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21日,經貴州省人民政府批准,黃平縣崇仁鄉更名為野洞河鄉。
簡介
崇仁鄉地處黃平縣西部,位於黃平縣政府駐地西部、鄉政府駐地距黃平縣城和集貿市場5公里。東與新州鎮、重安鎮接壤,南與凱里市、福泉市相連,西抵上塘鄉、福泉市,北抵舊州鎮和新州鎮。海拔高度600—1200米,平均海拔900米,最低海拔609.8米(腳桿坡),最高海拔1208米(長高坡),地面崎嶇不平,壩子較少,屬高原山區。崇仁鄉跨東經107。42,—107。53,,北緯26。47,—26。56,。
由於受太平洋季風和地形的影響,年平均氣溫15.8。C,最低平均氣溫3.6。C(月平均氣溫),最高平均氣溫24.9。C(7月平均氣溫),相對溫度81%,無霜期270天,年平均降雨量136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6、7、8四個月份,無霜期280天以上,對農作的生長極為有利。總而言之,我鄉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無霜期長,積溫較高,屬於型的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濕潤氣候,土壤以黃土壤和石灰土為主,微酸至微鹼反應(中性土壤)。耕作制度為一年兩熟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洋芋、紅薯、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以油菜、烤菸、蔬菜、藥材為主。
經濟狀況
黃平縣崇仁鄉歷史悠久,人民勤勞、善良、樸實。明洪武四年(公元1381年),中央政府在今萬丈村白果組設定朗城司土吏目,首任土司馮進賢勵精圖治,開創了朗城土司統治崇仁鄉500多年的歷史,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時任土司馮鍾峻不服王化,被降職為土外要千總,光緒年間,清政府廢除土司,改土歸流,推行保甲制度,民國年間,設崇仁鄉(聯保),轄九個保,新中國成立後,崇仁、野洞兩鄉(公社)分設,村、組細化,到1992年撤併建後,現共轄18個村民委員會,161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苗、革家、仫佬、布依、侗等民族。
二OO二年年末統計人口為4741戶、20295人,其中農業人口20095人,占總人口的99%,少數民族人口9968人,占總人口的49.1%,勞動力資源9820人,占人口總數的48.4%,貧困人口1750人,占農村總人口8.7%。由於受地理位置、土地資源及其他資源和因素的制約,綜合生產力低下,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農業基礎設施脆弱,農民商品經濟意識淡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手中缺錢,直接影響財政收入和市場商品流通,嚴重困擾和制約全鄉農村經濟的發展,屬經濟不發達地區。
目前為止,崇仁鄉共有學校14所,其中九年制學校1所,村級完小5所,教學點8個,校舍76間,校舍面積8308M2,有教職工106人,其中國中專任教師17人,國小專任教師89人,國小入學率為98.9%,其中女童入學率為96.2%,文盲人數233人,文盲率為1.4%;有鄉級衛生院兩所;除白倉、章卞2個村未通公路外,其餘16個村不同程度通了公路,通路里程達136公里;實現了18個村通電並已進行農網改造,村民全部用上了照明電;12個村開通了程控電話,295戶村民安裝了程控電話;電視覆蓋率達84.5%;
全鄉糧食總產量達到7438噸,農民人均糧食占有量為370公斤,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6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為1100元;大牲畜年末存欄數為6168頭,生豬年末存欄數為9271頭,年出欄肥豬8139頭,商品率達到51.6%;完成烤菸種植面積4200畝,收購菸葉40萬斤,實現財政稅收67.3萬元,從總體發展水平來看,該鄉經濟基礎薄弱,基礎設施較差,交通欠發達,通訊聯絡較為落後,各項事業都有待發展。
資源概況
崇仁鄉土地面積157.5平方公里(236496畝),有耕地面積15015畝(習慣畝)。其中田面積9735畝,土面積5280畝,大部分耕地屬傍坡田或傍坡土,田與土的比例為1:0.54,人均占有耕地0.75畝。有林地面積90550.5畝,其中森林面積30261畝,森林覆蓋率為34.2%,灌木林面積46855.5畝,蔬林地面積4638畝,活立木總蓄量47888M3q,多產松杉,林產品有生漆、五倍子、油桐等,有天然草場151876畝(荒坡草地)。全鄉有苗里河,源頭在本鄉流長6KM,為舞陽河一級支流,有流經野洞村、新華村、流入清水江的溫馬河等六條河流,有大小水庫,山塘28座,蓄水量250萬M3D。為我鄉農業生產提供豐富的水資源。礦產資源有鋇鹽、鋁釩土以及尚未勘探的煤礦等,野生動物有獐、蝟、穿山甲、山羊、狐、野豬、野雞、畫眉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