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部、衛生部關於印發《預防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標準條件(試行)》的通知
國人部發[2005]4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事廳(局)、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人事局、衛生局,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人事部門:
根據人事部、衛生部《關於加強衛生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工作的通知》(人發[2000]114號)精神,現將《預防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標準條件(試行)》印發給你們,作為評定醫療衛生機構中預防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的指導標準。在試行過程中有何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以便修訂完善。
人事部 衛生部
二OO五年一月四日
預防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資格
標準條件(試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預防醫學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與水平,鼓勵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技術人員隊伍,更好地滿足人民民眾對預防保健、疾病預防控制和公共衛生技術服務的需要,實現衛生工作為人民健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目標,制定本標準條件。
第二條 預防醫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名稱為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
第三條 符合本規定申報條件的人員,可通過評審或考試與評審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評價。取得相應專業技術資格的人員,表明其具備承擔高級專業技術資格相應崗位工作的理論水平和業務能力。
第二章 適用範圍
第四條 本標準條件適用於在醫療衛生機構中,擬申報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資格的專業技術人員。
第五條 根據各機構專業設定的實際情況,預防醫學專業標準條件分為兩個部分:(一)按二級學科分類的標準條件,適用於按二級學科設定的預防醫學專業崗位,共
為2個專業:職業衛生、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二)按三級學科分類的標準條件,適用於按三級學科設定的預防醫學專業崗位為11個專業:環境衛生、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校衛生與少兒衛生、放射衛生、衛生毒理、傳染性疾病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地方病控制、寄生蟲病控制、兒童保健、婦幼保健。
第三章 基本條件
第六條 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憲法和法律,恪守職業道德,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
第七條 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資格和主管醫師資格,在任職期限內年度考
核與任期考核均為合格。
第八條 按有關規定圓滿完成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的任務。
第四章 申報條件
第九條 申報人應符合相應學歷、專業經歷要求。
(一)申報副主任醫師資格,應具備下列條件之一:
1、具有相應專業大學專科學歷,取得主管醫師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7年;
2、具有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學歷,取得主管醫師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5年;
3、具有相應專業碩士學位,認定主管醫師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4年;
4、具有相應專業博士學位,認定主管醫師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2年;
5、博士後人員在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出博士後流動站前。
(二)申報主任醫師資格應具備下列條件:
具有相應專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或學士及以上學位,取得副主任醫師資格後,從事本專業工作滿5年。
第十條 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在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資格時可不受從事本專業工作年限的限制:
1、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的主要完成人。
2、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及以上獎項的主要完成人。
第十一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申報:
(一)發生醫療事故未滿3年的;
(二)發生醫療差錯未滿1年的;
(三)受到行政處分未滿處分期的。
第五章 二級學科專業標準條件
第十二條 職業衛生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職業(勞動)衛生學、人體工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職業衛生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和危害評價、工程衛生學評價、職業危害預防控制基本理論知識和措施,掌握主要職業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實驗檢查結果的判別及其診斷標準、治療的基本原則。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職業病學、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內科學、分析化學、衛生工程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等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職業衛生與職業病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進行職業衛生基本資料的收集和檔案管理;能參與制定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健康監護、職業病危害評價等職業衛生工作的中短期規劃,並組織實施;能分析職業衛生調查結果,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並採取有效解決措施;能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能組織並正確指導職業危害事故的現場急救和事故分析;能進行職業病常規檢查、診斷、治療及疑難病例的鑑定。
