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銅人原,指的是灞河以東的黃土台塬,即今洪慶原(洪慶山森林公園)。
歷史
其得名與千古一帝秦始皇有關。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下令收繳全國所有的兵器,運往京城鑄成“十二金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外。這尊銅人,“各重千石,均高三丈”,每尊重30噸以上。其胸前還刻有“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的篆書銘文。西漢建立後,這12尊銅人被移置漢長安城內的長樂宮大夏殿前。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被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試圖把剩下的兩尊運往洛陽,但實在“重不可致”,只好將其遺棄在這片黃土塬上,因此人們就把這裡稱為“銅人原”。
銅人原,它的名稱就包含著一個歷史謎團。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為了鞏固統治,下令收繳全國所有兵器,一律運往京城,鑄成"十二銅人",放置在阿房宮的宮門之外。這12尊銅人,胸前鑄有"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諸侯為郡縣,一法律,同度量"的篆書名文,"重各千石,均高三丈,"每尊重量30噸以上。西漢王朝建立後,被移置於漢長安城的長樂宮大殿前。《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曾親眼目睹,言之鑿鑿,並非道聽途說之言,毫無疑問確有其事。但是,它們後來的下落呢?據說其中10尊在東漢末年由董卓下令鑿碎鑄成銅錢。後來,魏明帝曹睿試圖把剩餘的2尊移往洛陽,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實在"重不可致",沒有辦法,只好遺棄在這片黃土原上,從此留下銅人原這個地名。
關於銅人的下落,歷史留下了意味深長的省略號。經過魏晉南北朝中國北方歷時400年的長期戰亂,它們失去蹤跡,下落不明。和白鹿原一樣,銅人原在唐代也以達官顯貴墓葬眾多著稱。在不勝枚舉的歷史人物中,著名的天文學家僧一行。他俗名張遂,是唐初功臣張公瑾的後代。這位"高幹子女"落髮為僧後法號一行。唐玄宗時,把他請到京城,擔任宮廷主管天文曆法的高級顧問。一行主持制訂的《大衍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精確的曆法,從唐代中葉到明朝末年,在中國沿用800餘年之久,還被傳入日朝鮮等國長期使用。經過持續不懈認真細緻的天文規測,並與歷代天文記載比較,他發現恆星並非永恆不動,首先提出恆星存在運動現象的觀點,比英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哈雷在1718年的發現整整提前1000年。他也是世界上首先實測子午線長度的科學家。在他主持下,於全國12處分頭同時實地測量,證實日影長短與地面距離沒有正比關係,而是與北極星高度成正經,每隔351里80步,北極星高度相差1度,這實際上已經證明地球是圓形的。一行測出的子午線長度,與現代測量的子午線精確長度相比,每度只相差17公里。
這一科學實踐開創了人類通過實際測量認識地球自身的途徑,使得這位傑出的科學家以大地測量天文的偉大先驅名垂史冊。一行逝世後,唐玄宗十分哀傷,詔令把這位高僧隆重埋葬在銅人原,並修建靈塔,墓碑的碑文也由這位皇帝親自書寫。千年來水土流失造成的地貌變化雖然使得一行墓湮沒無存,但我們同樣有理由期待有朝一日終將發現。
現在的銅人原上,銅人已經不知所蹤了。據推測,很可能是由於水土流失,沉重的銅人沉入溝壑,被黃土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