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坐龍是金代早中期皇室的御用器物。龍取坐姿,左前肢高舉,與左後肢間有騰雲相連。右前肢著地,與右後肢相接。尾部翹起外卷,前肢長鬣突出於肩部之上,與頭上卷鬣及後揚的長鬣相映。龍首微揚,張口吟嘯,亦動亦靜,威武雄姿,浩氣凜然.據《金史·輿服志》載,金世宗完顏雍在大定六年(1166年)重新審定皇帝所乘坐的車,規定將本朝以前所用之金輅(皇帝乘坐的大型豪華車輛)軾上坐龍改為鳳,表明銅坐龍實物曾用於皇室御用專車座前扶手的橫木上。又據記載,大輦頂輪上有銀蓮花、坐龍。可見,此類銅坐龍還曾被用在馬車的頂輪上。可以認定,銅坐龍應該為金代皇室御用馬車上的裝飾物。它集龍、麒麟、獅、犬形象和特點於一身,設計構想及雕塑水平高超。現在,其出土之地黑龍江阿城市以之作為城市市標。
基本信息
出土:1965年
出土地點:黑龍江金阿城出土 黑龍江省博物館藏
所屬年代:金(1115~1234年)
尺寸:高19.6厘米、重2.1千克
出土及其功用
據黑龍江省博物館提供的有關資料介紹,1956年銅坐龍出土於黑龍江省阿城市南城城牆邊。是一位姓裴的農民在古城牆遺址準備取青磚砌豬圈時偶然發現的。他將這尊銅坐龍私藏於家。據傳,九年後裴家每天晚上屋內都有奇怪的動物叫聲,他們怕是銅坐龍“顯靈”,便將它上交阿城市文管所。後來省考古隊根據銅坐龍出土地點是金代文物密集區(位於金代早期都城上京會寧府皇城遺址西端,東距宮殿遺址不足400米,西距城東金太祖阿骨打陵約500米),以及金世宗完顏雍於大定六年曾重新審定,將本朝以前所用皇帝乘坐的馬車“找軾上坐龍改為鳳”,表明此種坐龍曾用於皇室所乘馬車座前扶手的橫木上。又據記載:“大輦……頂輪施耀葉,中有銀蓮花,坐龍。”可見,此類銅坐龍還曾被用在馬車的頂輪上。因此,可以認定,銅坐龍應該為金代皇室御用馬車上的裝飾物。
應當說明的是,至今我國總共出土了兩件銅坐龍。另外一件是1990年在北京金中都遺址出土的。這件金代銅坐龍頭頂鬃毛向後延伸到脊部,口半張,含有一顆銅珠(這說明阿城出土的銅坐龍也應口含銅珠),四肢粗壯,肩部有飛翼,龍爪為五趾,尾部似祥雲外卷。龍身底部有四個釘孔,內有鐵鏽的痕跡,由此推斷,此物應是固定在某種器物上的飾件。北京出土的這尊銅坐龍,其總體造型和製作工藝同金上京阿城出土那尊坐龍極為相似。但也許是北京地理位置更靠近中原地區的原因,所以它更多地吸收了宋代中原流行的龍型特點(羽翼龍、豬嘴龍),整個形態更像只蹲坐的猛虎。雖然北京出土的這尊坐龍造型上也有其自身藝術特色,但是它不如阿城出土的龍型自然得體。北京出土的銅坐龍從局部看,龍的感覺不明顯,藝術加工不到位,給觀者“四不像”的感覺。但是它的出土說明了金代銅坐龍的流行,以及銅坐龍的裝飾功能。
歷史文化背景
要深入研究銅坐龍的雕塑藝術特點,有必要對它產生的時代背景予以一定了解。因為任何一件藝術品都要受其所處時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審美意識所影響。
金代是我國滿族先人——女真人建立的政權。從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稱帝於阿城到金朝滅亡歷經一百二十年。它們以“白山黑水”的東北地區為發祥地,憑藉其強悍的武力逐步滅掉了遼國和北宋政權,建立了北起興安嶺以北,南至淮河,西起青海、甘肅、內蒙,東臨大海的大帝國。金在當時雖然算不上是整箇中國的政權,但是其周邊國家高麗、西夏、遼、南宋等都曾向金朝稱臣納貢,可以說金代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時代。更為重要的是,金代女真人在歷史上不像古代匈奴、突厥等少數民族那樣,以掠奪中原為目的,把漢文化做為異己進行排斥,成為摧毀文明的野蠻民族。女真人則把優於自己民族文化的漢文化視為寶貴財富,對它予以保護、學習與借鑑。女真人接受中原文化的速度與自覺性方面大大超過了同時期的契丹人與蒙古人,並且已經有向農業文化過渡的趨勢。
