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寺(英語:Shwedagon Pagoda;緬甸語:;拉丁化拼音:hrwe ti. gum. bhu. ra:;官方稱為:Shwedagon Zedi Daw)是一座位於緬甸仰光的窣堵坡(佛塔)。其高度為98米,表面則鋪上了一層金,再加上它是位於皇家圓林西的聖山Singuttara之上,所以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際線中獨占鰲頭了。它是緬甸中最神聖的佛塔,因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遺物,包括是拘留孫佛(Kakusandha)的杖,正等覺金寂佛(Konagamana)的淨水器,迦葉佛(Kassapa)的袍及佛祖釋迦牟尼的八根頭髮。
歷史
在不少的傳說中記載此塔在2500年前建成的,而考古學家相信此塔是由孟族(Mon)在公元六世紀至十世紀所建成的;可是,有佛教僧侶寫的文獻記載這塔在佛祖死前(公元前486年)已建成了;與考古學的意見有異,所以此問題仍是頗具爭議性的。而這佛塔的傳說則由一對遇見佛祖的商人兄弟開始——他們收到了佛祖的八根毛髮,準備送到緬甸供奉。該對兄弟到了緬甸,在當地國王的幫助下找到供奉不少佛祖寶物的聖山。當該八根佛祖毛髮在兩人的金匣子取出供奉時,有些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從髮絲散發出來的光穿透天(堂)地(獄),使盲的能見,聾的能聽,啞的能說得清楚;而且天降旱雷,地動山搖,連須彌山也受到影響,寶石像雨般從天而降,深度達至膝下而止;在喜馬拉雅山上的樹,即使不在開花的季節中也紛紛開花結果了。
該佛塔在建成後日久失修,直至1300年中由勃固王頻耶陀努(Binnya U)重建該塔至18米高,其後經過多次重建,直到15世紀,塔的高度才達至98米。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中,該佛塔在多次地震中遭受破壞。而在1768年地震中,塔頂則被震毀。而現在的塔頂是由貢榜王朝的白象王興彪辛(Hsinbyushin)所建的。而新的塔尖(緬甸語為hti)則在1871年英國入侵南緬後由緬甸王敏東敏(Mindon Min)捐贈。
布局
急死主塔塔基周長433米,周圍有由木石建成,風格各異的64座小塔和4座中塔,塔有四個入口(mouk)皆有石獅把守,而在入口後則有一連串的梯級直達至山上的平台。在東及南面的入口有售賣金箔、香燭、鮮花等祭祀用品及幸運符、佛像、書籍、傘子之類紀念品的攤檔;而在南大門兩旁則有一對"chinte"的獅身人面像把守,見圖。在一連串梯級上面,則有第二位佛陀Konagamana的像。塔底是由磚塊砌成,並覆上金塊。在塔底之上則為寺廟的梯台(pyissayan),是寺廟的核心部分的開始,故只有僧侶及男性才能進入。在更上的地方,就是其鍾型的部分(khaung laung bon),在其上面則是經幡(baung yit)及倒轉的缽(thabeik),再接著的是蓮花瓣(kya hmauk kya HLAN)及蕉的花蕾(nga pyaw bu)。而最上面的金傘(hti)有5448粒鑽石及2317粒紅寶石。在塔的尖端,則有一顆被稱為sein bu,重76卡拉的巨鑽。而在塔的周圍則懸掛著1065個金鈴和420個銀鈴。
塔身所鋪的金是由真正的金塊製成的,把塔的磚石結構覆蓋。而金則是由緬甸上下各階層的人捐贈出來的。這傳統是由十五世紀自孟族女皇開始流傳至今。塔內則有壁龕里供奉著玉石佛像。
概況
金寺“頭枕”地坡山,“臉向”長升蓮花池,拾級而上,步不高升。來到寺門,先見“金山寺”門匾,而後是天王殿,最頂乃大雄寶殿如來堂。偌大的寺院,左是銅鐘、金蘭亭,右是鼓樓、功德坊,滿院琉璃綠瓦,四周粉牆漆壁。整座金寺,依山傍水,居高臨下,南渡江為玉帶,南蛇嶺作念珠,窺海口迎日出,眺五指山於雲間,登臨此寺,沃野千里,江岸碧翠。
