鐮狀真鯊

鐮狀真鯊

鐮狀真鯊,又名絲鯊、平滑白眼鮫,屬真鯊科,熱帶海域遠洋區數量最豐的鯊魚之一。魚身流線型,身長普遍可達2.5米(8英尺2英寸),上半為帶有金屬色澤的深青銅灰、下半白色。分布於全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溫水海洋中,一般出現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基本信息

物種簡介

0

鐮狀真鯊,又名絲鯊平滑白眼鮫,屬真鯊科,因其外皮如絲般的質地而得名。它是熱帶海域遠洋區數量最豐的鯊魚之一。鐮狀真鯊具有遷徙、洄游的習性,常見於大陸棚邊緣深至50米(164英尺)處;魚身流線型,身長普遍可達2.5米(8英尺2英寸),上半為帶有金屬色澤的深青銅灰、下半白色。鐮狀真鯊的第一背鰭相對其他鯊魚較為小型、連線背緣曲線,第二背鰭嬌小、帶有背部尖突,胸鰭大型、鐮刀狀。

命名來源

最初在1839年,約翰內斯·彼得·米勒(JohannesPeterMüller)和弗里德里希·古斯塔夫·雅各布·亨勒(FriedrichGustavJakobHenle)把鐮狀真鯊命名為Carcharias(Prionodon)falciformis,而在其他文獻中出現的其他名稱有Squalus或Prionodontiburo、Gymnorhinus或Gymnorrhinuspharaonis、Aprionodonsitankaiensis、Carcharhinusfloridanus、Eulamiamalpeloensis及Carcharhinusatrodorsus。

物種分布

全球分布圖(藍色)全球分布圖(藍色)

鐮狀真鯊分布於全球的熱帶亞熱帶溫水海洋中(所謂溫水即高於攝氏23度的水),一般出現於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在西大西洋,它們分布於從麻薩諸塞州巴西的地區,而在東大西洋,它們分布於從西班牙到安哥拉的地區。在印度洋,它們出現於紅海馬達加斯加馬爾地夫斯里蘭卡和西澳大利亞等的地區。在太平洋,它們出現於由中國到紐西蘭的地區及從下加利福尼亞州秘魯的地區。

它們一般都是生活在遠洋的,但有時亦會在海岸附近出現,尤其是人跡罕至的海島的海岸線。它們最少也會在水底500米。

形態特徵

0

鐮狀真鯊的體型龐大,皮膚像絲一般嫩滑。它們的背部呈棕色或灰色,腹部呈白色,沒有什麼特別的斑駁。它們的第二個背鰭尖端非常長,約是鰭本身長度的2.5倍。

它們最大可長達3.3米,但是一般的絲鯊都不會長超於2.4米。

行為

0

鐮狀真鯊比另外兩種大型的遠洋鯊魚大青鯊和遠洋白鰭鯊要來得活躍和具更少侵略性。它們比大青鯊遠洋白鰭鯊更接近海岸,但也是屬於遠洋鯊魚,因為接近海岸的絲鯊也不是太常見。

鐮狀真鯊並不是常常都對潛水人構成威脅,但若潛水人用魚叉攻擊其他魚而令這些魚流出血來的話,它們就會聞到這些血味,變得極具攻擊性,因此人們把它們列為有潛在危險的鯊魚。

鐮狀真鯊主要是進食海岸附近或遠洋的多骨魚類,但是它們也會進食烏賊及遠洋的蟹。

鐮狀真鯊是胎生動物,從2到14歲期間,它們的幼鯊會不斷成長。在出生時,它們長約80厘米。在性成熟後,雌性絲鯊長約2.2米,雄性則長約2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