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
正文
中國戰國以前人們從事生產勞動所使用的主要工具。據文獻記載和地下發掘,有削、刀、鋸、鑿、銼、鑽、錐、斧、錛、、耒、耜、鏟、鋤、鎒、銍、鐮等。削、刀 削是弓背凹刃的小刀,這裡一併稱為刀。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出土距今約 5000 年的青銅刀一件。甘肅永登蔣家坪馬廠文化遺址出土距今約4300年的青銅刀一件。在距今約4000年的甘肅武威皇娘娘台及臨夏魏家台子齊家文化遺址和年代相當於夏代的玉門火燒溝遺址中,出土銅刀多件,紅銅青銅兼有。這些銅刀多數形制原始,刀身與刀柄沒有明確分界。殷周時期的青銅刀,在絕大部分省市都有出土,總數達1400件以上。大多數刀身與刀柄有明顯分界,形制比較進步。古代的銅刀除作武器外一般具有多種用途,如宰殺牲畜,切割食物,加工竹木器具等,特別是用於割取禾穗作農具使用。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e/c4a/nBnauM3X4gDO4kD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d/5df/nBnauM3XyAjN3A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yA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1/f2e/nBnauM3X0MDOxE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0M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鑽 發掘商人占卜的龜骨,多經鑿、鑽,大量出土的殷周骨器,多有穿孔,這都是使用鑽的明證。但遺留的銅鑽不多,已出土的約20多件。河南鄭州二里崗出土兩件商代青銅鑽,一件為狹長條形,橫剖面作菱形,身中有脊分鑽身為左右兩葉,至端部前聚成鈍圓形的鋒刃;另一件作柱狀,下端為略成弧形的兩面刃。
錐 在北方和西北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遺址中已出土有銅錐20件。其中山東膠縣三里河的為黃銅,甘肅武威皇娘娘台的為紅銅,山東牟平照格莊和甘肅永靖秦魏家的為青銅。出土的殷周青銅錐至少在190件以上,形制多樣。河南羅山縣後李村出土的殷代青銅錐,通長6.4厘米,錐身鑄於前細後粗的圓錐形銅柄上。
斧、錛 錛古稱斤,傳說神農曾“作陶冶斤、斧”(《逸周書·考德》)。已有的出土物有以下各種形制:①無銎實心斧、錛。為早期形制,雲南、江西都有出土,器體厚在一厘米以上,雙面刃者為斧,單面刃者為錛,與石斧、錛近似。出土物很少。②直銎斧、錛。器呈長條形,銎在頂端(或稱空頭),多為方、矩、梯、橢圓形銎。下為刃、或外侈或稍收。這類器物是多種工具的刃套,一般以厚而較小、雙面刃者為斧,單面刃者為錛;可能前者原裝與刃向平行的柄,後者原裝與刃向垂直的柄。如果以長度10厘米以下的為斧、錛,已知出土物至少在千件以上。③橫銎斧。即銎橫穿斧身與刃平行。出土較多的是長管橫銎斧,為作戰武器。用作生產工具的橫銎斧,出土很少。河南洛陽西工區出土一件,長16厘米,刃寬5厘米,皆為東周器物,與近世鐵斧基本相同。在古代實行火耕農業的地區,砍伐林木是墾種農作物的必經工序,因而斧、錛既是手工工具,也是農具。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5/3c6/nBnauM3X3ETO4E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3E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9/855/nBnauM3X3IzM1I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耜是由耒發展而來的。為了增大翻土面,在耒的腳踏橫木下加上寬扁的頭部即為耜。這個寬扁頭部最早是木、石、骨質的,進而演變為銅質的刃套。已出土殷周青銅耜刃套主要有兩種形制:①凹字形刃。這類形狀的刃套,使用於多種工具。耜的比的要寬,比鋤的要厚。河南羅山後李村出土商代凹形耜刃套,高10.5厘米,寬9.3 厘米。②空頭長條形刃。與前述直銎、斧、、錛的刃套相似,但比它們都寬。上海博物館展出一件,長26.6厘米,刃部最寬處11.1厘米,定為商器。青銅耜刃套安裝木柄後,用腳踏固置在耜頭附近的橫木翻地,類似後世鐵鍬。大概到了東周,耜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是耜頭加寬加厚並起中脊,耜刃中部銳出呈等腰三角形,向犁發展,以適應牛耕的需要。一是耜變薄加寬,向臿發展,以適應鬆軟土地上的作業。
鏟 西周時稱錢,東周時稱銚。《詩·臣工》:“庤乃錢餺。”毛傳註:“錢,銚。”《鹽鐵論·申韓》:“犀銚利鉏,五穀之利而間草之害也。”可知鏟是主要用於鋤草的工具。出土的各種銅鏟主要屬兩類:①無銎鏟。這類脫胎於新石器時代的石鏟,一般鏟面有一孔,便於捆縛木柄,遺物很少。②有銎鏟。出土較多,各有特點。其中以圓肩、直腰、弧刃、長方形柄銎者最多。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出土的一件這類殷代鏟,長22.45厘米,刃寬9.8厘米。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1/fea/nBnauM3X3gjMwM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3g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7/586/nBnauM3XxkTO1M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xk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銍、鐮 銍即今之爪鐮,專用於割取禾穗。出土的青銅銍約10多件,與新石器時代的雙孔石刀相似。器呈矩形、蚌殼形或半月形,靠背中部有雙孔,使用時於兩孔間系一繩套,將拇指伸入繩套握器,割取禾穗。湖北紅安金盆出土的西周銅銍,長6厘米,寬3.5厘米。鐮是連禾秸一起割取的工具。出土的銅鐮大體屬兩類:①無銎鐮。出土90餘件,刃部又分無齒有齒。江蘇儀征破山口出土的西周鐮,刃部無齒,背略弧,刃略凹,長14.2厘米。於較寬的一頭有三孔,便於縛扎固柄。山東濟南大辛莊出土的殷代鐮,長9.5厘米,一面有齒痕,刃部有鋸齒。後者一類又稱鋸鐮,在無銎鐮中占多數,多出於江南東周遺址。②有銎鐮。與近世鐵鐮相近,出土較少。雲南劍川海門口殷代遺址出土的一件最早,長20厘米,一端有銎可納柄。湖北襄陽山灣、河南浙川下寺各出兩件,皆為春秋器物。
![中國的青銅生產工具](/img/f/968/nBnauM3XxgDMzQTN3U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x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關於青銅農具的使用,學術界有不同意見。不少人認為:古代青銅產量不多,相當珍貴,統治者用以製造武器、禮樂器及手工工具,不可能用於農具。主要根據是:考古發掘中蚌、石農具多於青銅農具,青銅禮樂器、兵器及手工工具也多於農具。另有些人不同意這種意見,並從以下幾方面予以說明:①蚌、石農具易損,不能改鑄,遺骸故多。青銅農具不斷磨損,反覆改鑄,遺骸自少。②出土大量青銅器的主要為貴族墓葬。墓葬各類器物的比例,與當時喪俗葬制有關,不能反映青銅器在當時社會生產、生活各方面使用的比例。③出土最多的刀削和錛斧器,既是手工工具,有些也使用於農業。特別是數量相當大的空頭條形端刃器,很多是農具的刃套。④東周的貨幣錢布,是從青銅鏟演變而來。青銅鏟只能是在社會上大量使用,並成為商品時,才能獲得一般等價物的形態。
參考書目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1963。
唐蘭:《中國古代社會使用青銅農器問題的初步研究》,載《故宮博物院院刊》總2期,北京,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