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地柏葉(《植物名實圖考》),小鳳尾草、地柏枝、小葉雞尾草、大肥草,炷香(《陝西中草藥》),臁瘡藥、風水草、金錢草、山蕨岩(四川)。
貯藏
曬乾貯乾燥容器內,置陰涼乾燥處;或鮮用。
入藥部位
植物北京鐵角蕨全草。
性味
味甘、微辛,性平。
歸經
入肺經。
功效
化痰止咳,清熱解毒,止血。
主治
感冒咳嗽,肺結核,痢疾,腹瀉,熱痹,腫毒,瘡癰,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1、 治咳嗽,地柏枝15~30g,金背枇杷果6~9g。水煎代茶飲。(《陝西中草藥》)
2、 治肺結核,地柏枝30g,穿心蓮15g,側柏葉15g。煎服。(《中國藥用抱子植物》)
3、 治熱痹腫痛,鐵桿地柏枝30g,排風藤 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4、 治赤白痢疾,鐵桿地柏枝30g,井口邊草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外用:搗敷;或研末敷。
炮製
採集加工:4月採挖帶根莖全草,曬乾或鮮用。
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根莖短,葉團塊狀,頂部密被深褐色披針形鱗片,上生多數鬚根。葉淡綠色,多皺縮,革質,無毛,葉柄疏生纖維狀小鱗片,葉展開後呈長圓狀披針形,2~3回羽裂,羽軸和葉軸兩側有狹翅,羽片三角狀矩圓形,末回裂片頂端有2~3尖齒。孢子囊群每裂片1枚,成熟時往往布滿葉下面。
形態特徵
植株高8~20厘米。根狀莖短而直立,先端密被鱗片;鱗片披針形,長2~4毫米,膜質,黑褐色,略有虹色光澤,全緣或略呈微波狀。葉簇生;葉柄長2~4厘米,粗0.8~1毫米,淡綠色,下部疏被與根狀莖上同樣的鱗片,向上疏被黑褐色的纖維狀小鱗片;葉片披針形,長6~12厘米,中部寬2~3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略變狹,二回羽狀或三回羽裂;羽片9~11對,相距8~12毫米,下部羽片略縮短,較遠離,平展,對生,向上互生,斜展,有極短柄,中部羽片三角狀橢圓形,長1~2厘米,寬6~13毫米,急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葉軸平行,下側楔形,一回羽狀;小羽片2~3對,互生,上先出,基部上側一片最大,緊靠葉軸,橢圓形,長5~6毫米,寬2~3毫米,近圓頭,基部楔形並略與羽軸合生,下延,邊緣羽狀深裂,裂片3~4片,斜向上,舌形或線形,長1~3毫米,先端圓截形並有2~3個銳尖的小齒牙,兩側全緣;其餘的小羽片較小,不為深裂,斜向上,彼此接近。葉脈兩面均明顯,上面隆起,小脈扇狀二叉分枝,彼此接近,斜向上,伸入齒牙的先端,但不達邊緣。葉堅草質,乾後灰綠色或暗綠色;葉軸及羽軸與葉片同色,兩側有連續的線狀狹翅,下部疏被黑褐色的纖維狀小鱗片,向上光滑。孢子囊群近橢圓形,長1~2毫米,斜向上,每小羽片有1~2枚(基部一對小羽片有2~4枚),位於小羽片中部,排列不甚整齊,成熟後為深棕色,往往滿鋪於小羽片下面;囊群蓋同形,灰白色,膜質,全緣,開向羽軸或主脈,宿存。染色體2n=144。
生長環境
生岩石上或石縫中,海拔380~39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