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水仙茶介紹
【產地】
福建閩北水仙茶屬烏龍茶類,創製於清光緒年間。福建閩北水仙茶產於閩北建甌、建陽、南平、順昌縣等地,主產區位於建甌城南南雅一帶,故又名南路水仙、南雅水仙。
【特徵】
此成茶條索緊結沉重,葉端扭曲,色澤油潤暗沙綠,呈“蜻蜓頭,青蛙腿”狀;香氣濃郁,具蘭花清香,滋味醇厚回甘,湯色清澈橙共同,葉底厚軟黃亮,葉緣硃砂經邊或紅占,即“三紅七青”。
【工藝】
福建閩北水仙茶春茶於每年穀雨前後採摘駐芽第三、四葉,經萎調、做青、殺青、揉捻、初焙、包揉、足火等到工序製成毛茶。
【功效】
此茶所含保健物質最顯著的有兩大類,一是咖啡鹼;二是酚性物。還含有豐富的對人體有益的多種胺基酸、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咖啡大是強有利的中樞神經興奮劑。
【淵源】
閩北產區用福建閩北水仙茶,按閩北烏龍茶採制技術製成的條形烏龍茶,稱武夷水仙。武夷山所種的水仙種,約在光緒年間傳入,福建閩北水仙茶亦被稱水仙或武夷水仙。
閩北水仙茶的歷史
閩北水仙始於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年),是閩北較大的優質產品。所用的水仙種,發源於建州甌寧縣(建陽)小湖鄉大湖村的嚴義山祝仙洞。據1939年張天福《水仙母樹志》載:“前八餘年,清道光間,有泉州人蘇姓者,業農寄居太湖……一日往對岸義山……經桃子崗祝仙洞下,見樹一,花白,類茶而彌大……試以制烏龍茶法制之,竟香洌甘美……命名曰‘祝仙’……當地‘祝’‘水’同音,漸訛為今名—‘水仙’矣。”1929年,《建甌縣誌》也載:“查水仙茶出禾義里,大湖之大坪山,其他有嚴義山,山上有祝仙洞”,“甌寧縣六大湖,別有葉粗長名水仙者,以味似水仙花故名……”(見《閩產錄異》),可見水仙栽培歷史約在130年以上。
水仙是無性系品種,半喬木型,自然生長樹高幅5米左右,葉色濃綠富光澤,葉面平滑富草質,葉肉特厚,柵狀組織雙層;花冠大,整齊美觀,開花不結實或極少量結實。“開花不結子,初用插木法,所傳甚難,後因牆崩將茶壓倒髮根,始悟壓茶之法,獲大發達,流傳各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