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周朝時,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壺。這種青銅酒器的格式和規格一直沿襲到清代。一般來說,飲酒主要用爵、斝、觚、觶、角等。角的樣子似爵,但前後都有尾,無柱,有的角還有蓋,盛行於商代;觚,圓形侈口,相當於後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為橢圓形,口上前有流,後有把手;斝,圓口,有鋬無流,有雙柱,盛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觚,喇叭形口,細腰,高足;觶,形似尊而小用以飲酒或盛酒。“觥籌交錯”的觥也是常見的飲酒器。此外還有青銅杯。銅陵出土過青銅杯,兩邊有耳,或稱之“耳杯”。 卣、壺、尊、盉等是盛酒器,盛於商周。卣,圓形或橢圓形,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商代壺多扁圓,周代壺多圓形、大腹,春秋時的壺扁圓,長頸,也有方壺,戰國時有壺有圓形、方形和瓠形等。盉的式樣較多,一般是深臍圓口,前有流(即壺嘴),蓋和鋬有鏈相連線。
鍾、鍅等為貯酒器。鍅即方形壺,鍾即圓形壺,但形體均較較大。鍾還是商代量器。戰國時的齊國以四升為豆、四豆為甌、四甌為釜、四釜為鍾。鍾、豆、釜等都是當時的標準量器。戰國時的釜為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豆似高足盤,或有蓋。以上這些酒器多源於陶製,商周時則為青銅製。
作為飲酒器的爵、斝等沿口處均的柱,有單柱、雙柱兩種。飲酒時柱則抵住鼻樑,據說是以此提醒飲之人,酒多誤事,飲酒應適可而止。
說明
周朝時,對青銅酒器作了明確的規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觶,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壺。這種青銅酒器的格式和規格一直沿襲到清代。一般來說,飲酒主要用爵、斝、觚、觶、角等。角的樣子似爵,但前後都有尾,無柱,有的角還有蓋,盛行於商代;觚,圓形侈口,相當於後代的杯;觥也作盛酒器,多為橢園形,口上前有流,後有把手;觶,形似尊而小用以飲酒或盛酒。“觥籌交錯”的觥也是常見的飲酒器。此外還有青銅杯。銅陵出土過青銅杯,兩邊有耳,或稱之“耳杯”。卣、壺、尊、盉等是盛酒器,盛於商周。卣,園形或橢園形,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商代壺多扁園,周代壺多園形、大腹,春秋時的壺扁園,長頸,也有方壺,戰國時有壺有園形、方形和瓠形等。盉的式樣較多,一般是深臍圓口,前有流(即壺嘴),蓋和鋬有鏈相連線。 鍾、鍅等為貯酒器。鍅即方形壺,鍾即圓形壺,但形體均較較大。鍾還是商代量器。戰國時的齊國以四升為豆、四豆為甌、四甌為釜、四釜為鍾。鍾、豆、釜等都是當時的標準量器。戰國時的釜為壇形,小口大腹,有兩耳。豆似高足盤,或有蓋。以上這些酒器多源於陶製,商周時則為青銅製。作為飲酒器的爵、斝等沿口處均的柱,有單柱、雙柱兩種。飲酒時柱則抵住鼻樑,據說是以此提醒飲之人,酒多誤事,飲酒應適可而止。爵
飲酒器的總名。爵的形制為圓形或方形,平底或凸底,有鋬,上面一側有傾酒的流,另一側有尾,以均衡流的重量,起到全器平衡的作用。爵的下面有三個高尖足,器口上有二柱,一柱或無柱。此爵為西周(1064-777B.C.)11世紀後期
觶
古代飲酒器。圓腹,侈口,圈足,形狀小瓶,大多數有蓋。這種形狀的觶多為商代器。西周時有作方柱形而四角圓的。春秋時演化成長身、侈口、圈足觶,形狀像觚,自身銘文稱為“鍴”(如王義楚鍴)而不叫觶。斝
圓口,有鋬無流,有雙柱,盛於商代和西周初期;觚,喇叭形口,細腰,高足;品種
四羊方尊尊,今作樽,是古代一種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圓腹或方腹,長頸,敞口,口徑較大。尊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春秋後期已經少見。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這個時間還有一類形制特殊的盛酒器—犧尊。犧尊通常呈鳥獸狀,有羊、虎、象、豕、牛、馬、鳥、雁、鳳等形象。犧尊紋飾華麗,在背部或頭部有尊蓋。
