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簡介
長鰭真鯊(學名:Carcharhinuslongimanus),也叫遠洋白鰭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被列為“易危”物種。長鰭真鯊是洄游捕食動物,因此也是分布範圍最廣泛的鯊魚品種之一,分布範圍橫跨熱帶和亞熱帶的所有海洋水域。性凶勐,活動力強,不懼人類,在空難及海難現場常可見其出現襲擊落水之人們。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龜、海鳥為食,甚至垃圾等。
形態特徵
體呈紡錘型,軀幹粗壯。頭寬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端寬圓。眼圓,瞬膜發達。前鼻瓣呈短叄角形,不延長;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上下頜緊合,不露齒;上頜齒寬扁叄角形,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直立或略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而直立,側邊內凹,僅齒尖邊緣略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明顯存在隆嵴,第一背鰭寬大,起點與胸鰭基底後方相對,後緣凹入,上角廣圓,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或稍前,後緣入凹,后角尖突;胸鰭大型,鐮刀形,後緣凹入,外角廣圓,內角鈍圓,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尾鰭寬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叄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叄角形突出,尾端鈍尖。體背側帶青銅色澤的暗灰色或灰褐色,腹側灰白;鰭上常具暗色暗色斑點或斑紋;胸鰭末端、第一背鰭上端、腹鰭後緣及尾鰭尖端具白斑;第二背鰭上端、腹鰭外角、臀鰭後端及尾鰭上下葉連合處具黑斑。
生活習性
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性凶勐,活動力強,不懼人類,在空難及海難現場常可見其出現襲擊落水之人們。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龜、海鳥為食,甚至垃圾等。胎生,一胎可產下6-9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75公分。
分布
國內分布在南海諸島和台灣等海域, 國外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太平洋各海區。
漁業價值
主要以底拖網、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物種保護
在遠洋捕撈活動中,長鰭真鯊經常會被意外混獲,這使它們承受著巨大的捕撈威脅。長鰭真鯊的鰭在國際貿易中具有極高價值,經常出售給遠東地區以製做魚翅湯。雖然總體而言,長鰭真鯊被列為“易危”物種,但是在大西洋西北部和中西部地區,長鰭真鯊經常會和鮪魚、旗魚一起被捕撈上來而導致數量大幅度下降。在這些地區,長鰭真鯊已經被評定為“極危”物種。
由於魚翅貿易帶來的長鰭真鯊數量大幅度下降及其高度洄游性使得長鰭真鯊在瀕危野生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和養護野生動物移棲物種公約的附錄中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