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
精於運籌,多謀善戰;攻於心計,貫用機巧;深沉寡語,用心歹毒;殘忍虛偽,陰險詭譎。
林彪(1907~1971), 林彪原名林育蓉。湖北省黃岡縣人。一九二三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五年考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九二七年在國民革命軍葉挺獨立團任排長、連長。參加了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軍事家,共和國元帥。1925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南昌起義。在井岡山時期先後任營長、團長、軍長、軍團長等職。參加 了紅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司令員等職,指揮了遼瀋、平津等重大戰役。解放後歷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防部 長、中央軍委副主席等職。“文化大革命”中組成反黨集團,有預謀地誣陷、迫害黨和國家領導人,陰謀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
1.在紅軍征戰中迅速擢升
林彪1907年12月5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戶地主家庭。少年時期沉穩內向,善動腦筋。隨著“五四”運動的發生和各種進步思潮的興起,林彪逐步接受了 新的思想。他於1923年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當時只有十六歲。十八歲時南下廣州,入黃埔軍校學習軍事,在這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加入了中國 共產黨。
北閥戰爭開始後,林彪奉命參戰,北伐軍打到武漢後,他被派到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任排長。大革命失敗之後,在血雨腥風的惡劣環境中,林彪選擇了革命道路,他隨本部參加了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的隊伍在南下途中失敗,隊伍多被打散。隨後,林彪參加了湘南武裝起義,並隨著武裝起義的隊伍上了井岡山,成為中央蘇區的開創者之一。
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林彪初任工農紅軍第四軍的營長、團長,因指揮作戰有方,提升很快,到1929年春,紅四軍主力轉戰於贛南、閩西時,升任第一縱隊司令員。隨著紅軍的發展和編制的擴大,1930年6月,林彪升任紅軍第四軍軍長,時年二十三歲。
林彪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參加了中央紅軍的多次重大戰役,在征戰中其軍事才能進步很快,到1932年3月,他升為中央紅軍主力部隊之一的第一軍團總指 揮,後來改稱為軍團長。林彪在指揮作戰時,善於打突擊。當一切布置停當,基本條件具備之後,就組織幾股部隊來個猛打猛衝,這種方式屢屢奏效。尤其是對於國 民黨的雜牌軍和地主武裝,因其戰鬥力不強,官兵貪生怕死,遇到力量較強的部隊一衝就亂,一亂就敗。所以,林彪的突襲戰術經常得手。他本人也隨著勝仗的增多 名聲漸大並迅速提升。他任軍團總指揮時年僅二十五歲。
林彪在殘酷的鬥爭環境中其思想也發生過動搖。曾經發出過“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議論。對革命的前途持悲觀態度。為此毛澤東專門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評這種思想。儘管發生過動搖,但他還是在高級指揮員的位置上把武裝鬥爭堅持了下來。
從井岡山根據地的創立到紅軍被迫撤離中央蘇區,林彪始終在第一線堅持指揮戰爭。他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歷次反“圍剿”鬥爭,參加了紅軍長征。他率領的紅一軍團是長征的主力部隊之一。
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糾正了“左”傾路線,改組了中央政治局和中央軍委,由毛澤東負責軍事指揮。遵義會議後紅軍初戰失利,再加上許多幹部對紅軍繞著圈子走表示不理解,對比,林彪曾給中央寫信,建議由彭德懷出來接替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權。此事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斥責。
林彪在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從排長逐步升為軍團長,並以此奠定了他一生的重要領導地位。
2.靠平型關戰鬥得以揚名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之後,為了培養抗日軍政幹部,黨中央決定成立抗日紅軍大學,林彪出任校長兼政治委員。
