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戰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戰軍]

野戰軍[中華人民共和國野戰軍]

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為了適應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在華北、華東、東北、中南等地,改變一直以來小股部隊打游擊戰的方式,將旗下武裝改編成較正規的大規模作戰集群,相當於共產黨軍的戰略集群,系方面軍級單位,下轄若干兵團、軍(當時軍稱縱隊),還有少數獨立師,各野戰軍兵力從數十萬至百萬不等,涵蓋了共產黨軍全部精銳主力,基本作戰思想是集中優勢兵力以摧毀國民黨的有生力量,總計五大野戰軍(其中華北野戰軍的兵力較少,很少承擔戰略級作戰任務,因此很多史料常常只說四大野戰軍),軍政首長均為元帥級人物。

基本信息

概況

簡介

中國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即一野、二野、三野、四野和華北野戰軍),誕生於解放戰爭我軍轉入戰略反攻之際。
1948年11月1日,為適應革命形勢迅猛發展的需要,以便更有力地推動全國解放的到來,毛澤東、中央軍委頒發了《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規定》,在我軍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整編全國軍隊的任務。
與此同時,將全軍各部隊按地名劃分為四大野戰軍,即:西北野戰軍、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和東北野戰軍。
其中,西北野戰軍由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習仲勛分別任副司令員和副政治委員;中原野戰軍由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由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張雲逸任副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由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劉亞樓任參謀長。

編制始末

但進入1949年1月,隨著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相繼勝利,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隊損失殆盡,偌大的北中國實際已成為共產黨的天下,蔣介石100餘萬殘軍紛紛退守長江以南。這樣,我各野戰軍的作戰範圍必將突破地域的界限,掃平南中國、從根本上推翻蔣家王朝已是指日可待。顯然,在這種情況下,先前以地域命名的野戰軍番號已不合時宜。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下達了《關於野戰軍番號改按序數排列的決定》,將原西北野戰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張德生任副主任),下轄第1、第2兵團共6個軍;將原中原野戰軍改編為“第二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張際春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李達任參謀長,段君毅任後勤部司令員兼政委,下轄第3、第4、第5兵團共10個軍又1個特種兵縱隊;將原華東野戰軍改編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粟裕任副司令員兼第二副政治委員,譚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員,張震任參謀長,唐亮任政治部主任(鍾期光任副主任),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共16個軍又l個特種兵縱隊及華東海軍;將原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鄧子恢任副政治委員,譚政任政治部主任(陶鑄任副主任),蕭克任第一參謀長(趙爾陸任第二參謀長,聶鶴亭、陳光任副參謀長),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共12個軍,另加l個特種兵司令部、1個鐵道兵司令部及兩廣縱隊。
在這次整編中,中央軍委還將原華北軍區的部隊改編為“華北野戰軍”,受毛澤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和指揮,下轄第18、第19、第20兵團共11個軍。不久(即1949年3月17日),中央軍委又決定組織以徐向前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太原前線司令部和以徐向前為書記的黨的總前委,統一指揮“華野”各部隊。
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編制時間不長。
“一野”持續時間僅1年零3個月,於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取消其番號,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管轄。
“二野”持續時間1年零1個月.於1950年2月,同率領第1兵團入川的西北軍區機關一部合併,組成西南軍區。
“三野”持續時間1年零7個月,於1950年8月取消番號,部隊全部歸華東軍區領導。
“四野”持續時間1年零3個月,於1950年4月取消番號,部隊歸中南軍區指揮。
“華野”的番號、編制,更是經過了數度反覆的調整變化:1949年4月25日,太原城的硝煙尚未散盡,第18、19兵團即接受新命令,調入一野,參加解放大西北的千里征戰;11月,第18兵團又調入二野參加大西南戰役;1950年,為適應剿匪任務的需要,其第20兵團除部分轉入特種兵外,一部分轉為地方軍區或公安軍;另外,第18兵團第61軍,於1950年2月兼由川北軍區領導,1951年3月其181師又調歸第60軍;1952年7月,第61軍番號正式取消。

組成及戰績

第一野戰軍原西北野戰軍(西野)