這也使女真人完顏部文化面貌具有遊牧文化與農業文化的雙重特徵。在文化教育方面,女真人具有與農業民族相同的一些家庭倫理觀念,如:“尊老愛幼”、“農忙時聚族耕種”、家中長者為先,等等。兒童接受中原漢族正統儒家教育,同時又保留了漁獵的習俗觀念。由軍事民主制形成的“勃極烈”制,兒童教育中灌輸爭勇鬥狠,崇尚武力,鄙視軟弱等思想。以上兩方面的文化習俗的融合構成了女真人的雙重文化特徵。
女真文化有著馬背上民族的開闊胸襟和堅忍剛烈的性格。女真人以各種動物作為自己崇拜喜愛的對象,其中更是以海東青作為自己民族精神的象徵。海東青能夠獵捕到比自身大幾倍的天鵝。它見到獵物時,直衝雲霄,由高向低俯衝,以利嘴啄瞎其眼睛,擊碎其頭骨。它一次可連續吸死三、四隻天鵝。海東青不但勇猛,還知道獵物的要害部位,它所表現出的勇敢與智慧正如同女真人一樣,以弱
勝強滅亡了遼宋兩個龐大強盛的封建帝國。可以說,女真人的文化與性格,是他們對原始圖騰的崇拜以及惡劣的自然環境影響所逐漸形成的。
在金文化這個大的歷史背景下,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各地區不同民族互相學習借鑑,金代文化藝術也有了較大發展,尤其是青銅藝術品方面最有代表性,成為中國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金代銅坐龍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文化背景下產生的,並在雕塑造型和飾紋上保留了這個時代社會文化所特有的印記。
造型特點
銅坐龍造型為踞坐式,以青銅材料鑄造。其造型以三角形的構圖弓身踞坐,尾部上翹,與雲紋捲成鏇狀。右爪著地,左爪抬起放在一塊祥雲上邊,並與後爪相連。龍身整體造型流暢,做工精美考究。這種坐龍區別於傳統的四大龍型。它不僅出現在金代,而且在女真人後裔滿族人創建的清代宮廷建築的屋檐上以及華表上的龍型神獸,均為坐龍形態。可見金代工匠創造的坐龍這種龍型對於後代有很大的影響。
銅坐龍頭部微向上抬,其頭部獸面、鷹嘴,嘴呈半張狀。鷹嘴應該為彎鉤狀,但金人也許覺得勾狀嘴從視覺上看用在龍身上不合適,鷹的特徵過於明顯,與龍身其它各部不諧調,便大膽將鷹嘴拉直,使龍嘴成為一個三角形。觀者俯視這尊銅坐龍時鷹嘴的特徵更為明顯。女真人用鷹嘴變形作為銅坐龍的嘴,這與前面談到的他們對海東青的崇拜有必然聯繫。海東青是女真人英勇頑強與智慧的象徵,是他們民族精神的體現。所以在龍首龍嘴這個顯要位置運用此造型。在各種龍的造型中,一般都是龍目圓睜,表現威嚴,而銅坐龍的眼睛則為鳳眼,這是受唐代龍型的影響,銅坐尤以鳳眼體現仁慈華貴並以鳳眼微笑的感覺來祝願金朝國運的興盛。坐龍在口中有上下兩對如同猛虎一樣的牙齒,這是以此表現龍的威猛兇悍。根據專家考證,坐龍最初完整時口內還應該叼有一個銅珠子,也許在發掘時遺失了。銅坐龍頭部中的龍鼻子造型很特殊,是人的鼻子,鼻孔朝上,顯得霸氣十足。
中國龍型中採用人的五官作為其造型十分罕見。人鼻與龍身的結合,並沒有讓觀者感到不協調,人鼻比傳統龍型中的豬鼻更加生動,並且使人聯想到“真龍天子”、“君權神授”,也體現了皇權的威嚴和神秘。坐龍的頭頂還有三朵卷似流雲的鬃毛,它的運用使觀者視覺上感覺龍首造型豐富。鬃毛的原形取自馬鬃,女真人是馬背上的民族,從日常生活中騎馬打獵到馳騁沙場,女真人都離不開馬。他們愛馬並在龍身上加上灑脫的馬鬃,我認為,女真人將馬鬃運用到龍身上是想像將龍和馬渾然一體,有天馬行空、龍馬精神之意,有龍騰萬里的速度和千里馬的耐力。銅坐龍從頭頂到頸部幾組飄逸的毛髮都是馬鬃的演變,這也使得它在靜坐時還保持著意欲騰飛的動感姿式。