全國的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下轄三個師,林彪任一一五師師長,是三位師長中最年輕的。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以師為單位分頭開赴抗日前線。一一五師奉命東渡黃河,到雁北地區阻擊日軍的進攻。
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平津之後,沿平漢、平綏、津浦鐵路長驅直入。9月中旬,西進日軍占據大同,其主力繼續南下。進占蔚縣、廣靈、靈丘的日軍 第五師團主力企圖奪取平型關。為了配合國民黨第二戰區軍隊作戰,我八路軍115師在林彪、聶榮臻的率領下,進駐平型關東南的上寨、下關地區,待機殲敵。
到達預定地點之後,林彪反覆研究了雁北的地形和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認為只能尋找有利地勢打伏擊戰,不能找陣地戰。經過對平型關一帶的地形偵察,最後確定利用日軍瘋狂而輕敵的弱點,占據有利地勢,設伏待敵,打較大規模的伏擊戰。
1937年9月22日,日軍第五師團一部由靈丘進占平型關北部的東跑池地區。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於二十三日命令我一一五師向平型關、靈丘間出動。一一五 師接到命令後,林彪決定利用關溝至東河南鎮之間公路修在山谷中間的有利地形設伏待敵。決心下定之後,部隊於二十三日隱蔽進入平型關以東冉莊和東長城村待 機。與此同時,派出騎兵營和獨立團向靈丘方向活動,鉗制日軍,以便保障主力的翼側安全。
9月24日,一一五師組織了營以上指揮員進行現場勘察,並作出了具體部署。是日夜晚,各部隊冒大雨向指定位置開進。25日拂曉,部隊全部進入設伏位置,完成了各項戰鬥準備。
9月25日晨,日軍第五師團第二十一旅團一部攜帶大批輜重沿靈丘至平型關的公路開進,日軍大搖大擺,根本不以為有中國軍隊敢於阻擊。上午七時左右,日軍 全部進入一一五師設伏地區。指揮員當機立斷髮起進攻命令。一陣伏擊的槍彈,給敵人大量殺傷。隨後各團利用有利地勢發起衝擊。六八五團經激戰殲敵一部。六八 七團切斷了日軍的退路。六八六團第一、三營與日軍展開白刃戰。日軍雖遭突然打擊,戰鬥力仍非常強大,還能組織起強大的火力進攻。我八路軍對日軍進行分割包 圍,多次打退日軍突圍。東跑池方向的日軍回援被圍,被六八五團打退。戰鬥進行到十三時左右,被一一五師圍住的日軍全部被殲。但駐守團城的國民黨軍隊臨陣脫 逃,給東路池一帶的被圍日軍留下了機會,使這部分日軍得以突圍逃走。
這次伏擊戰,由於部署周密,動員有力,指揮得當,所以打出了一個漂亮的殲滅戰。此戰殲滅日軍一千餘人,繳獲步槍一千餘支,輕重機槍二十餘支。擲彈筒二十九餘具,火炮一門,戰馬五十三匹,擊毀汽車百餘輛,馬車二百餘輛。
平型關之戰,是我八路軍挺進抗日戰爭前線後的第一仗,也是中國軍民殲擊日軍規模較大的一次。此戰之前,侵華日軍並未遇到什麼抵抗。他們把幾十萬華北國民黨 軍隊驅趕得望風而逃。所以,平型關大捷意義非常重大。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打出了中國人抗戰的決心,打出了共產黨和八路軍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威望。 正是由於平型關戰鬥的意義重大而深遠,此戰在全國的輿論工具中成了重大新聞,被各報刊登載。林彪作為作戰的指揮官在黨內的影響更大,在全國也成了知名人物。
平型關大捷之後,林彪繼續率一一五師戰鬥在抗日前線。1938年3月2日,林彪率部行軍途經山西隰縣時,被閻錫山的晉綏軍哨兵誤傷。傷後護送延安休養治療,冬天赴蘇聯就醫,直到1942年初才回國。
3.在解放戰爭中顯示才能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我黨從華北和華東抽調十餘萬軍隊和地方幹部出關,擴展東北根據地。林彪受命出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司令員和中共東北局書 記等職。就在我黨向東北地區調集幹部和軍隊的同時,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分海、陸、空三個層次向東北派遣軍隊。敵人在很短時間內就向東北調集了三十萬全部 美式裝備的軍隊,後來軍隊數量增加到六十餘萬人。
中共東北局和東北野戰軍,執行黨中央“讓開大路,占領兩 廂”的策略,放棄大中城市,下到農村搞土地改革,建立革命政權,發動人民民眾,壯大武裝力量。在形成穩定格局之後,東北野戰軍從北向南展開進攻。通過“四 保臨江”扼制住了東北蔣軍的進攻勢頭,又經過1947年的夏季和秋季攻勢,開始大量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再經過1947年冬和1948年春兩個強大攻 勢,國民黨軍隊退守到長春、瀋陽、錦州等大城市和十來個小城市。此時我東北野戰軍在數量上已超過了敵人。
在 東北戰場上,林彪較充分地顯示出他的指揮才能。他總結出“一點兩面”“三三制”“三猛”等戰術原則。“一點兩面”就是在進攻敵人時集中力量突破一點,得手 之後迅速擴大戰果,正面進攻與側面迂迴包圍、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三至四人,進攻時以小組為單位,隊形疏散 可減少傷亡,容易聚攏便於形成戰鬥力;“三猛”即猛打、猛衝、猛追。林彪把複雜的戰術問題用幾個字簡練地概括,好學好記,便於推廣,這些戰術原則,在東北 野戰軍中推廣很普通,套用也很廣泛。