(b)掌握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確定、監測點的選擇及布點方法;熟悉職業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熟練使用常用現場監測儀器,如聲級計、電測聽儀、粉塵或空氣採樣器等;掌握常見急性職業中毒的診斷及處理原則。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職業衛生信息收集與檔案管理、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健康監護、職業危害評價、工作場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急性職業危害事故的調查和處理。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勞動衛生學、人體工效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勞動衛生、職業病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職業病學、流行病學、環境衛生學、內科學、放射診斷學、分析化學、衛生工程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職業衛生與職業病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職業衛生學調查、職業病危害評價與控制、職業健康監護工作的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全面實施;能主持制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調查、職業危害評價等工作方案,組織實施、分析結果並撰寫總結報告;能針對存在的勞動衛生問題提出治理措施,並解決實際問題;能在工作場所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能解決勞動衛生職業病領域中的疑難問題;能有效地組織對重大突發事件和中毒事故的現場急救和事故處理。
(b)掌握職業病的診斷及鑑別診斷;具有組織重大職業危害事故現場調查和處理能力;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確定、監測點的選擇及布點,使用常用現場監測儀器。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場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職業危害評價、急性職業中毒調查處理。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十三條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健康傳播學、行為學、醫學心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基本原理、理論,主要傳播手段的原理和特點,個人和社區的健康需求評估,不同場所、人群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的規劃設計、實施及評價)。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流行病學、統計學、社會醫學、教育學、社會市場學以及與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有關的預防醫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夠制定日常健康教育活動計畫;能對所收集的健康教育信息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能在發生自然災害、突發疫情時進行健康教育工作;獨立對相應人群、社區或相應健康問題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能與美工人員一起設計製作健康教育材料;能參與本地區本專業工作規範的制定;能與大眾傳媒和其它有關部門交流信息;能協調社會各部門參與或實施健康教育工作。
(b)應具備常用美工、照相(攝像)或文字設計等健康教育工作所需要的一種基本能力,能評估個人和社區的健康需求。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策劃和開展各類健康教育活動,設計製作健康教育材料。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健康傳播學、行為學、醫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流行病學、統計學、社會醫學、教育學、社會市場學以及與疾病預防控制有關的預防醫學各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中短期規劃,全面組織實施,並進行效果評價;能組織進行有關基礎資料的收集、分析、評價;能指導經常性健康教育工作;能在自然災害、突發疫情發生時開展健康教育工作;能獨立承擔某人群、社區或某健康問題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研究;能主持製作有創意的健康教育材料;能起草本專業工作規範、制度;能獨立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疑難問題;能組織社會各部門實施健康教育工作。
(b)能指導下級醫師進行健康教育材料的製作,評估個人和社區的健康需求。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和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設計製作健康教育材料以及開展各類健康教育活動。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六章 三級學科專業標準條件
第十四條 環境衛生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環境衛生學、環境流行病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化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重點掌握環境介質(空氣、飲水、土壤或廢渣)中各種環境因素(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對健康的影響及其發生、發展規律的相關理論知識;熟悉環境相關性疾病的病因學說理論、流行規律及其預防控制策略。
熟悉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傳染病學、衛生統計學等相關學科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環境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發現本地區環境衛生工作的主要問題,並獨立完成某一方面環境危害因素衛生監測;具有對環境衛生相關數據資料的收集、處理、分析、判斷和評價的能力;能熟練運用環境衛生標準及其衛生學依據;能開展與環境衛生有關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能進行公害病的調查、診斷、預防與控制;能正確處理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和災害事件,並對相應事件作出分析。
(b)熟悉環境危害因素現場監測儀器的操作使用及監測結果的評價,如濕度、風速、溫度、照度、噪聲、空氣採樣等。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能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環境衛生信息資料收集與管理、環境危害因素衛生監測、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環境衛生學、環境流行病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化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在環境衛生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勞動衛生與職業病學、傳染病學、衛生統計學等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環境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掌握本領域的發展方向,能發現本地區當前存在的主要環境衛生問題及提出解決方案,並能獨立進行科學預測為政府提供決策依據;具有獨立制定環境衛生工作計畫並組織實施的能力;具有對環境衛生相關數據資料進行收集、處理、分析、判斷和評價的能力;能為社會和機構提供環境衛生的技術諮詢;能開展環境公害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能進行主要環境危害因素的衛生監測和評價;具有對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和災害事件採取應急措施和有效處理的能力。
