、牧協調發展的防護林體系。
這項工程,根據我國國情,採取民辦國助形式,實行民眾投工,多方集資自力更生,國家扶持為輔的建設方針,走一條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防護林建設之路。在嚴酷的自然條件下,造林中重視依靠科學技術。我國在“流動沙地飛播種造林”、“旱作林業豐產”、“窄林帶、小格線式農田防護林網”、“寬林網、大格線式的草牧場防護林網”和“乾旱地帶封山育林育草”五大難題的研究及其有關新技術大面積推廣,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取得很大的經濟效益。到1995年,完成人工造林18.1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由原來的5.05%提高到8.2%,12%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其中有4萬多平方公里“不毛之地”邊成森海。三北地區有1/3的縣農業生態環境開始走向良性循環。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其規模和速度超過美國“羅斯福大草原林業工程”、原蘇聯“史達林改造大自然計畫”和北非五國的“綠色壩工程”,在國際上被譽為“中國的綠色長城”、“生態工程世界之最”,1987年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評為“全球環境保護先進單位”。
第三期於1996年啟動,總投資78.57億元,是前十五年總投資的2倍多,奮鬥目標是在造林4萬平方公里。到20世紀末,從東北西部和內蒙東部京津與河北東北部、黃土高原、新疆綠洲等地區建成了一批不同等級的區域性防護體系,使三北地區環境質量有很大改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