由抗戰時期賀龍、關向應等領導的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的主力部隊,逐步發展而來的。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6年4月,陝甘寧晉綏邊防軍整編為5個野戰旅,王世泰任司令員;晉綏軍區組成下轄4個野戰旅的晉綏野戰軍,賀龍任司令員、李井泉任政治委員。1947年3月,上述兩支部隊成立西北兵團,同年7月,定名為西北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縱隊、新編第4旅、教導旅等。至同年10月,又新組編第4、第6縱隊。1948年7月,相繼又成立第7、第8縱隊。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編為第一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所屬各縱隊依次改編為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軍。同年4月,中央軍委決定將第18兵團(轄第60、第61、第62軍)、第19兵團(轄第63、第64、第65軍)撥歸第一野戰軍建制。同年10月,第一野戰軍將原轄的6個軍改編為2個兵團:第1兵團(轄第1、第2、第7軍);第2兵團(轄第3、第4、第6軍)。1947年3月,國民黨軍23萬人,向西北野戰軍駐守的西北地區發動進攻。西北野戰軍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英勇作戰,連續取得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沙家店等戰役、戰鬥的勝利;1948年2月,先後取得宜川、陝中等戰役的勝利,4月收復延安;8——11月,相繼進行澄郃、荔北戰役和冬季攻勢;1949年7——12月,進行扶(風)眉(縣)、蘭州、寧夏等戰役,並進軍新疆,解放西北全境;同時以一部分兵力配合第二野戰軍進行西南戰役和以後的向西藏進軍。第一野戰軍經過兩年半艱苦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51萬餘人,俘將級軍官197人,在戰鬥中,第一野戰軍官兵犧牲1.8萬人,其中團以上幹部50人。第一野戰軍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第二野戰軍原中原野戰軍(中野)

前身是抗戰時期赫赫有名的八路軍129師和晉冀魯豫野戰軍一部。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5年冬,晉冀魯豫邊區八路軍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轄第2、第3、第4、第6、第7等5個縱隊。1946年6月底,以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的第3、第6、第7縱隊和冀魯豫軍區主力一部,組成晉冀魯豫野戰軍。1948年5月,改稱為中原野戰軍,劉伯承任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1949年2月,中原野戰軍編為第二野戰軍,轄第3、第4、第5兵團。第3兵團轄第10、第11、第12軍;第4兵團轄第13、第14、第15軍;第5兵團轄第16、第17、第18軍。抗日戰爭勝利後,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1945年9——11月,先後取得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1946年7月——1947年5月,晉冀魯豫野戰軍又取得破擊隴海路和定陶、鄄城、晉南、豫北等戰役的勝利;1947年6月30日——1948年10月,取得魯南戰役勝利,隨即挺進大別山,進軍豫西,與華北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於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1948年11月——1949年1月,與華東野戰軍一起,取得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1949年4月,第二野戰軍與第三野戰軍、第四野戰軍並肩發起渡江戰役,突破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南昌等城市和皖、、浙、閩廣大地區。1949年11月——1950年4月,在第一、第四野戰軍各一部主力部隊協同下,進行西南戰役,解放四川貴州、雲南、西康;隨後,又抽調一部分主力部隊進軍西藏,促使和平解放西藏。解放戰爭時期,第二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00餘萬人,其中投誠、俘虜160餘萬人。在戰鬥中,第二野戰軍官兵犧牲3.7萬餘人,其中團以上幹部200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第三野戰軍原華東野戰軍(華野)

它是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在華中的新四軍大部和山東的八路軍一部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1945年10月,由進到山東的新四軍主力和留在山東的八路軍主力,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1946年1月,改稱山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粟裕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第2縱隊和第7、第8師;1945年11月,留在華中解放區的新四軍組成華中野戰軍,粟裕任司令員,譚震林任政治委員,下轄第6、第7、第8、第9縱隊。1947年初,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轄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1949年1月15日,華東野戰軍改稱為第三野戰軍,陳毅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下轄第7、第8、第9、第10兵團1:第7兵團轄第21、第22、23、第35軍;第8兵團轄第24、第25、第26、第34軍;第9兵團轄第20、第27、第30、第33軍;第10兵團轄第28、第29、第31軍。另1個特種兵縱隊。從1946年6月以後,華東野戰軍取得蘇中、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戰役的勝利;1947年8月,主力挺進魯西南,進軍豫皖蘇,與晉冀魯豫野戰軍密切協同,縱橫馳騁長江淮河黃河漢水之間的廣大地區,殲滅大量國民黨軍;內線作戰部隊在此期間,也取得膠東、濰縣、兗州等戰役的勝利;1948年9月,主力部隊先後取得濟南戰役和淮海戰役的巨大勝利,基本解放長江以北華東和中原地區。1949年4月,與第二野戰軍並肩發起渡江戰役,突破西起湖口,東至江陰的國民黨長江防線,解放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接著,進軍福建。至1949年10月,全部解放華東大陸及其沿海大部島嶼。解放戰爭時期,第三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245萬餘人,在戰鬥中,第三野戰軍官兵犧牲11萬多人,其中團以上幹部195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第四野戰軍原東北野戰軍(東野)