(b)能指導下級醫師制定現場監測方案、操作現場監測儀器或採集現場樣品,並解決疑難技術問題。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組織交付的日常工作。經常主持環境衛生監測、環境衛生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環境公害病的調查診斷與鑑別診斷。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十五條 營養與食品衛生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微生物學、衛生毒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包括公共營養調查和監測的原理、內容和營養改善的措施,食源性疾病發生原因診斷和預防控制措施,食品生產過程衛生管理體系的原理、內容、工作步驟。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食品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工藝學、內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和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營養與食品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識別和獨立處理食源性、營養不良及與其相關的慢性疾病的能力;能參與制定營養監測和干預項目、食源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等工作的中短期工作規劃、協調實施以及效果評價;能獨立開展食品衛生調查、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活動;能參與組織對人群營養、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用工具設備、食品洗消劑、食品從業人員、食品生產經營場所、保健食品、新資源食品等方面進行監測,並作出衛生學評價;能處理常見食物中毒、食物污染、特殊環境下營養疾病等突發事件的能力;能運用危險分析關鍵控制點的原理和方法,指導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在食品生產加工過程進行衛生管理;能解決日常工作中出現的疑難技術問題。
(b)掌握規範的食品衛生採樣技術、食品衛生現場快速檢測技術和人體營養常用的現場測量技術。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營養調查或監測、食品衛生信息收集與管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衛生監測、食品衛生質量衛生學評價。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微生物學、衛生毒理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在營養與食品衛生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鑽研。
掌握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食品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工藝學、內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營養與食品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獨立診斷與鑑別診斷食源性疾病、營養不良病及與其相關的慢性疾病;能組織制定食物污染源調查、營養干預、食源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等中長期工作規劃,並組織實施和效果評價;能開展食品衛生調查以及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能組織對人群營養、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用工具設備、食品洗消劑、食品從業人員、食品生產經營場所、保健食品、新資源食品等方面進行監測,並根據衛生學評價結果提出改進措施;能組織處理各種食物中毒、食物污染、特殊環境下營養疾病等突發事件;能組織有關人員針對某一食品品種,進行食品危險分析、關鍵點控制方法學研究,並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防範措施,幫助食品企業提高衛生管理水平;能解決工作中出現的疑難技術問題;能引進開發新的評價方法和標準。
(b)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食品加工場所環境和食品加工設備、工具污染程度和食品包裝材料的採樣,指導進行食物中毒人員的調查處理。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組織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營養監測或干預、食品衛生監測;能對所轄地區發生的重大食物中毒事故、食品污染事故進行調查處理。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十六條 學校衛生與兒少衛生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兒少衛生學、兒童保健學、傳染病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兒童青少年生理、心理發育規律和特點,影響生長發育和青少年健康的有關因素;近視、齲齒、營養不良、貧血、脊柱彎曲等常見病的防治。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兒科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環境衛生學、行為學、心理學、教育學、傷害醫學、流行病學和衛生統計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學校衛生與兒少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從事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進行學校衛生信息的收集和檔案管理;能進行青少年、學生常見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並進行相應的防治工作;能參與學校衛生管理工作的中短期規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能承擔預防保健、因病缺課退學及死亡、學校生活環境、學習用具衛生質量等學生健康監測工作,並參與計畫制定、組織實施、結果分析的全過程;能有針對性的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對危險行為進行干預;能獨立處理校內外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根據預防性衛生學參與對新建、改建、擴建校舍建設項目的評價。
