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塗概況
長塗鎮位於浙東沿海岱山島東部,其東臨公海至小板島與東海相連,距中街山漁場15海里;南瀕黃大洋,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遙相對;西鄰岱山本島與縣城高亭隔一水道;北倚岱衢洋。轄地包括大、小長塗山、大圓山、多子山、大、小西寨山等90個島嶼。陸域面積58.5平方公里,其中大長塗山43.27平方公里,小長塗山10.88平方公里。大、小長塗島間夾一條長7.8公里,寬400-700米的長塗港。萬噸級是船舶可自由進出,是國家二級漁港,舟山漁場著名的避風良港。鎮政府駐地倭井潭,距縣城7海里,距寧波50海里,距上海97海里。
長塗山位岱山島近東側,相隔約3公里的岱山水道。分東、西二島,稱大長塗山和小長塗山,兩島互偎,形成一個"S"形的天然良港,即為著名的長塗港。小長塗山居西,面積10.92平方公里,海拔299.6米的高鰲山為島上最高點,居民約1萬人,島設長塗鎮政府,駐地東小岙,有22個自然村。大長塗山居東,古稱劍山,面積33.56平方公里,最高大龍山海拔290.6米,居民約1.1萬人,全島分35個自然村,西部歸長塗鎮管轄,東部屬東劍鄉。
長塗位於岱山島的東部,東臨公海,南瀕黃大洋,與海天佛國普陀山遙遙相對;西毗岱山本島,與縣城高亭鎮僅相隔約3公里的岱山水道,其中最窄處為1.8公里。北倚岱衢洋。鎮域內的小板島是岱山縣的最東端,其上立有岱山縣的界碑。大長塗島的東劍鄉(現為東劍社區)於1992年撤併歸入長塗鎮。長塗鎮政府所在地在小長塗島東部,長塗港全長7.8公里,素有“颱風吹不到,巨浪涌不進”的美譽,是天然的避風良港。長塗島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是我國南北海運的中心和江海聯運的黃金水道。長塗也是省政府命名的“小黃魚之鄉”。
長塗港為舟山漁場歷史悠久的天然良港,長7.5公里,寬300~600米。港區開發較早,明代已形成錨泊基地,在16世紀中葉
地理位置
大長塗山隸屬岱山縣長塗鎮,北緯30°15′,東經122°20′。為大、小長塗諸島中最大的島嶼。西距高亭13.5公里,西北隔長塗港與小長塗山相對。
小長塗山是浙江省岱山縣長塗鎮政府駐地。西隔岱山水道與岱山島相對,距高亭鎮10公里,南北分別為黃大洋與岱衢洋海域。陸域面積10.92平方公里,最高點高鰲山海拔299.6米,海岸線長25.23公里。
歷史沿革
小長塗島上宋時已有居民,屬昌國縣蓬萊鄉;清代為定海縣(直隸廳)蓬萊鄉之長塗莊;民國年間屬定海縣長塗鄉;1949年屬?州縣長塗鄉。1950年5解放,屬定海縣岱山區長塗鄉;1953年6月,為岱山縣長塗區之長東鄉、長西鄉;1958年屬長塗公社;1984年屬長塗鄉;1986年置長塗鎮。2000年有居民4323戶,10822人。
宋時屬昌國縣蓬萊鄉,清代為定海縣(直隸廳)蓬萊鄉之長塗莊;民國初為長塗鄉,民國23年(1934),大長塗山從長塗鄉析出置東劍鄉。1953年6月起屬岱山縣長塗區,該島設長東、西劍、東劍等鄉。1992年東劍鄉併入長塗鎮後,全島均屬長塗鎮,島上有行政村12個。2000年末,有居民2909戶,7249人。
長塗旅遊
傳燈庵與西鶴嘴燈塔在宛如澄黃色絲帶的長塗港北面,有兩座對峙的小山,名曰東鶴嘴和西鶴嘴,“雙嘴”的北面是“五虎礁”,此乃船隻進出長塗港的必經航道。倘若大風天氣或雨霧黑夜,常有過往船隻在此觸礁或撞山。傳說清朝同治年間江蘇常熟有個叫慈領的和尚,與友人王偉先生東遊蓬萊,途經長塗港耳聞目睹此事,佛門本以慈善為懷,於是毅然決定留在西鶴嘴,搭起茅篷,每天夜晚點上5盞小油燈,為漁船指航。當地漁民為感激指航人,常去西鶴嘴助款。不久,慈領就用漁發的助款鑄了一隻大銅鐘,每遇霧天,撞擊銅鐘,以告過往船隻。後來慈領又在西鶴嘴建造了一座燈塔,名曰“西鶴嘴燈塔”。