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安徽省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IV-27
簡介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周至宋代古礦冶遺址。位於安徽省南陵縣和銅陵市。已發現冶煉、採礦遺址近百處。其中銅陵市的木魚山、金牛洞,南陵縣的江木沖、塌里牧四處,發現一批西周、春秋煉鋼豎爐,唐宋礦石焙燒窯、圓形煉銅地爐,漢唐地下採礦場等重要遺蹟,出土銅錠、銅器、鐵器、陶器等物。該遺址自西周早期始,延續至宋,長達兩千餘年,對研究古代冶金史和長江下游社會經濟史具有重要意義。歷史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位於中國東部安徽省的南陵縣和銅陵市境內,是一處西周時期至宋代的銅礦及冶煉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1279年。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發現於1984年,整個遺址區的總面積約600平方公里。遺址區內發現有冶煉、採礦遺址近百處。在其中的4處遺址內,還發現了一批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煉銅礦豎爐,漢唐時期的地下採礦場,唐宋時期的礦石焙燒窯、圓形煉銅地爐等重要遺蹟。出土有冰銅錠、銅器、鐵器、陶器等大量遺物。
大工山鳳凰山銅礦遺址的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它不僅為尋找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丹陽銅”產地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物證,而且為探索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青銅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國古代採礦、冶金技術的歷史進步,以及當時的社會經濟史等方面,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考古
在考古現場,人們發現了古代工匠們使用的眾多採礦工具和生活用具,有青銅钁、鐵鑽、石球、木棒、木履、青瓷碗、夾砂陶炊器、幾何印紋陶器、原始青瓷器等,還發現了古人開採下來的孔雀石和冶煉礦石之後的產品——冰銅錠、銀鉛錠。科學化驗表明,這些冰銅錠的銅、鐵含量分別為38%和35%,與用現代技術所冶煉的冰銅產品的含量相近,說明當時的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另外,從冶煉時所用的燃料看,西周到漢代多用木炭,南北朝以後則多用煤炭,顯示出古代工匠掌握爐溫技術的進步。在漢代銅鏡的銘文上,常常有“漢有善銅出丹陽,和以銀錫清且明”、“新有嘉銅出丹陽”之類的銘文,說明“丹陽銅”在漢代和王莽新朝時名聲卓著。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丹陽郡設有17縣,其中宣城縣就設在今南陵縣的青弋江鎮。所以,早在漢代,南陵大工山一帶生產的銅錠原料,就已成為鑄造青銅鏡的材料。同時,我們從南陵、銅陵等地發現的銅礦“銀鉛坑”、“銀鉛錠”上,也可看到“和以銀錫”銘文的歷史印證。
顯然,大工出——鳳凰山銅礦遺址的發現,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它不僅為尋找我國歷史上著名的“丹陽銅”產地,提供了重要線索和物證,而且為探索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青銅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研究中國古代採礦、冶金技術的歷史進步等,提供了相當豐富的資料。它是我省在建國40多年來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