(b)掌握現場衛生監測所需儀器、設備的操作及結果評價,如採光、照明、微小氣候、課桌椅等,掌握學生生長發育及常見病監測的方法。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學校衛生信息收集和檔案管理、學校衛生監測、針對性預防保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兒少衛生學、兒童保健學、傳染病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學校衛生和兒少衛生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環境衛生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口腔預防醫學、眼科學、傷害醫學等。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學校衛生與兒少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從事本專業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指導下級醫師對青少年、學生常見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並進行處理;能指導學校衛生工作中長期規劃的制定、實施和評價;能組織對學生預防保健、因病缺課退學及死亡、學校生活環境、學習用具衛生質量等學生健康的監測工作;能負責計畫或規劃的制定、組織實施、結果分析等全過程工作;能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能組織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對新建、改建、擴建校舍等建設項目進行預防性衛生學評價並作出結論性意見;能解決學校衛生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b)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學生生長發育和現場衛生及常見病監測的效果評價,掌握學生常見病的診斷、鑑別診斷及治療原則和方法。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學校衛生監測,有針對性的開展衛生保健、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方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十七條 放射衛生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電離輻射劑量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毒理學、放射診斷學、放射腫瘤學、核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放射損傷(含放射性疾病)防治、放射衛生防護、放射衛生監督、職業病診斷與治療的基本原則。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勞動衛生職業病學、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法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等相關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熟悉常見放射性疾病有關的內科學、眼科學、神經科學等臨床醫學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放射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工作計畫,協調實施,組織效果評價並指導改進;能組織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健康培訓,並開展對公眾的健康教育活動;能進行放射性疾病的診斷與放射性疾病患者的管理工作;能較好解決放射性職業危害評價及放射損傷診治工作中較複雜疑難的問題,參與組織突發性放射衛生事件的調查及應急處理。
(b)掌握放射衛生人體檢測檢驗儀器的使用及結果評價,掌握放射性疾病診斷、鑑別診斷,掌握放射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健康教育活動、放射衛生學評價。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電離輻射劑量學、放射生物學、放射毒理學、放射診斷學、放射腫瘤學、核醫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在放射衛生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鑽研。
掌握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衛生法學、健康教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掌握放射疾病有關的內科學、眼科學、神經科學等臨床醫學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放射衛生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工作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實施和進行效果評價;能對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監測和健康體檢結果提出意見並組織改進;能對放射工作場所防護設施的設計、對人體健康的影響與放射性相關產品的放射衛生評價,提出結論性意見;能組織放射工作人員進行健康培訓,並開展對公眾的健康教育活動;能正確地解決本專業工作中複雜疑難的問題,組織對突發性放射衛生事件的調查及應急處理。
(b)能指導下級醫師使用放射衛生的人體檢測檢驗儀器,掌握放射性疾病診斷、鑑別診斷技能,掌握放射病的診斷與治療方法。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放射工作人員健康監護、健康教育、放射衛生學評價和放射性疾病的診斷或鑑別診斷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十八條 衛生毒理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衛生毒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動物病理學、醫學實驗動物學的基礎理論知識,包括毒理學基本概念、毒物的生物轉運與轉化、一般毒性表現和毒作用機制、影響毒作用的因素以及特殊毒性(如致突變、致畸、致癌),衛生毒理學試驗(包括一般毒性和特殊毒性試驗)和保健食品功能試驗的基本原理及其評價。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勞動衛生學、放射衛生學、消毒學、病媒生物學、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能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衛生毒理工作
a。從事本專業的工作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每年平均參加本專業工作的時間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
(a)能熟練開展多種化學品或健康相關產品的毒性試驗(如急性毒性試驗、亞慢性毒性試驗、致突變試驗和致畸試驗等),或保健食品功能試驗,包括實驗設計、實施過程和結果解釋,並進行質量控制和分析總結;能開展安全性評價和功能評價;參與中毒事故的現場調查和處理。
(b)能夠對各種動物試驗、第二階段以上毒理實驗和常見生化指標測定進行結果觀察和統計分析。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參加過第二階段以上的毒性試驗或保健食品功能試驗、其他類似難度的試驗。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衛生毒理學、生物化學、遺傳學、免疫學、動物病理學、醫學實驗動物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衛生毒理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環境衛生學、勞動衛生學、放射衛生學、消毒學、病媒生物學、衛生統計學、流行病學、化學、生物化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衛生毒理工作