後人為紀念慈領和王偉先生,就在他們搭茅篷之處建成了一座庵,取名“傳燈庵”。以示燈之精神代代相傳。大沙河休閒海釣園大沙河休閒海釣園始建於2005年,當時素有“海上高爾夫”之稱的海釣作為一項重要的休閒和競技運動已被許多國人所接受,而且舟山本地的海釣愛好者也已形成一定規模,僅定海和普陀兩區就擁有海釣愛好者600餘人,註冊會員270餘人,而且市外游釣客已成為舟山海釣業的主要服務對象。鎮政府積極回響漁業結構調整的政策引導漁民轉產轉業使他們從事旅遊、休閒漁業,並在大沙河叮嘴門征地160多畝用於創建海釣園。經過二年多的努力,大沙河海釣休閒園現已基本建成。總投資420多萬元的休閒園現有員工18人,海釣園的軟硬體特別是硬體有了一定的提升。目前為止已完成了大沙河沙灘的整理及海塘的修理工作;建立了浮式釣魚台;配置了一條休閒漁船;計畫明後年在南園山東北面新建一條棧橋,在大沙河碼頭東建一條長300米棧橋;海釣釣魚台和采貝區正在建造中。那裡吃的有各種海鮮,山野菜,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跑的應有盡有,是海產品養殖和休閒養性的好地方。海釣園內有釣魚島、海釣天地等多個海釣板塊,裡面海釣設施齊全先進;“水上賓館”設計獨具匠心,共有床位30多張,裡面有線電視、熱水器等設施一應俱全;依海而建的茶吧一方面可消除遊人的周車勞頓,另一方面還可使遊人欣賞美麗的海島風景;一個可容納30多人的會議廳,是舉行商務會議等各種大中型會議的最佳選擇;園內15000多平的大沙河沙灘是拾螺撿貝、休閒海釣的理想場所,四周島礁眾多,具有礁美、石奇、崖險等特點;25畝的桔子林專供遊人參觀採摘,給人以另一種享受。娘基宮
娘基宮座落於長塗港南岸西端,依山朝北,建於光緒十三年菊月(1888年)。牆門門框上還刻有修建年月,是倒著的,是後來在重修照牆時把這對石條門框給安裝反了,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歷史。清朝末年,當地村民大多在外從事海運事業,多數人家都較為富裕,由於村民在海上作業,需要神靈護佑,他們就在村里建了一座“娘基宮”,供奉天后娘娘。從此,村以宮名,一直沿用至今。據說,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先生為圓強國之夢,想建立自己的海軍,曾沿海岸線尋找軍港,來到長塗後,踏勘沿港岸線時到娘基宮小憩。整個宮院除在八十年代戲台被拆除以外,其它都是原封不動的,保存極為完好,可以說是縣境內按原貌保護最為完好的一座清代廟宇建築。現有正殿五間,東外廂房七間,全部木質構件。一百多年來,歷經風雨,這木構架很少有蟲蛀、霉爛的。殿內梁架用七桁,抬梁結構,五架樑上用兩月梁承托垂柱,兩月梁陽刻雲紋,脊垂柱底飾吊籃,其它都是穿斗結構,檐下用牛腿梁承重。整個構架全用榫鉚,見不到釘子。看外形,小青屋,歇山頂,正吻龍護棟,整個建築顯得古樸而又典雅。
倭井潭與參府廟在小長塗島有個倭井潭村,村裡有眼井,潭水清涼甘美,久旱不乾。相傳在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一五五七年)間,入侵倭寇受戚家軍沉重打擊後從海上逃至長塗島後霸占了這口水潭,從此漁家百姓無水飲用,飲恨潭邊。然而漁家兒女不甘凌辱,他們拔刀相搏,與倭寇展開了英勇的奪水保潭鬥爭。兩年後,戚家軍揮師挺進長塗島,一舉剿平倭寇 ,水潭得以歸主,人們將此潭稱為“平倭井”,並在井旁立一石碑,上書“抗倭井”三字紀念此事。父老鄉親出於憎寇愛國之情,亦慣稱此潭為“倭井潭”,倭井潭從此得名並揚名四方。而戚家軍在長塗百姓心中,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因為戚繼光抗倭時任參將,百姓遂建“參府廟”以示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