圉卣
卣(yǒu),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種。盛行使用時期為商代跟西周時期,外觀上大部分形狀為橢圓口、深腹、圈足,有蓋和提梁,腹或圓或橢或方,也有作圓筒形、鴟鴞形或虎食人形。
盉(hé),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盉的形狀較多,一般是圓口,深腹,有蓋,前有流,後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蓋和鋬之間有鏈相連線。青銅盉出現在商代早期,盛行於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戰國。
古代青銅器從商代晚期開始,造型特點是敦厚凝重,裝飾繁複,圖紋威嚴神秘,西周大致秉承商代舊制而略有變化。隨著王權衰落,禮崩樂壞,青銅禮器中逐漸透出一些令人輕鬆的氣息,舊有的神秘、莊重與沉悶漸漸隱去,而新的有創意的造型和紋飾,一步步走向百姓生活。
方彝
方彝是盛酒器。盛行於商晚期至西周中期,方彝的造型特徵是長方形器身,帶蓋,直口,直腹,圈足。器蓋上小底大,做成斜坡式屋頂形,圈足上往往每邊都有一個缺口。商代晚期的方彝一般多是直壁,上口大於底部。在河南安陽婦好墓曾出土的偶方彝,是商代晚期的代表作。
西周早期的方彝四壁多作弧線狀,因此器腹鼓出,圈足上的缺口也多不見了。西周中期的方彝有作直角方形的,即器的上口與底部一樣大小,此為方彝的最後形式,流傳較少。
青銅飲酒器
觚爵套裝
爵,古代飲酒的器皿,相當於後世的酒杯。圓腹前有傾酒用的流,後有尾,旁有鋬(把手),口有兩柱,下有三個尖高足,以不同的配套形狀顯示使用者的身份。
青銅角
角,飲酒器。形似爵,前後都有尾,無兩柱。有的有蓋。形制與爵相似,但無流和柱。最初當為普通飲酒器皿,供低級別貴族使用。角的出土和傳世數量遠遠地少於爵,商周之際發展為造型精美的禮器,流行於周中期之前,之後開始衰落。
角是從爵演化出來的一種新型酒器,大量出現於殷商晚期或商周之際。其用途與爵相同,亦是飲酒器。一般墓葬中出土的酒器是觚、爵組合,但有時以角代爵,如安陽殷墟第160號墓就是十觚與十角相配,在河南鹿邑商周之際的大墓中也有類似現象。雖然角與爵用途相同,但其數量卻少得多,而象晨肇寧角這樣帶蓋的角就更少見了。現在所說的角,是宋代金石學家對無流而具兩翼若尾的爵形器的習慣稱謂,其容量與爵相若。
青銅斝商後期
斝(jiǎ)中國古代用於溫酒的小型容酒器,行裸禮時所用,或兼作溫酒器。通常有青銅鑄造,三足,一鋬(耳),兩柱,圓口呈喇叭形。由商湯王打敗夏桀之後,定為御用的酒杯,諸侯則用角。
觚
觚(gū)觚(讀作“孤”)是中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禮器。圈足,敞口,長身,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觚的形制為一具圈足的喇叭形容器,觚身下腹部常有一段凸起,於近圈足處用兩段扉棱作為裝飾。商早中期器形較矮,圈足有“十字孔”。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造型修長,外撇的口、足線條非常優美,紋飾繁複而華貴。
觶
觶(zhì)是中國古代禮器中做飲酒器用。流行於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商朝時,觶為圓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數有蓋。西周時,出現方柱形的觶。春秋時,觶演變成長身,形狀像觚。
兕觥
兕觥(sìgōng)盛酒或飲酒器。橢圓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蓋作成獸頭或象頭形。造型極富於想像力。主要盛行於商和西周前期。
以朱芳圃編《甲骨學》下冊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見;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復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豐富之年。史書所載,斑斑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