a。從事本專業的工作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的時間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多種化學品或健康相關產品的毒性試驗,或保健食品功能試驗,並具備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對毒性試驗的實驗設計、實施過程和結果解釋作出結論性意見,進行全面的質量控制和分析總結;為各種毒性試驗開展諮詢服務;組織開展安全性評價或保健功能評價;能引進開發新的評價方法和標準;能解決中毒事故調查、處理過程中的疑難技術問題。
(b)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各種動物試驗、第二階段以上實驗和常見生化指標測定的結果觀察、統計分析。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的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主持過第二階段以上的毒性試驗或保健食品功能試驗、其他類似難度的試驗。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提出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十九條 傳染性疾病控制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流行病學、傳染病學、衛生統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掌握常見和重點防治的傳染病防治理論、策略及措施;熟練掌握疫情報告的程式和基本處理原則;熟悉套用性研究設計方法、防制或干預措施實施的效果評估方法等;了解各種常見傳染病的臨床症狀和診斷治療原則。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消毒學、衛生經濟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病媒生物控制等有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了解各種常見傳染病的臨床症狀和診斷治療原則;掌握疫情報告的程式和基本處理原則;能對各種常見傳染病進行診斷、治療處理;能參與組織多發疫情、災害事故、計畫免疫異常反應的控制處理;制訂傳染病和計畫免疫現場調查、監測方案,並組織實施;對調查、監測取得的數據和資料進行正確綜合與科學分析;能參與組織與傳染病防治有關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協調實施並進行評價;具有解決本專業較複雜、疑難問題的能力。
(b)掌握與傳染病防治工作有關的衛生統計技能,對常見的傳染病防治、計畫免疫、緊急疫情處理過程提出所需的微生物學、血清學、衛生學等檢驗項目,並對結果進行分析、判斷。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對常見傳染病的疫情和預防接種異常反應的調查處理、傳染病監測、疫情漏報或接種率調查等工作。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 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流行病學、傳染病學、衛生統計學等知識基礎上,在傳染病防治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消毒學、衛生經濟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病媒生物控制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工作實踐或科學研究。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本地區傳染病防治工作計畫,並組織實施、進行評價,完成總結;能組織傳染病監測,並對重點傳染病作出預測預報;能掌握和解決流行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技術難點,組織新發傳染病、不明原因群體病的調查及處理;熟悉各種常見傳染病和重點傳染病的臨床症狀、診斷及治療原則;有針對性的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
(b)掌握與傳染病防治工作有關的衛生統計技能,能對常見的傳染病防治、計畫免疫、緊急疫情、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提出處理原則和防治方案。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和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現場調查,如常見傳染病的疫情或預防接種異常反應調查處理、傳染病監測工作、疫情漏報或接種率調查。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二十條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項目設計、實施、監測評估;針對吸菸、不平衡膳食、體力活動不足、酗酒等相關行為危險因素的干預;常見慢性病與傷害的預防、診斷、控制和康復。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社會醫學、行為醫學、衛生經濟學、醫學人口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營養與食品學、老年學、內科學、藥物學、臨床診斷學、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參與制訂本地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傷害的預防控制計畫,並協助實施;與不同部門建立協作關係,依託社區衛生服務,參與實施慢性病社區綜合干預或傷害防制,在人群中開展有關危險因素的健康教育;參與本地區的死亡(含死因)、發病和患病、行為危險因素監測,利用監測資料評價干預效果,並通過有效途徑向各業務部門和衛生行政部門提供監測結果。
(b)具有衛生統計相關能力,對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制過程提出所需的生化檢驗、儀器檢測、健康監測項目,並能對血壓、血脂、血糖、心電圖等結果進行分析、判斷。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監測與調查、社區診斷、綜合預防控制與干預、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及干預效果評估等工作。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總結工作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及傷害預防控制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社會醫學和行為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熟悉衛生經濟學原理、方法和套用,了解醫學人口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內科學、藥物學、臨床診斷學、康復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專業進展。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組織本地區的死亡、發病和患病、行為危險因素監測,分析監測資料、撰寫監測報告,通過有效途徑向衛生及其他相關業務、行政部門提供監測結果,為制定相應政策和法規提供科學依據和建議;能獨立制定本地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與傷害的預防控制計畫,組織協調保證計畫的實施,利用監測資料評估干預效果;與不同部門建立廣泛的協作關係,依託社區衛生服務,組織實施慢性病社區綜合干預或傷害防制;與媒體和相關部門協作,在人群中開展有關危險因素的健康教育;能獨立解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或傷害防制工作中的疑難問題。