坐龍身體的軀幹部分是無鱗片蛇身的造型。“S”形的身體更似狗的坐姿,既利於流線形體的穩定,也十分美觀。狗在女真人的生活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動物,它即是狩獵中的幫手,也是看家護院的忠僕。女真人將狗的形象運用於象徵皇權的龍型之中,可見狗在他們心中的地位。龍身上沒有鱗片卻有雲紋做裝飾,這些雲紋運用在龍身上,形象地表現了騰雲駕霧的效果。坐龍的左前爪自然地放在一塊祥雲上面。祥雲雕刻得生動考究,使我覺得它與漢代銅器“馬踏飛燕”有異曲同工之妙,二者在雕塑造型上都起到穩定結構、動靜結合的作用。祥雲斜落在地面上,而不是垂直在地面上。工匠這樣設計自然地使龍的左前爪與後腿巧妙地連線在一起,使坐龍整個造型更加穩定。試想龍的左前爪如果沒有踏放在一塊祥雲上面,而是騰空而起,那就會讓觀者覺得銅坐龍似狗的特點太明顯,同時單獨抬起的前爪也較易損壞。所以,坐龍前爪踏雲紋這一造型使得龍身通身趨於一體。
龍爪與龍嘴相互呼應,運用了鷹爪的造型,反映龍強悍勇猛的性格。龍的後爪與前爪有些不同,我認為兩個後爪是鷹爪與狗爪造型相融合,目的是使後爪與龍的下肢更好地結合在一起。這件銅坐龍造型還值得一提的是龍的前臂、胸部及背部呈拱形,這給人在視覺上有很大的張力,好似彎弓射箭一樣,有無窮的力量蘊含其中,表現出了龍的力量。同時,拱形的身體也增加了韻律感,使龍型飽滿流暢,將龍的氣勢體現出來。
在龍的尾部,觀者一般會以為那個捲曲的線條是龍尾,但當你仔細觀察後會發現並非是也。它不過是同龍脊上的雲紋一樣是裝飾用的飾紋。而這尊銅坐龍真正的尾巴只是那個飾紋下邊很小的一部分——斷尾。中國龍型中斷尾龍僅出現在金代銅坐龍上。原來這與黑龍江地區民間傳說有很大聯繫。
傳說古時東北地區有一個李姓農戶,妻子生下一子長了一個尾巴,農戶心中害怕便將孩子尾巴砍下。數年過後,斷尾男孩長大成人。大家都叫他禿尾巴老李。有一年江里的白龍呼風喚雨發起洪水,眼看村莊就要被洪水淹沒。禿尾巴老李騰空躍起,化成黑龍沖入江中與白龍交戰,大戰七天七夜,從江中打到天上,又從天上打到山裡,終於將白龍殺死,為百姓除了一害。在交戰中黑龍也受了傷。傳說它曾在今天黑龍江省五大連池風景區的一個山洞(當地人稱“黑龍洞”)里養傷。人們為紀念禿尾巴老李,便將這條江的名字叫黑龍江。這雖然是一個民間傳說,但可以看出銅坐龍的斷尾是有來歷的。
飾紋在雕塑中的作用
這尊銅坐龍龍身上下只有雲紋一種飾紋。雲紋從龍的頭部一直貫穿到龍尾。作者運用這種祥雲圖案目的有兩個,一個是裝飾豐富龍身,第二個是加強龍身構圖的完整性。裝飾龍身這一點從坐龍的雙臂、龍脊、龍腿上的朵朵雲紋即可看出。試將這些飾紋去掉,坐龍全身便顯得過於簡單光滑。加上適量的雲紋使得龍身豐富了許多,觀者也並沒有產生瑣碎之感。這些雲紋都刻劃在龍身的外輪廓線上,使得飾紋順著龍的形體延伸,也有利於增強銅坐龍造型的力度與視覺上的膨脹感。運用雲紋做為坐龍的裝飾紋樣也體現了龍擅飛喜水的兩種神性,同時又將龍的騰雲駕霧特點表現出來。
祥雲飾紋運用在銅坐龍身上另一個目的是有利於整體的構圖。從局部來看,在龍脊部左右各有一片自龍身向上的雲紋,這兩片雲紋加的非常巧妙,好似龍的翅膀,並且恰與龍首的鬃毛相連,使龍脊與龍首統一在一起。龍斷尾上的雲紋將斷尾不好看的形體美化加長,並且在雲紋捲曲的同時與龍身相連,這樣使得造型更加整體化。龍左爪踏扶的祥雲,將龍前爪與後爪相連,並且在視覺上與龍尾那塊雲紋相互呼應,使得銅坐龍下身更加統一,形成了一個半弧形。
從整體來看,這些局部的雲紋互相呼應,使得銅坐龍踞坐式的靜態雕塑中有了動的因素,這動與靜的巧妙結合顯示出龍頑強的生命力。這如同商代敦實渾厚的青銅器上流動的飾紋,唐宋時期佛像寧靜的神態與飄動的衣紋的結合。從理論上來講,這不正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氣韻生動”嗎?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局部與整體互相襯托、互相呼應,創作中雕塑造型與飾紋的作用分不開。由此可見,看似簡單的飾紋在雕塑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文物啟示
