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

過程

為防止被飛濺出來的鐵花燙傷,打鐵禮花的藝人一般頭戴一個用水浸濕的帽子,並且把老羊皮襖反過來穿在身上,手裡拿的勺子是用木頭做的,並且需要在水裡浸泡一天,才能不會燃燒。
山西陽城人張晉有一首《鐵花行》:
烘爐入夜熔並鐵,飛焰照山光明來,
忽然傾洞不可收,萬壑千岩灑紅雪。
世間怪事真如此,百鍊柔鋼齊繞指,
請看入眼幻繽紛,笑他剪彩堆紅紫。
傳承
第一代“鐵禮花”藝人是民國年間被人們稱為“活老君”的王志發。經過歲月的洗禮,先後有五代人在這一民間社火活動上不懈努力,雖然這一活動幾次面臨低谷,但最終還是流傳了下來。鐵梨花對研究上黨地區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變遷提供了史料價值。“鐵禮花”在傳承過程中,內容不斷豐富,形式不斷創新,並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鐵禮花”藝人。
自從2008春節欄目,一年又一年報導以後,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受到海內外華人的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