(b)能指導下級醫師進行資料統計分析以及開展檢驗、檢測、監測。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常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或傷害的監測、社區干預、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等預防控制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至少負責組織過1項並參加過2項專題項目的工作,並參與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二十一條 地方病控制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掌握地方病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基本理論知識,包括碘缺乏病、克山病、大骨節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疾病的分布、流行特徵、臨床表現、病因、發病機制、診斷、鑑別診斷及其防治策略和具體措施;所從事地方病靶組織靶器官的解剖、生理、病理及其生物化學改變。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社會醫學、診斷學、生物化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等有關學科的基礎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和能力
(1)地方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掌握所從事防治的地方病分布及流行特徵;能根據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測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鑑別診斷;能參與或獨立進行地方病的病因、病情、防治措施等方面監測的設計、協調實施和結果分析;能參與制定中短期地方病防治規劃、組織實施及效果評價;能獨立或參與組織開展地方病健康教育及健康促進活動;能與有關部門進行協作、溝通信息;能解決地方病防治工作中的部分疑難複雜問題,參與組織處理突發事件。
(b) 能掌握碘缺乏病防治,碘與甲狀腺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的關係及臨床診斷;能掌握克山病防治,心電圖及X線的診斷;能掌握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氟斑牙和氟骨症的臨床診斷、氟骨症的X線診斷;能掌握地方性砷中毒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病人的臨床診斷;能掌握大骨節病防治,臨床診斷及X線診斷。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地方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諮詢、健康教育工作。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至少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地方病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地方病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社會醫學、生物化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免疫學、微生物學及物理診斷學等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和能力
(1)地方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熟悉主要地方病的分布、流行特徵、臨床表現、病因、發病機制;能對所從事地方病進行診斷、鑑別診斷與臨床治療;能主持制定地方病中長期防治規劃、組織實施及效果評價;能對地方病的各種監測結果進行分析,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防治措施;能組織開展地方病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能協調與有關部門的關係,加強合作;能獨立解決地方病防治工作中的疑難問題,組織處理突發事件。
(b)熟悉碘缺乏病防治,掌握現場碘快速檢測技術,熟悉碘與甲狀腺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的關係,並作出臨床診斷;掌握甲功測定儀、r-放免儀、超聲診斷儀等儀器的臨床套用;熟悉克山病防治,掌握心電圖、心臟超聲及X線儀器操作技術,並做出臨床診斷;熟悉地方性氟中毒防治,掌握現場氟快速檢測技術,熟悉氟斑牙和氟骨症的臨床診斷、氟骨症的X線診斷;熟悉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掌握地方性砷中毒病人的臨床診斷;熟悉大骨節病防治,臨床診斷及X線診斷。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地方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諮詢、健康教育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二十二條 寄生蟲病控制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掌握寄生蟲病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的基本知識,包括常見寄生蟲的形態、生活史、致病機理和常見寄生蟲病的臨床診斷與治療、現場預防控制對策與措施,媒介或中間宿主的生物防制,了解罕見或新寄生蟲及寄生蟲病的基本防治知識。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寄生蟲病原學、免疫病理學、形態生物學、衛生經濟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的基礎理論知識,了解免疫學、藥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寄生蟲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協助處理突發性的事件,制定暴發流行、群體急性感染的控制措施;能參與制定本地區寄生蟲病的防治規劃及相應對策;對少見寄生蟲病能正確診斷和鑑別診斷;掌握常用抗寄生蟲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毒副反應。
(b)掌握寄生蟲病病原診斷常用技術的判斷標準,如糞檢技術、血檢技術、痰檢技術等;掌握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常用免疫診斷技術的判斷標準,如皮試、ELISA。、IFA。等;掌握常見寄生蟲傳播媒介(或中間宿主)的調查方法與鑑別分類技術;熟悉流行病學調查方法、計算機處理調查數據及常用統計分析方法。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現場寄生蟲病流行病學(包括媒介或中間宿主)調查,病原學或免疫診斷、媒介(或中間宿主)調查或鑑別、撰寫疫情情況報告。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 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寄生蟲病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寄生蟲病領域的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寄生蟲病原學、免疫病理學、形態生物學、衛生經濟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了解免疫學、藥理學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寄生蟲病預防控制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本地區或主持制定全國寄生蟲病的防治規劃及防治對策;能主持處理寄生蟲病的暴發流行、群體急性感染等突發性事件;能組織罕見或疑難寄生蟲病會診;掌握各種抗寄生蟲藥物的使用方法和毒副反應。