金寺位於宮殿廣場的北面。相傳這座寺廟建於12世紀,但實際上,它的最早記載是在1409年。經過繪有獅子像的走廊時,很難想像裡面的結構是如此的宏偉。金寺巨大的正方形寺廟有三層頂,建築表面鍍銅,神龕內部是釋加摩尼佛祖和觀世音菩薩的塑像。第一層樓上有釋加摩尼佛祖各種神態的塑像,以及精美的壁畫。佛祖一生的經歷被描畫在主神龕的前部。
金寺是一座以金屬雕刻著名的佛寺,建有三層屋頂,正面飾滿銅雕圖案,門口護衛著一對彩獅。進入黃金寺必須除去鞋和身上所有的皮革製品,位於中庭有座金色小廟,廟宇尖頂和屋檐都是閃亮的包金裝飾,流露出尼泊爾寺廟少有的華麗風格。“大金寺”的意思是被黃金覆蓋的寺廟。寺中的大金塔使用超過7噸的金箔,塔頂鑲有大大小小的鑽石5000顆,寶石2000顆。
宗教禮儀
訪客在入寺前必須把自己的鞋子脫掉。而在東及南的梯道上則有闊的階梯及傳統的店鋪;在南方的梯道有升降機,而在較少人用的西通道也有電梯以方便遊客。緬甸人會在塔前以順時針繞行的。緬甸人相信人出生的日子會決定其星座,這樣的星座有八個,分別代表一星期的七天及星期三的上、下午,而星座則有八種的動物,有鵬鳥、虎、獅、有牙象、無牙象、鼠、天竺鼠及龍,分別代表在星期日至星期六出生的人。而每一個星座則有一個佛相,而信眾則向其佛相供奉花,旗子及潑水以祈禱及許願。而塔的地基則為正八邊型,並被較少的神龕圍著,而八這字則代表了一星期的各天,也就是緬甸人的八個星座。
外來侵略
1608年,葡萄牙探險家菲力佩·德·布里扥(在女火、緬甸語中被稱為Nga Zinka)在大金寺搶掠,把由達磨悉提王(Dhammazedi)捐贈,重30噸的大鐘帶走,目的是為了鑄炮,但他在橫渡勃固河途中,被盜去鍾掉進河裡,從此便消失於水中了。
兩世紀之後,大英帝國在1824年5月11日第一次英緬戰爭中登陸仰光,並立刻占領了大金寺作為英軍的要塞及司令部,原因是取其在城中為於高處的地利。而大金寺的塔則在英軍撤離後仍予以保留。該寺在占領期間遭受破壞,而且更有一軍官為了興建彈藥庫,更曾在塔下鑽洞。而在塔中的另一個於1779年鑄造的大鐘也被英軍運去,試圖把它運到加爾各答,但也是和上面的事件一樣,大鐘也掉在河裡而不知所終。英軍嘗試把它打撈,但不成功,而當地人則以復原佛塔的條件幫助英軍,英軍答應他們的要求;潛水員在鍾底紮起百多條竹枝,並最終可以令該大鐘浮起。這一個鍾常與42噸重,在1841年由沙耶瓦底王(Tharrawaddy)捐贈的香鍾(Gandha)有所混淆,香鐘上鋪有20公斤的黃金,極其奢華之至,而它的大少更只是僅次於在大金寺東北角一亭中的明宮鍾。
在第二次緬甸戰爭中,英軍在1852年4月再次占領大金寺,而且軍隊更占領至1929年,時間達77年之久;但當地的人民則可以進入寺廟參拜的。
政治事件
在1936年,緬甸發生第二次大學生罷課事件,而大金寺則為他們駐紮的基地。在1946年的一月,昂山將軍在大金寺向聚集的人群發表了向英國政府表達獨立要求的宣言,而在42年後的1988年8月26日,昂山的女兒,翁山蘇姬在塔前與500,000人舉行集合及演說,向軍政府表達民主訴求,並召集了8888起義,為第二次獨立作出努力。
海南金寺
金寺位於海南省澄邁縣城金江鎮城郊金江花園,依山而建,可俯視全城。寺廟建築氣勢雄偉,金碧輝煌,迴廊曲折,氣象萬千。金寺,坐北朝南,呈“□”狀,占地3.5公頃。此寺,由澄邁縣名賢商賈集巨資,於1992年處春興建,1993年仲夏 ,工程籌建至竣工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是海南省目前較大的佛教建築物。
寺院長廊,綠木扶疏,盆花怒放;寺院小徑,綠草如茵濃蔭融融;寺院禪房,藍檐綠瓦,古色古香;寺院鼓樓,紅柱紫欄,色彩斑斕;寺院亭閣,瓷桌華椅,光澤照人;加上伴隨春風拂吹而動的樟楠,伴著春陽艷照的泛綠之海棠。置身其間,頓覺寺院風姿秀麗富有詩情畫意;漫步悠覽,深感滿院金輝恬靜閒逸可詠詩:“此輩無緣萬戶侯,貧窮亦志覽江州,海南澄江邁水勝景處,唯有金江‘金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