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龍巷

金龍巷

金龍巷又稱金龍街、壽星巷,位於現今梧州市建設二路,是迄今為止梧州乃至廣西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明清風貌古建築民居群落。這片有“梧州的西關大屋”之稱的古民居群,可以說是梧州近代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巷裡面還有著名的女兒牆。

金龍

金龍巷又稱金龍街、壽星巷,位於現今梧州市建設二路,是迄今為止梧州乃至廣西保存得較為完整的明清風貌古建築民居群落。據史料記載,金龍巷古宅多為清代建築,最古老的已有300多年歷史。金龍巷雖歷史久遠,但因其多為富紳住所且地勢較高,不受洪澇災害影響,因此得以保存較為完整,為梧州不可多得的珍貴文化遺產。現金龍巷內尚有住戶達三百之多,巷口建有牌樓,並被列為“特色民宅”區予以維護。這片有“梧州的西關大屋”之稱的古民居群,可以說是梧州近代發展史的一個縮影。

金龍巷建築群概況

金龍巷街巷長約350多米,清一色石板路面蜿蜒曲折,整條古街巷猶如長龍蜿蜒,街巷胡同勾勒出“龍”的輪廓,一切都顯得那么錯落有致。這裡共有清代中晚期至民國初期民居建築22座,多集中在建設路的主道及一、二、三巷,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據調查,這處清代民居群,南北長94米,東西寬50米,均為磚木結構,坐北向南,屋與屋緊接,每座均有天井,進深約13~20米左右;牆體用青磚砌成清水牆,正門各用樘櫳門,屋內正間與次間用板牆分隔,金柱(屋內立柱)外露,內檐裝修,每間進深隔扇不同;有的地面還保留有清代方磚,木構梁架有7架梁或5架梁,屋頂為硬山頂或懸山頂,部分屋脊造型精緻,配有圖案雕飾,外牆及檐梁、檔板尚存不少雕飾藝術,內容有民間故事、吉祥紋飾等。 金龍巷兩邊都是門,門內大有文章:腳門,趟攏,厚實的木門,前廳天井如天神降臨,射下有稜有角的光束,光束投射地方外仍然是油油的苔。 門面寬,而進深很淺(也有較深的),正中一個大門,入門是天井,因都是小戶人家,大門與天井之間不建照牆,推門一望便一目了然。兩邊是廂房,越過天井,正中是客廳,兩邊還是廂房。廂房向街有小窗,廂房的採光主要靠天井。從整個民居群總體布局、建築風格來分析,基本與清代中晚期的嶺南民居風格吻合,其做法符合清政府的《工程做法則例》,為研究清代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
在金龍巷的巷口,有一棟具有革命歷史意義的小樓,這就是廣西第一個共產黨組織——廣西梧州地委所在地。中共梧州地委是廣西最早的中共領導機關,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25年12月,中共梧州地委成立。1927年5月,中共廣西地委在梧州建立,1928年1月,改為中共廣西特委。同年9月,中共廣西特委改為中共廣西臨時省委。1978年地委舊址按原貌重新修復,並在旁建革命事跡陳列館。

“金龍巷”的來由

明初,以侯大苟為首的瑤民軍隊,經常率兵進攻梧州、殺死明朝官員。於是明朝廷將兩廣的軍事重心移往三江水口的梧州。明成化元年(1465年)憲宗政府設兩廣總兵,韓雍任左都御史,提督兩廣軍務。明成化六年(1470年),梧州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總督府。韓雍統兵十六萬駐紮梧州,在河東河西設立兩大兵營練兵,位於河西今西堤路電池廠臨河一帶的練兵點稱大較場,位於河東城內北門附近的練兵點稱小較場。清乾隆八年,梧州府副將朱武英把小較場改建為官邸區,即今金龍巷的前身。之後許多官宦世家、富商巨賈紛紛建宅遷入,漸成規模住宅群。當時,朱武英的兒子朱金龍人緣極好,且身懷絕技,在此享付盛名,故宅群命名為“金龍社”,清末又改為“金龍巷”,民國時稱為“金龍街”。

金龍巷中的女兒牆

金龍巷內居民屋頂臨街而立的矮牆就是女兒牆,受封建禮教束縛的女子,不能出門,只能隔著那道矮牆向外眺望,如此,便被人稱作女兒牆了。傳說中女兒牆更因寒門男子桂生與富家千金翠玉的婚事而名聲大振。在上世紀30年代,寒門青年桂生與富家千金翠玉因文采相惜,並打破封建傳統促成姻緣。當時可說是梧州這個小城中一件天大的喜事,人們都戲稱這是“白屋巷的兒子”娶到了“金龍巷的女兒”。於是居民在修建騎樓時,都要叮囑工匠修起一道精巧的女兒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