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洞古採礦遺址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國家2A級風景區,位於銅陵縣新橋鎮鳳凰行政村內。從清理出的古代採礦井巷結構和採掘工具、陶製生活用具來判斷,金牛洞遺址的年代始於春秋[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1987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後數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1992年,銅陵市人民政府對該遺址進行了初步修復保護;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遺址簡介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金牛洞古採礦遺址
1987年以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銅陵市文物管理所先後數次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清理出了多處古代採礦井巷和一批採掘生產工具,並在遺址附近的藥園山、虎形山、萬迎山等相繼發現了不少古代採掘遺址和大量古代煉渣堆積,其相互之間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古代銅礦采冶鑄基地,其時代跨度從春秋西漢

1992年銅陵市政府下令停止這裡的鐵礦挖采,並對金牛洞進行了搶救性的修復,用92根水泥柱將整個遺址環而護之。成為中國繼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後的第二個正式對外開放的古銅遺址。

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安徽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全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考古發現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金牛洞古採礦遺址1號礦井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清理出的豎井、平巷、斜井都是木支撐結構,有半框式和方框式兩種,豎井井筒採用“企口接方框密集支架’,結構,支擴立柱的頂端均為丫形接口,巷道兩側及頂棚用木棍、木板護幫,有的用竹蓆封頂。

採礦方式是由下而上,水平分層開採。

礦井中除發現銅鑿、鐵斧、鐵鋤、竹筐、木桶等一批採掘工具外,還發現了大量木炭屑,估計當時的工匠們已掌握了“火爆法”採礦技術。

遺址修復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金牛洞古採礦遺址2號礦井

1992年,銅陵市人民政府在國家文物局、安徽省文物局關心和支持下,對該遺址進行了初步修復保護。

修復後的金牛洞遺址象徵著1992年的92根水泥立柱用古銅色鐵鏈相連,入口處正中重達2噸的銅牛雕塑,花崗岩基座上刻有原文化部長朱穆之先生題寫的“金牛洞古採礦場”七個嵌金大字。

西側為寬敞的停車場,北面是遺址陳列館,西南面沿相思河岸建有題詞廊和銅陵地區礦物岩石林。

遺址邊坡上支撐的錐空網架,設定的空中走廊,使觀眾貼近懸壁上的採礦井巷,遺址的圍岩上文物部門設計復原一至兩處古代採礦井巷,便於觀眾身臨其境,直接體味古代礦工生活。

歷史價值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遺存豐富,不僅是古銅都銅陵悠久的礦冶歷史的一個有力見證,而且是中國長江流域保存較好、規模較大、又有一定代表性的一處古採礦遺址,它對探討和研究中國青銅文化和礦冶史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傳說故事

金牛洞古採礦遺址位於銅陵縣新橋鄉鳳凰村,距市區30作公里。早先此處為一小山,山腰有一古洞。民間傳說天上神牛私下凡間,因迷戀鳳凰山風景而不思返。天帝屢屢喚之,神牛鑽入此山中,化為金銀銅。金牛洞由是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