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鎏金銅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鎏金銅蠶[陝西歷史博物館館藏]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鎏金銅蠶,漢代銅器,國家一級文物,於1984年在陝西省石泉縣前池河出土,高5.6厘米,腹圍1.9厘米。質地為銅,鎏金多脫落,蠶體飽滿,形象逼真,說明當時人們通過蠶桑生產已熟悉蠶的生理結構。 2018年5月13日,“絲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銅蠶與開放發展論壇上,將鎏金銅蠶確定為安康市城市新名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鎏金銅蠶 鎏金銅蠶

【藏品名稱】:鎏金銅蠶

【藏品材質】:銅器

【藏品時代】:漢代

【藏品來源】:出土於石泉縣

【藏品現狀】: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

【文物價值】:國家一級文物

歷史淵源

1984年12月,石泉縣農民譚福全在河水中淘金時,發現一條金光燦燦的“蠶”。蠶通長5.6厘米,胸圍1.9厘米,胸高1.8厘米。首尾9個腹節,仰首吐絲,體態逼真。

1985年9月譚福全來到西安,把它捐獻給了當時的陝西省博物館(現陝西歷史博物館)。經專家鑑定為漢代鎏金銅蠶,為國家一級文物。

2017年5月1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主旨演講中提到“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視窗,千年‘鎏金銅蠶’見證了這段歷史”,這讓鎏金銅蠶一下子成為了“網紅”。

2018年5月13日,“絲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銅蠶與開放發展論壇在西安舉行,論壇上將鎏金銅蠶確定為安康市城市新名片。

藏品介紹

鎏金銅蠶,全身首尾總計九個腹節,胸腳、腹腳、尾腳均完整,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製作精緻,造型逼真。

此種鎏金銅蠶是迄今國內首次發現的,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鎏金銅蠶複製品 鎏金銅蠶複製品

據《石泉縣誌》記載,此地古代養蠶業就很興盛。由於當時養蠶之風盛行,加之鎏金工藝的發展,因而,有條件以鎏金蠶作紀念品或殉葬品。漢代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做工極為精緻。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而且能途徑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中國通往西域的商路以“絲綢之路”馳名於世界。

藏品意義

在中國歷史典籍中,很早就有關於金蠶的記載,比如晉代陸翽的《鄴中記》就曾提到,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發現“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史傳筆記中所提到的“金蠶”究竟長什麼樣子,一直到這隻漢代鎏金銅蠶的出土,才算有了實物佐證。鎏金銅蠶的出土,將陝西石泉縣養蠶的歷史推前到漢代。西漢絲織品不僅暢銷國內,還途經西亞行銷中亞和歐洲。

“鎏金銅蠶”可謂絲綢之路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紐帶作用的標誌,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和絲織品貿易在漢代中西貿易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