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竹

關公竹

潮州西湖景韓亭內壁左角的“關公竹”碑,清代原嵌在潮州關帝廟的牆壁,廟毀,後人將其重置於西湖景韓亭內。竹子下邊有楷書的釋文。碑的右上角還有印章兩枚:“漢壽亭侯”、“關羽之印”兩方印,左下方署有“光緒乙酉秋月林敦本堂敬立”(即光緒12年、1886年所刻)。

基本信息

關公竹碑 關公竹碑

在關帝廟內最醒目的是“竹葉詩畫碑”。地方來源不同(豐順、潮州、河北)的竹葉詩畫碑,又名“風雨竹碑”,其畫面設定均不同,也有差別。竹葉詩均用兩株竹枝,以五言絕句為竹葉,渾然似竹。 據說上面的詩畫原是古代蜀漢名將關羽所作,民間稱此碑為“關公竹”。“關公竹”碑高約97厘米、寬59厘米,上面鐫刻著二竿青青綠竹,拔地而起,清新俊逸的竹葉,疏密有致,豐麗滴翠,使人驚奇的是,簇簇竹葉竟巧妙組成了二十個漢字,細看原來是一首五言詩:

“不謝東君意,

丹青獨立名。

莫嫌孤葉淡,

終久不凋零。”

歷史典故

這幅竹畫中隱含著一段歷史故事,據《三國演義》第二十五至二十七回所描述的情節來看,詩中的“東君”即指曹操,他很器重關羽,曾請漢獻帝對關羽封侯賜爵,即“漢壽亭侯”,同時金銀相贈,千方百計要使關羽歸順投降。但關羽對劉備忠心不改,“人在曹營心在漢”,還畫了這幅詩畫托人送給劉備,表達富貴不能淫的品格。

異地同圖

關羽當年有無作此畫,無處考證,而演義小說描述的也並非一定是史實。但無獨有偶,今天全國不少地方也有“關公竹”碑,比較著名的如長江三峽的白帝城的“丹青正氣圖”,九朝古都洛陽的關林鎮的“關帝詩竹”,還有陝西省的鹹陽古城,都有與潮州景韓亭內石碑的內容相近、風格類似的“關公竹”碑。

《潮州文物志》記載:澄海市蓮陽鎮的武廟殿壁,原也嵌有一塊高110厘米、寬60厘米的“關公竹”碑,是清同治辛未年(1871年)蘇灣都秀才黃其尉所捐勒。

“關公竹”異地同圖,說明它很受世人喜愛,古人多以竹子來表現節操,也可見人們對關羽這一歷史文物氣節的褒獎;而且該碑的形式也甚具藝術特色,集詩、字、畫、刻於一體,構圖雅靜優美、清新脫逸;但儘管“關公竹”寫著關羽真筆,卻未必是真跡,據專家分析,清代文人善用竹葉、花、鳥等組字成畫,而且上述碑刻也多是清代所刻,這幅畫可能是清人的附會之作。

關帝廟與關公竹

竹葉詩畫 市場仿畫 竹葉詩畫 市場仿畫

到各地旅遊,會發現有許多崇祀關羽的廟宇。正如明代文學家 徐文長在《蜀漢關侯祠記》中寫道:“關侯神……崇祀關羽,成為 中國歷史傳承久遠、社會影響廣泛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在豐順縣的豐良鎮有一座關帝廟,由吳標將軍建造。廟內有“御製漢壽亭侯環印畫像石刻”和“風吹竹葉詩”;湯坑關帝廟,由湯坑十八社籌建等,均證實這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依著民眾喜愛的民俗方向發展。在中國的 傳統文化中,作為忠義仁勇化身的關羽,他的偶像化,不僅體現了原始的文化現象,返璞歸真的魅力,更主要的是,它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精誠團結、仁義互助的道德理念的完美寄託。說明崇奉關羽,這一文化現象之所以產生和其得以永久存在的緣由。

在關帝廟內最醒目的是“關公竹”。地方來源不同(豐順、潮州、河北)的竹葉詩畫碑,又名“風雨竹碑”,其畫面設定均不同,也有差別。按《豐順縣誌》雲“風吹竹葉詩”“有竹二株,以詩四句,畫作竹葉,生態盎然,石黑質堅,刻工精緻。拓本流播正盛”。按潮州景韓亭內的關公竹組字畫石刻,與豐順“關壯穆詩竹遺墨石刻”相比較,均以五言絕句為竹葉,由十二字組成,差異之處是刻畫綠竹和署款;潮州關公竹組字畫,右上角有印章二方,曰“漢壽亭侯”和“關羽之印”,左下方署“光緒乙酉(公元1885年)秋月敦木堂敬之”(見下圖②);而豐順“關壯穆詩竹遺墨”不全,據旁證系御製品,其文曰“漢壽亭侯之印”“御製”崇禎丙子(公元1636年)張文乾;在河北涿縣漢昭烈帝(劉備)廟中發現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重修昭烈廟時所刻“風雨竹碑”。碑中左邊為風中勁竹,竹葉傾斜,如被狂風吹偃;右邊為雨中勁竹,竹葉下垂,似遭暴雨淋澆。兩株勁竹的竹葉由字組成“不謝東君意,丹青獨立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碑中央上方和右下角有印章二方,右上方署“漢關夫子手筆”,左方署“美髯遺雨竹……”詩句。

傳說“風雨竹”畫幅是關羽身陷曹營時所作。“東君”指司春之神,暗喻曹操。詩的大意是,不感謝春之神的安排,勁竹不因季節變化而榮枯;不必嫌棄竹叢枝孤葉單,它卻能歲寒不凋,風雨難摧。這正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寫照。歷代詩畫家: 文同(北宋畫家)、 顧安(元代畫家)、 吳鎮(元代畫家)、 夏昶(明代畫家)、 鄭板橋(清代畫家)等,都擅畫墨竹,借用“風竹圖”示憤世嫉俗之情,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慘命運。

綜上述三個不同地域關帝廟的竹葉詩碑刻看,均可說明明代已流播正盛,清初傳入豐順,清末傳到潮安等地。竹葉詩碑畫,正為研究 中原文化對 粵東的影響,提供了實物資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