(b)能套用不同檢測方法監測本地區疫情,並分析流行趨勢。能指導下級醫師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及調查結果的統計分析。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的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主持本地區寄生蟲病防治規劃或策略的制定、寄生蟲病的專題流行學調查、爆發疫情調查處理等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才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二十三條 兒童保健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兒童保健學、兒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社會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兒童保健工作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要求,制定兒童健康促進措施的基本原則、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基本內容,兒童保健及兒科常見疾病的診斷及處理原則。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醫學遺傳學、醫學心理學、行為學、衛生經濟學等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兒童保健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參與制定年度工作計畫和中短期工作規劃、協調實施、進行效果評價;能獨立開展兒童保健專科門診,解決保健門診或病房的較複雜問題;能較全面系統地開展兒童保健諮詢,參與組織面向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動;能完成兒童保健調查、監測、干預項目的設計、組織實施和分析評價。
(b)具有指導下級醫師運用兒童生長發育評價等技術的能力。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門診、保健管理、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調研監測、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受到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兒童保健學、兒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兒童保健領域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醫學遺傳學、心理學、行為學、醫學人口學、衛生經濟學、分子生物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兒童保健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制定本地區兒童保健發展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實施,完成全過程工作;能獨立設計專題監測、調查、干預工作,協調實施,對結果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對兒童的健康狀況、變化趨勢及主要影響因素作出結論性報告,並提出相應對策;具有獨立解決保健門診或病房複雜疑難問題的能力。
(b)掌握兒童保健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新技術,並熟悉較高難度專業儀器的診斷和治療技術。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 較強, , 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專家門診,主持保健病房疑難病例、危重病例或死亡病例討論,以及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二十四條 婦女保健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婦女保健學、婦產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社會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婦女保健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制定婦女健康促進措施的基本原則、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基本方法;生殖保健、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妊娠合併症、計畫生育併發症的診斷及處理原則。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醫學遺傳學、醫學心理學、行為學、衛生經濟學等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婦女保健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制定年度工作計畫和參與制定中短期規劃、協調實施、進行效果評價;能獨立開展婦女保健專科門診,獨立解決保健門診或病房的較複雜問題;能較全面系統地開展婦女保健諮詢,參與組織面向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動;能完成婦女保健調查、監測、干預項目的設計,組織實施,分析評價。
(b)能指導下級醫師運用婦女保健與生殖保健診療等先進技術。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門診、保健管理、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調研監測、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婦女保健學、婦產科學、女性生殖內分泌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婦女保健領域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醫學遺傳學、心理學、行為學、醫學人口學、衛生經濟學、分子生物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婦女保健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主持制定本地區婦女保健發展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實施;能制定年度工作計畫,並主持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工作;能獨立設計專題監測、調查、干預工作,協調實施,對結果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對生殖健康、婦女健康的狀況、變化趨勢及主要影響因素提出相應對策;具有獨立解決保健門診或病房複雜疑難問題的能力。
(b)掌握生殖健康、婦女保健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新技術,並熟悉較高難度專業儀器的診斷和治療技術。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專家門診,主持保健病房疑難病例、危重病或死亡病例討論,組織進行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過專題項目工作不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五條 凡申請參加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價的人員,必須同時具備基本條件、申報條件和相應專業學科標準條件。
第二十六條 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年度與任期考核合格和完成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任務等要求,是申報相應級別專業技術資格的基本條件。
