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仙寺
金仙寺位於浙江省慈谿市東南15公里之白洋湖畔。該寺位處寧波慈山水,背靠禹王山,前臨白洋湖,風景秀麗,環境幽靜。據清光緒《慈谿縣誌》載:寺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年間(535—545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初名“靜進庵”。唐乾元年間(758—759年)福林度智禪師住此,改名“福林”。宋治平二年(1065年),因白洋湖曾名“金仙湖”,朝延賜額“金仙禪寺”,成為當時浙東一名剎。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十九年(1720年)兩度擴建;道光十五年(1835年)毀於火,不久重建;同治元年(1862年)再毀於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傳道
本世紀30年代,芝峰法師在此主持講席,薈集各地佛教界精英,成立“白湖講舍”及《人海燈》社,出版《人海燈》佛學雜誌;1937年還譯成日本佛學前輩村上專精所著《佛教大綱》,後因抗日戰爭開始,未曾付印,而金仙寺已成為我國南方一處重要的佛學研究場所,聞名於佛教界。其間,弘一法師曾三次駐錫於此,弘傳律學,極一時之盛,抗日戰爭期間,金仙寺曾為新四軍浙東遊擊總隧淞滬分隧第三、五支隧的總部。該寺在監院月西大和尚的領導下,冒著極大風險支持抗日游擊戰爭。1958年,因寺僧外遷,寺院主要建築盡被拆除,從此梵音沉寂。1989年,慈谿籍旅港同胞姚雲龍夫歸鑒於金仙寺地處白洋湖風景區,乃發心捐資重修寺院,並於當年11月經寧波市政府批准開。此後將近十年,修復佛殿、天王殿、望湖樓、白湖講舍及兩廡客房;並新建玉佛閣、萬佛樓等建築。現已有各種殿堂房舍172間,占地42畝。殿宇恢宏,佛像莊嚴,成為浙東地區一處較具規模之十方叢林。金仙寺自1989年以來,先後有益慧、益行、廣傳三位法師歷任該寺監院。現任監院德慧法師,32歲,浙江玉環人,1984年出家為僧,師從文寶法師,兼任浙江省慈谿市佛教協會理事,慈谿市青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