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錢龍錫(1579年-1645年),字稚文,松江華亭(今上海)人,明末大臣,次輔。
萬曆三十五年(1607)進士。累官南京吏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得罪魏忠賢,被革職。
崇禎即位後以抽籤方式選任閣員,龍錫第一個被抽中,依次為李標、來宗道、楊景辰。
莊烈帝時,歷官禮部尚書、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李標為首輔,龍錫與劉鴻訓協心輔理,朝政稍清。審理魏忠賢逆案多半由他主持,奸黨分子對他恨之入骨。
錢龍錫極力舉薦袁崇煥為東北關寧(今山海關,寧遠)軍統帥,鞏固邊防。等到袁崇煥殺毛文龍,他被彈劾為與袁崇煥同謀越權擅殺大臣等多罪。遂託病辭官歸鄉。當時的魏忠賢餘黨聚謀污衊袁崇煥為逆首,錢龍錫等為逆黨,1630年袁崇煥被殺害後,錢龍錫因袁案受到牽連被判為死罪,經一些大臣極力向明思宗崇禎帝陳述求情,才免其死罪,但也被關押。結果錢龍錫被長期關押在獄。後發配戌守定海衛。福王時復官歸里。不久病逝。
明史記載
錢龍錫,字稚文,松江華亭人。萬曆三十五年進士。由庶吉士授編修,屢遷少詹事。天啟四年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明年改南京吏部右侍郎。忤魏忠賢,削籍。
莊烈帝即位,以閣臣黃立極、施鳳來、張瑞圖、李國?普皆忠賢所用,不足倚,詔廷臣推舉,列上十人。帝仿古枚卜典,貯名金甌,焚香肅拜,以次探之,首得龍錫,次李標、來宗道、楊景辰。輔臣以天下多故,請益一二人,復得周道登、劉鴻訓,並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明年六月,龍錫入朝,立極等四人俱先罷,宗道、景辰亦以是月去。標為首輔,龍錫、鴻訓協心輔理,朝政稍清。尋以蜀寇平,加太子太保,改文淵閣。
帝好察邊事,頻遣旗尉偵探。龍錫言:“舊制止行於都城內外,若遠遣恐難委信。”海寇犯中左所,總兵官俞咨皋棄城遁,罪當誅。帝欲並罪巡撫朱一馮。龍錫言:“一馮所駐遠,非棄城者比,罷職已足蔽辜。”瑞王出封漢中,請食川鹽。龍錫言:“漢中食晉鹽,而瑞籓獨用川鹽,恐奸徒借名私販,莫敢譏察。”故事,纂修實錄,分遣國學生采事跡於四方,龍錫言“實錄所需在邸報及諸司奏牘,遣使無益,徒滋擾,宜停罷。”烏撒土官安效良死,其妻改適霑益土官安邊,欲兼有烏撒,部議將聽之。龍錫言:“效良有子其爵,立其爵以收烏撒,存亡繼絕,於理為順。安邊淫亂,不可長也。”帝悉從之。明年,帝以漕船違禁越關,欲復設漕運總兵官。龍錫言:“久裁而復,宜集廷臣議得失。”事竟止。廷議汰冗官,帝謂學官尤冗。龍錫言:“學官舊用歲貢生,近因舉人乞恩選貢,纂修占缺者多,歲貢積至二千六百有奇,皓首以歿,良可憫。且祖宗設官,於此稍寬者,以師儒造士需老成故也。”帝亦納之。言官鄒毓祚、韓一良、章允儒、劉斯琜獲譴,並為申救。
御史高捷、史褷既罷,王永光力引之,頗為龍錫所扼,兩人大恨。逆案之定,半為龍錫主持,奸黨銜之次骨。及袁崇煥殺毛文龍,報疏云:“輔臣龍錫為此一事低徊過臣寓。”復上善後疏言:“閣臣樞臣,往復商確,臣以是得奉行無失。”時文龍擁兵自擅,有跋扈聲,崇煥一旦除之,即當寧不以為罪也。其冬十二月,大清兵薄都城。帝怒崇煥戰不力,執下獄,而捷、褷已為永光引用。捷遂上章,指通款殺將為龍錫罪,且言祖大壽師潰而東,由龍錫所挑激。帝以龍錫忠慎,戒無過求。龍錫奏辯,言:“崇煥陛見時,臣見其貌寢,退謂同官‘此人恐不勝任’。及崇煥以五年復遼自詭,往詢方略,崇煥云:‘恢復當自東江始。文龍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去之易易耳。’迨崇煥突誅文龍,疏有‘臣低徊’一語。臣念文龍功罪,朝端共知,因置不理。奈何以崇煥誇詡之詞,坐臣朋謀罪?”又辯挑激大壽之誣,請賜罷黜。帝慰諭之,龍錫即起視事。捷再疏攻,帝意頗動。龍錫再辯,引疾,遂放歸。時兵事旁午,未暇竟崇煥獄。
至三年八月,褷復上疏言:“龍錫主張崇煥斬帥致兵,倡為款議,以信五年成功之說。賣國欺君,其罪莫逭。龍錫出都,以崇煥所畀重賄數萬,轉寄姻家,巧為營幹,致國法不伸。”帝怒,敕刑官五日內具獄。於是錦衣劉僑上崇煥獄詞。帝召諸臣於平台,置崇煥重辟。責龍錫私結邊臣,蒙隱不舉,令廷臣議罪。是日,群議於中府,謂:“斬帥雖龍錫啟端,而兩書有‘處置慎重’語,意不在擅殺,殺文龍乃崇煥過舉。至講款,倡自崇煥,龍錫始答以‘酌量’,繼答以‘天子神武,不宜講款’。然軍國大事,私自商度,不抗疏發奸,何所逃罪?”帝遂遣使逮之。十二月逮至,下獄。復疏辯,悉封上崇煥原書及所答書,帝不省。時群小麗名逆案者,聚謀指崇煥為逆首,龍錫等為逆黨,。更立一逆案相抵。謀既定,欲自兵部發之,尚書梁廷棟憚帝英明,不敢任而止。乃議龍錫大辟,且用夏言故事,設廠西市以待。帝以龍錫無逆謀,令長系。
四年正月,右中允黃道周疏言龍錫不宜坐死罪。忤旨,貶秩調外,而帝意浸解矣。夏五月大旱,刑部尚書胡應台等乞宥龍錫,給事中劉斯琜繼言之,詔所司再讞。乃釋獄,戍定海衛。在戍十二年,兩遇赦不原。其子請輸粟贖罪,會周延儒再當國,尼不行。福王時,復官歸里。未幾卒,年六十有八。
明朝東林黨成員(六)
東林黨是明代晚期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政治集團。公元1604年,顧憲成等修復宋代楊時講學的東林書院,與高攀龍等講學其中,“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稱為清議。朝士慕其風者,多遙相應和。這種政治性講學活動,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