第二十七條 本標準條件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理論知識及學識水平,可通過考試或答辯等方式進行考查;從事專業工作能力應通過實際工作業績考核及答辯等方式進行考查。
第二十八條 各省、市、自治區可根據本條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並報衛生部備案後,組織實施。
第二十九條 本標準條件由人事部、衛生部按職責分工負責解釋。
, 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專家門診,主持保健病房疑難病例、危重病例或死亡病例討論,以及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不少於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二十四條 婦女保健專業
(一)副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全面掌握婦女保健學、婦產科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社會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婦女保健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制定婦女健康促進措施的基本原則、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工作的基本方法;生殖保健、女性生殖系統疾病、妊娠合併症、計畫生育併發症的診斷及處理原則。
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熟悉醫學遺傳學、醫學心理學、行為學、衛生經濟學等有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較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和發展趨勢,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實踐。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婦女保健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40周。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制定年度工作計畫和參與制定中短期規劃、協調實施、進行效果評價;能獨立開展婦女保健專科門診,獨立解決保健門診或病房的較複雜問題;能較全面系統地開展婦女保健諮詢,參與組織面向人群的健康教育活動;能完成婦女保健調查、監測、干預項目的設計,組織實施,分析評價。
(b)能指導下級醫師運用婦女保健與生殖保健診療等先進技術。
(c)具有協助上級醫師進行科室技術管理的能力,參與組織對基層的技術指導。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門診、保健管理、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調研監測、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主管醫師期間,參加專題項目工作不少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2份。
(2)帶教
具有一定的教學組織能力和對本專業初、中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做專題學術報告不少於2次;有指導或帶教1名下級專業人員的能力和經歷。
(3)科研
能根據本專業工作需要提出科研課題,完成課題設計,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擔任主管醫師期間,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2篇,或在全國性、國際性學術會議作出業內人士認可的大會報告。
(二)主任醫師
1、專業理論知識
(1)基本理論知識
在全面掌握婦女保健學、婦產科學、女性生殖內分泌學、流行病學、衛生統計學、醫學心理學、社會醫學的理論知識基礎上,對婦女保健領域某一方面有深入的鑽研。
掌握與本專業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及技術規範。
(2)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醫學遺傳學、心理學、行為學、醫學人口學、衛生經濟學、分子生物學、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等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知識。
有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
(3)學識水平
熟練運用一門外語閱讀本專業外文期刊,掌握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能跟蹤世界先進水平;對本專業的某一領域有深入的研究和專長;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並用於本專業的工作實踐和研究中。
2、工作經歷與能力
(1)婦女保健工作
a。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平均每年參加本專業工作不少於35周,並保證足夠的時間深入基層和現場。
b。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a)能主持制定本地區婦女保健發展中長期規劃,並組織實施;能制定年度工作計畫,並主持實施和評價的全過程工作;能獨立設計專題監測、調查、干預工作,協調實施,對結果進行全面、科學的分析,對生殖健康、婦女健康的狀況、變化趨勢及主要影響因素提出相應對策;具有獨立解決保健門診或病房複雜疑難問題的能力。
(b)掌握生殖健康、婦女保健診斷和治療方面的新技術,並熟悉較高難度專業儀器的診斷和治療技術。
(c)具有協助科室領導全面負責本專業技術管理工作能力,對基層起到較強的專業技術指導作用。
c。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a)圓滿完成單位交給的日常技術工作。經常參加保健專家門診,主持保健病房疑難病例、危重病或死亡病例討論,組織進行技術指導、人員培訓、質量評估、健康教育等工作。
(b)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主持進行專題項目工作至少1項,參加過專題項目工作不於2項,並撰寫書面專題工作總結報告3份。
(2)帶教
有較強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具有對本專業中、高級專業人員的帶教能力;每年為專業人員講授專題課不少於3次;有帶教下級醫師或協助培養碩士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3)科研
擔任副主任醫師期間,具有跟蹤本專業先進水平及獨立承擔科研工作的能力;能根據本專業需要提出研究課題或解決方案,並寫出課題設計或實施意見、組織實施、撰寫總結報告或論文;作為第一作者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不少於3篇。
第七章 附 則
第二十五條 凡申請參加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價的人員,必須同時具備基本條件、申報條件和相應專業學科標準條件。
第二十六條 遵紀守法、恪守職業道德、年度與任期考核合格和完成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任務等要求,是申報相應級別專業技術資格的基本條件。
第二十七條 本標準條件中的基本理論知識和相關理論知識及學識水平,可通過考試或答辯等方式進行考查;從事專業工作能力應通過實際工作業績考核及答辯等方式進行考查。
第二十八條 各省、市、自治區可根據本條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實施細則,並報衛生部備案後,組織實施。
第二十九條 本標準條件由人事部、衛生部按職責分工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