林彪帶兵只管打仗,別的事幾乎不問。在指揮東北戰場的各戰役、戰鬥的過 程中,林彪差不多終日倒騎著椅子面對牆上的地圖,長時間不許別人打擾,一個人面朝地圖觀察和思考。林彪布置戰役計算十分精確,可以說他精幹運籌。他不善於 與別人交流和討論,而喜歡一個人默默地想。一旦他開口布置任務,那就是命令,別人只能是聽命和執行。他對戰場兵力的計算可以精確到一個營甚至一個連。他不 打無把握之仗,每仗都留有餘地。在進攻時他要計算到有全勝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還要留出退路。在遼瀋戰役中打錦州,儘管毛澤東發了數十封電報,但在沒有充分 把握時林彪就是不下決心。有一次終於下了打錦州的決心,但當他聽說敵人又增調五個師的兵力增援錦州時,又把部隊撤了下來。
在林彪等東北野戰軍高級將領的指揮下,圍困長春,迫使蔣軍起義或投降,和平解放長春;強攻錦州,堵住東北蔣軍的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攻占瀋陽,全殲 東北蔣軍。我東北野戰軍發動的遼瀋戰役,歷時五十二天,以傷亡六萬九千餘人的代價,換取了全殲東北敵軍四十六萬人和解放東北全境的重大勝利。
遼瀋戰役結束,林彪與羅榮桓率部入關。進駐華北之後,與聶榮臻等共同指揮了平津戰役。平津戰役中最難打的是天津。林彪調集東北野戰軍的三十四萬人,由東 北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蒞臨天津統一指揮。1949年1月14日發起總攻,激戰二十九小時,全殲天津守軍十三萬人,解放天津。切斷了傅作義的南逃之路,經過 政治爭取,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宣告勝利結束。以傷亡三萬九千人的代價,獲取了消滅和改編敵軍五十二萬人的重大勝利。至此,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地區,使國 民黨軍隊駐華北主力基本喪盡。
平津戰役結束後,東北野戰軍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林彪率領這支部隊繼續南下,一直打到中南地區,並在那裡迎來了全中國的解放。
在解放戰爭的五年征戰中,林彪指揮大兵團作戰,其戰爭規模最大時可集結數十萬人。在數十次較大規模的戰役、戰鬥中,由於謀劃準確,決策果斷,指揮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軍運動鼓舞起指戰員的高昂士氣,幾乎是每戰必勝。
4.在篡權爭鬥中身敗名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林彪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授予共和國元帥軍銜。在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林 彪由於身體等方面的原因,沒有擔任什麼重要職務,工作也不很積極。雖然他在十位元帥中是最年輕的,但由於健康狀況欠佳,一直比較消沉。
1959年廬山會議,彭德懷挨了整,林彪認為時機成熟,於是就殺上前台。不僅接替彭德懷擔任國防部長,而且擔任了中央軍委副主席並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為 了全面抓住軍權,他先後搞倒了總政治部主任譚政,又誣陷並搞倒了總參謀長羅瑞卿。“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與陳伯達、江青等人勾結,排斥異已,殘害老幹部。 藉助民眾運動,有預謀有計畫地迫害了一大批高級幹部。
林彪在不擇手段地迫害異已的同時,把自己的親信和走卒 安插到軍隊的要害部門。讓黃永勝抓總參,邱會作任總後勤部部長,李作鵬去抓海軍,吳法憲抓空軍,再加上他的老婆葉群從中串連,結成反黨集團並控制了軍隊的 主要機關。他們的目的在於篡奪黨和國家的最高權力。隨著鼓吹“天才”,高呼“萬歲”等陰謀被毛澤東識破和設國家主席議案被毛澤東否決,林彪及其集團意識到 靠和平手段奪權已難能實現,於是決心發動武裝政變。1971年9月8日,林彪下達了殺害毛澤東的手令。陰謀敗露後,林彪與妻子葉群、兒子林立果於9月13 日駕機出逃。逃跑途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國的溫都爾汗地區機毀身亡。(“九一三”事件)
1973年8月20日,中共中央決定開除林彪黨籍。1981年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林彪為反革命集團的主犯。
林彪在抗日戰爭期間寫了《抗日戰爭的經驗》等文,批判了消極防禦方針。在解放戰爭期間,總結出六個戰術原則,對於部隊的野戰和攻堅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劉伯承
