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民航局2004年出台有關航班延誤的補償方案後,航班延誤已經成為乘客與航空公司矛盾的焦點之一。而近年來,民航局正在重拳整治航班延誤,甚至將航線的航權與航班延誤率直接掛鈎。
民航部門統計航班準點率的時間界線是以“艙門關閉時間”來計算,也就是說,只要準點關閉艙門,即便飛機爬在機場一天一夜,也算是航班準點。
目前民航局發布的國內航班正點率在80%左右,但這一數據依據的就是關閉艙門的時間,而不是實際起飛時間,如果以實際起飛時間來計算,準點的航班數量將會大大減少,比如在京廣滬這樣的大型機場,飛機關閉艙門後,啟動發動機、滑行到跑道、等到起飛指令後,助跑、拉升、起飛,都至少需要10分鐘以上的時間。
航空公司解釋
吉祥航空服務總監在微博上解釋稱,“關艙門,航空公司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你艙門未關閉塔台就不允許進入流控佇列,一旦遇到飛機需要排隊你將排在最後一個,造成進一步的延誤。但在國外進入排隊佇列是允許開著艙門的,在這個問題上航空公司是被管理方。”
春秋航空新聞發言人張武安也坦言,即便遭遇雷雨天氣,在旅客登機前便已經獲悉將會晚點,機組仍然會讓大家按時登機,目的是爭取排在隊伍前列。“但實際上,相比讓旅客在候機樓等待,這種方式更加消耗成本,因為發動機在不停工作。”
還有航空公司工作人員解釋稱,乘客在機艙內等待,通常是遇到了空中管制或惡劣天氣。一旦管制解除,留給每個航班起飛的時間也就一兩分鐘。所以如果不做好起飛準備,就會“錯失良機”,只能重新排隊。
專家解釋
“計算航班離港時刻是按照關艙門的時間來計算的,”中國民航管理幹部學院副教授鄒建軍表示,“這是民航管理部門的明文規定。”他認為無可非議。
鄒建軍認為,“極個別的航空公司會採取這種方式規避延誤,”他說,“因為這樣做絕對是得不償失。如果飛機是機械故障不能按時起飛,讓乘客上了飛機,就無法進行維修(此乃民航安全方面的規定);如果是天氣原因或空中管制,放任乘客在客艙里等待,成本會非常高。”
律師觀點
廣東勝倫律師事務所主任肖勝方律師認為,機票是乘客與航空公司之間訂立的運輸契約,機票上都會表明諸如“8:00起飛10:00抵達”的字樣,而非關閉艙門的時間,這是民航在偷換概念。
肖勝方說,他也多次遇到這種關艙門而不起飛的情況,“有一次甚至有人在機艙里被關近5個小時!”“作為乘客,義務就是支付費用、遵守安全法規和航空秩序,並準時登機。而航空公司的義務就是安全、及時地把我們送達。”
不少律師都認為,航空公司採用“關艙計”也並不能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符合賠償條件的乘客,其向航空公司索賠的權利應該予以保留。”
他國規定
國外計算離港時刻的方法不一,有的是按照撤掉輪擋的時間來計算的,也就是說,飛機關了艙門後,如果趴在地上沒有滑動,也算是航班延誤的時間,只有輪擋撤掉後,才算是離港的時刻。
當然,也有的國家是按照實際起飛時間來計算離港時刻,其實中國的空管部門在做容量評估的時候,也是按照實際起飛時間來計算離港時刻的,只不過這種計算方式非常複雜,很難在實際操作中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