它是以抗日戰爭轉入反攻後進入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主力一部及東北抗日聯軍為基礎,逐漸發展起來的。日本投降後,中共中央於1945年9月19日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大批中央領導率2萬名幹部進入東北,並成立東北局。接著,山東軍區機關及所屬第1、第2、第3、第5、第6、第7師等約5萬餘人,新四軍第3師轄4個旅3萬餘人,加上陝甘寧、冀東及其他各解放區抽調部隊共10萬人,挺進東北。同年10月31日,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1946年1月,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至同年10月,部隊改編為第1、第2、第3、第4、第6縱隊又4個獨立師(旅),並建立10個炮兵團及戰車、高射炮兵大隊等特種兵。1948年1月,東北民主聯軍改稱為東北人民解放軍,又先後新成立第7、第8、第9、第10、第11、第12縱隊;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組編野戰軍的指示,同年8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整編為東北野戰軍,轄第1、第2兵團。1949年春,東北野戰軍改編為第四野戰軍,林彪任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下轄第12、第13、第14、第15兵團:第12兵團轄第40、第45、第46軍;第13兵團轄第38、第47、第49軍;第14兵團轄第39、第41、第42軍;第15兵團轄第43、第44、第48軍及兩廣縱隊;1個特種兵司令部(轄炮兵、裝甲兵、工兵部隊及1個鐵道兵縱隊)。1946年10月——1947年10月,東北民主聯軍進行新開嶺、臨江等戰役。1947年5月後,連續取得夏季攻勢、秋季攻勢和冬季攻勢的勝利,迫使東北地區國民黨軍收縮於長春、瀋陽和錦州3個地區。1948年9——11月,東北野戰軍取得遼瀋戰役的巨大勝利,解放北東全境;隨即進入山海關,同華北野戰軍一起,於1948年12月——1949年1月,取得平津戰役的巨大勝利,解放北平、天津等城市。1949年5月,第四野戰軍從武漢以東團風到武穴間強渡長江,解放武漢。同年6月以後,在第二野戰軍配合下,進行衡陽廣東、廣西等戰役,到同年12月底,全部解放中南大陸,並配合進行西南戰役。1950年5月1日解放了海南島。解放戰爭時期,第四野戰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80餘萬人。在戰鬥中,第四野戰軍官兵犧牲6萬人,其中團以上幹部178人。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華北野戰軍原晉冀魯豫野戰軍

由一一五師一部發展而來。由抗戰時期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部隊主力和晉冀魯豫部隊一部,經編組改建而成的。參加了解放太原、進軍綏遠及平津等重大戰役。

野戰軍名將

西北野戰軍

在彭德懷、王震、楊得志、許光達、賀炳炎、彭紹輝、郭鵬、余秋里、羅元發、鄭維山等著名虎將的指揮下,歷經西北春季戰役、陝中戰役、扶眉戰役、隴東追擊戰、蘭州戰役、河西走廊追殲戰、寧夏戰役和解放新疆以及解放陝南、解放隴南等著名的大戰、血戰。

中原野戰軍

在劉伯承、鄧小平、陳賡、王樹聲、李達、楊勇、陳錫聯、陳再道、宋任窮、王近山、杜義德、周希漢、王秉璋、曾紹山、秦基偉等著名將領的統帥下,歷經渡江戰役、兩陽戰役、成都戰役、滇南戰役和昌都戰役等重大戰役。

華東野戰軍

精悍強大,是人民解放軍五大野戰軍中編制最龐大的威猛之師。湧現出了陳毅、粟裕、譚政林、皮定均、陳士榘、宋時輪、許世友、王建安、韋國清、丁秋生、唐亮、成鈞、葉飛、王必成、陶勇等著名將帥,歷經渡江戰役、上海戰役、長山列島戰役、福州戰役、舟山群島戰役和漳廈金戰役等震撼世人的大戰。

東北野戰軍

勇猛無敵,是一支兵力最強悍、武器最精良、戰將最齊備的鐵血雄師。在林彪、羅榮桓、肖勁光、梁興初、曾克林、黃克誠、鄧華、譚政、劉亞樓、李天佑、黃永勝、陳伯鈞、洪學智等一批被稱為“猛將”、“怪才”的率領下,從-40度嚴寒的山黑水,一直打到40度酷暑的海角天涯,先後轉戰東北、華北、華中、華南戰場,並在三大戰役勝利後歷經安新戰役、漢潯間渡江戰役、宜沙戰役、贛戰役、衡寶戰役、廣東戰役、鄂西戰役、廣西戰役和海南島戰役等大規模的血戰、硬仗。

華北野戰軍

華北野戰軍是一支與四大野戰軍齊名、由毛澤東和中央軍委直接領導的英勇之師。它是與其他野戰軍一樣,這支部隊同樣人才輩出:聶榮臻、徐向前、羅瑞卿、楊得志、楊成武、耿飆、胡耀邦等一個個聲震中外的著名將帥,都曾在這支部隊中戰鬥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