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銀螭首帶鉤

錯銀螭首帶鉤

錯銀螭首帶鉤為中國古代青銅酒器,通長13厘米,寬1.9厘米,重0.05公斤。是戰國後期作品。

基本資料

錯銀螭首帶鉤錯銀螭首帶鉤
名稱:錯銀螭首帶鉤、戰國錯銀螭首帶鉤
類別:銅器、青銅器
年代:戰國
文物原屬:戰國後期衣物配飾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文物規格

通長13cm,寬1.9cm,重0.05kg

工藝特點

此為條形獸首帶鉤。鉤身飾直棱紋,末端作螭首,用浮雕手法裝飾,紋飾清晰,風格豪放。帶鉤外部鎏銀,光艷奪目。帶鉤是束腰皮帶的掛鈎,古又稱“犀比”。春秋晚期開始出現,戰國時期使用廣泛,流行於各地。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多採用包金、貼金、錯金銀、嵌玉和綠松石等工藝,斑駁陸離,多姿多彩。

名詞解釋

浮雕

在平面上雕出凸起的紋飾或物象的一種雕塑。按凸起高度的不同,可分為高浮雕、深浮雕、淺浮雕等,也有幾種雕刻技法結合使用的形式,多見於高精繁雜的雕刻作品。 

貼金

中國傳統裝飾技法之一。貼金是將金箔用竹夾子夾起貼在有黏性的地子上的一種方法。古代貼金的地子,一般用魚鰾膠水或構樹津液塗刷。

錯金銀

金、銀有美麗的色澤,並有良好的延展性,且屬貴重金屬,故在先秦時代即被貴族鑲嵌於青銅器上作為裝飾物,此種工藝通稱為“金銀錯”,近世亦多稱“錯金銀”。其工藝是先在銅器表面預鑄出淺凹的紋飾或字形,然後在凹槽內嵌入細薄的金銀片或金銀絲,再經過打磨使器表光亮,從而利用金銀和青銅的不同光

帶鉤

帶鉤是古人腰帶一端的掛鈎,在我國最早見於春秋時期,一直沿用至漢代,明清時重又出現。帶鉤的形狀豐富多樣,有動物形、琵琶形、棍形等,長短寬扁不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