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工藝

鎏金工藝

鎏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間流行,亦稱火鍍金或汞鍍金。在東周和漢代以後均頗為流行,是當時最值得稱道的銅器表面裝飾工藝之一,先後稱為黃金塗、金黃塗、金塗、塗金、鍍金,宋代始稱鎏金。鎏金工藝,是我國一種傳統的技術。在青銅上鎏金的技術發明於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基本概念介紹

鎏金銅佛 鎏金銅佛

鎏金是一種金屬加工工藝,亦稱“塗金”、“鍍金”、“度金”、“流金”,

是把金和水銀合成的金汞劑,塗在銅器表層,加熱使水銀蒸發,使金牢固地附在銅器表面不脫落的技術。

歷史沿襲

鎏金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中國的鎏金技術始於戰國,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

戰國

從已出土的文物證實,在戰國時期古人已掌握了鎏金技術。從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出土的“楚大官 糟鍾”來看,它的鎏金技術已相當的成熟。鎏金技術不是一下子就容易掌握的,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通過開創研究、不斷探索總結才創造出了這項工藝。從信陽長台關楚墓出土的“鼎”來看,造型有戰國早期的風格特徵,該墓出土的鎏金銅帶鉤等也為戰國早期的器物。所以,有的專家學者認為鎏金工藝初始時間應定於春秋末期或戰國早期。

漢代

到了漢代,《漢書》“外戚傳”記載“……居昭陽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髹漆,切皆銅沓(昌)黃金塗,白玉階,壁帶往往為黃金缸……”陝西茂陵一號從葬坑出土的鎏金竹節熏爐,爐蓋外側及圈足均刻有與“外戚傳”大致相同的銘文。銘文中“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盧(爐)一具。”這兩個可看出稱謂基本一致。只是“黃金塗”與“金黃塗”之差。

唐代

唐代稱鍍金。《唐六典》中稱金有十四種,即銷金、拍金、鍍金、披金……另見《唐摭言·矛盾》:“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鎏金一詞出現較晚,就目前所知,鎏字最早見宋·丁度等人修定的《集韻》中,“美金謂之鎏”。現在的傳統修復中“火鍍金”也稱“鎏金”與“黃金塗”、“金黃塗”,只是稱謂上不同,工藝則是一致的。

鎏金工藝流程簡介

這種工藝程式是

①將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堝內加熱至400oC左右,然後倒入汞,以攪動使金完全溶解於汞中,然後倒入冷水中使冷卻,逐成為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合劑,這種液體俗稱為金泥,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煞(殺)金”。

②用磨炭打磨掉銅飾件器表面銅銹後,用“塗金棍”(銅製,將其一端打扁用酸梅湯塗抹後浸入汞內,反覆多次,使沾上一層汞,晾乾即成)沾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均勻地抹在被器物表面,邊抹邊推壓(現代匠師稱此手法為“拴”,三分抹七分拴),以保證金屬組織緻密,與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藝過程通稱“抹金”,塗在欲鍍銅飾件表面。

③以適當的溫度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則固著於銅器上,其色亦由白色轉為金黃色,此一工藝過程通稱為“開金”。如要求金屬較厚,即要將上述過程反覆多次(在實際操作中經過四次鎏金的銅件,金層厚約為36微米)。

④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並用瑪瑙或玉石製成的“壓子”沿著器物表面進行磨壓。使鍍金層緻密,與被鑄器結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現發亮的鎏金層。此一工藝過程通稱“壓光”。再經過清洗壓光等工序,一件精美鎏金件的便誕生了。

在古代銅飾件裝飾中還有鎏銀,其工藝方法與鎏金相近同,亦是用銀、汞劑抹於器表。鑑別一件器物表面是否經鎏金,主要是標識其表層是否殘有汞。鎏金工藝發展到漢代已達到高峰,漢代貴族墓葬多有鎏金之器,且不像戰國時期只施於小件,而是有了不少大件鎏金器,並往往鎏金工藝與與鎏銀、鑲嵌等工藝相結合,集多種裝飾工藝於一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