鉏[漢字]

鉏[漢字]
鉏[漢字]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鉏,拼音chú,筆畫數13,釋義是古同“鋤”。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拼音:chú

注音:ㄔㄨˊ

部首:

筆畫數:13

五筆:QEGG

倉頡: CBM

筆順編號:3411243125111

筆畫順序:撇捺橫橫豎捺撇橫豎折橫橫橫

解釋:①古同“鋤”:“持 去草。” 誅滅;除去。 姓。

例子:明知惡草自當鉏,蛇虎如何與共居?——[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士魚切《集韻》《韻會》牀魚切,同鋤。《說文》立薅所用也。從金且聲。《釋文》助也。去穢助苗也。《前漢·賈誼傳》秦人借父耰鉏,慮有德色。
又治田也。《前漢·劉章耕田歌》非其種者,鉏而去之。
又《兒寬傳》帶經而鉏。
又《廣韻》誅也。《韓詩外傳》凌轢無罪之民,成威於閭巷之閒者,眾之所誅鋤也。
又地名。《晉語》賜公南陽陽樊溫原州,陘絺鉏欑茅之田。《左傳·成四年》鄭伯伐許,取鉏任冷敦之田。
又《哀二十五年》請適城鉏。《注》城鉏,宋邑。《後漢·郡國志》東郡有鉏城。
又鳥名。《爾雅·釋鳥》鷺,舂鉏。《注》白鷺也。一名舂鉏。
又姓。《左傳·宣二年》鉏麑。《注》晉之力士。
又人名。《左傳·莊十六年》刖強鉏。
又《僖二十四年》鄭大夫孔將鉏。《史記·齊世家》故從犂鉏之計。《左傳》作犂彌。
又《集韻》宗蘇切,音租。茅藉祭也。《周禮·春官·司巫蒩館注》蒩,讀為鉏。鉏,藉也,館神所止也。《釋文》鉏,子都反。
又《集韻》詳餘切,音徐。人名。《左傳·成十八年》西鉏吾。《注》宋大夫。《釋文》鉏,仕居反,徐在居反。
又國名。《左傳·襄四年》后羿自鉏遷於窮石。《注》鉏羿,本國名。《釋文》鉏,仕居反。
又《集韻》鋤加切,音茬。鉏牙,物傍出也。《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注》二璋,皆有鉏牙之飾。《釋文》鉏,側魚反,沈讀徐加反。
又《廣韻》牀呂切《集韻》狀所切,音齟。鉏鋙,相距貌。《楚辭·九辯》圜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而難入。《注》鉏,牀舉反。
又《集韻》牀據切,音助。與耡同。籍稅也。

說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鉏

立薅所用也。從金且聲。士魚切

相關說明

鉏:形聲。字從金從且,且亦聲。“金”指金屬農具,“且”指“加力”、“給力”。“金”與“且”聯合起來表示“給力的金屬農具”。 本義:鋤頭。

1.[chú],古同“鋤”:“持鉏去草。”

2.鉏也是姓氏,此時念“ chí”。但是正規字典中並無此讀音。據鉏姓家族人解釋因當時政治原因,曾為祖輩所變更所致。鉏姓聚居地較集中的地方在安徽的蚌埠、蒙城,浙江的嘉興。其他的省份比如上海,山東,河南,北京等地也有鉏姓人士居住。

3.作為姓氏,也寫作“鋤”,字典上讀“CHU”或“JU”,在人名中讀“辭”或“遲”的音,不同地域有不同讀音,也有念成“除”。

相關詞語

鉏鋙(鉏鋙):

亦作“鉏吾”。含義有二:

1.互相牴觸,格格不入。《六韜·軍用》:“蓋重車上板,結枲鉏鋙。”《楚辭·九辯》:“圓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鉏鋙。” 洪興祖補註:“(鉏鋙)不相當也。” [南朝·梁]劉孝標《與宋玉山元思書》:“方鑿圓枘,鉏鋙難從。” [清]曹寅《書院述事三十韻》:“經義與治事,枘鑿兩鉏鋙。”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略》:“《文選》録《易水》《大風》二歌,而獨汰去辯說,亦自相鉏吾矣。”

2. 櫛齒狀物。《呂氏春秋·仲夏》:“飭鐘磬柷敔。”[漢]高誘註:“敔,木虎,脊上有鉏鋙,以杖擽之以止樂。” [清]趙翼《觀西洋樂器》詩:“連桐椌楬底,頻擽鉏鋙脊。”

拼音是chu的漢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