一、雕塑創作要繼承和發揚傳統。中華龍文化源遠流長,從八千年前的紅山文化開始至唐宋時期,歷朝歷代龍型受著不同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水平、思想文化及審美意識的影響,它在不斷變化與完善;到唐宋時期,龍型已基本定形,龍的鳳眼、鹿角、蛇身、獸肢、鷹爪及流暢的體型,為後代龍型奠定了基礎。阿城和北京出土的兩件銅坐龍均可看出龍的造型中繼承了傳統,吸收了唐宋龍型的明顯特徵。
二、雕塑創作要不斷有所創新。人類社會如果沒有創新將會停滯不前。銅坐龍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又將自身民族與地方文化融人龍的造型,如鷹嘴、斷尾、狗踞坐式等。這種踞坐姿態的龍比起前代或同時期宋朝的爬行龍、捲曲龍、飛龍、臥龍等造型更加生動傳神。它讓觀者感受到帝王的威嚴與自信,同時整個龍型靜中有動,蓄力待發。
三、雕塑要有自己的特色。這尊銅坐龍最大的特點是有自己的特色,它學習借鑑前代或同時期龍型的優點而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今天在眾多龍的造型之中,人們一眼就能認出這尊金代銅坐龍。它不僅整個造型獨特,而且每個局部也有自己的特色。例如,銅坐龍龍身流線及拱形的廣泛運用,增加了形體的力度及流暢感;祥雲及鬃毛的搭配十分巧妙,使形體更加輕盈卻又不乏力度;銅坐龍的做工精細卻不造作,沒有絲毫的匠氣,等等。
四、雕塑中飾紋作用不可忽視。飾紋在創作中看似不重要,僅起到裝飾點綴作用,其實不然,有時它的作用特別突出。例如,這尊銅坐龍裝飾紋有雙重功能。第一個功能是裝飾紋樣簡潔到位,從細節上做到局部服從整體,整體統一局部。第二個功能是裝飾紋樣可以美化構圖,增加內容。如銅坐龍脊部與尾部的雲紋,以及龍爪扶著的祥雲等,都具有極好的視覺效果。
五、雕塑家要有自己的藝術語言。中國雕塑發展到今天,每個雕塑家都在尋找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很多人在傳統文化或雕塑中激發靈感,吸收營養。這尊金代銅坐龍繼承與發揚了前代龍型的優點並且根據自身濃郁的地方特色加以拓展,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當今許多雕塑家都在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可變為自己藝術語言的傳統藝術符號。從他們的創作思路均可看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丟掉傳統文化跟在西方人後面是沒有前途的。
文物意義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金代銅坐龍的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幾千年龍文化的精華,無論從考古還是從藝術的角度,這尊銅坐龍都有很大的文化研究價值。通過對銅坐龍造型和飾紋的研究探討,可以使我們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只有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巧妙結合,才可能創作出具有中華文化魁力的藝術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