劉伯承(1892-1986),中國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家境貧寒,自幼發憤苦讀,學習成績優異。在革命潮流的影響下,青年時代即萌發了富國強兵、拯民於水火的思想。1911年,參加了回響辛亥革命的學生軍。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翌年參加四川討袁(世凱)軍。1914年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等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16年3月在攻克豐都縣城的作戰中右眼中彈致殘。1923年在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指揮官。足智多謀,驍勇善戰,被譽為川中名將。同年秋,結識了共產主義者楊闇公、吳玉章等。1924年起,隨吳玉章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國社會實際的過程中,經過認真探索,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逐步實現了從愛國的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與朱德、楊闇公等發動瀘州、順慶(今南充)起義,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率起義部隊與四川軍閥作戰,策應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共中央關於抑止川軍東下威脅武漢的戰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第十五軍軍長。在大革命失敗的嚴重時刻,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1927年冬赴蘇聯,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入優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在此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對軍事問題補充報告》,並提出了《南昌暴動始末記》的專門報告。1930年夏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12月到上海,協助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據地。1932年1月,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任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因反對軍事指揮上的教條主義,被錯誤地撤銷總參謀長職務,任第五軍團參謀長。長征中,於1934年底重新擔任紅軍總參謀長,併兼任中央縱隊司令員,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在這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後,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親率幹部團搶占皎平渡口,保證了部隊順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隊司令,與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部為全軍開路。在進入大涼山時,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部隊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接著,率紅一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合後,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與朱德一起同張國燾分裂黨的活動進行了堅決鬥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1937年9月底,率部挺進山西,以太行山為依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組織所部進行的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等著名戰鬥,痛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1938年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等組織指揮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以及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蕩”等戰役戰鬥,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領導根據地軍民,在日偽軍控制的交通線上廣泛開展破襲戰。8月,指揮部隊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組織實施正太、榆(社)遼(縣)戰役,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在日偽軍加緊推行“囚籠政策”,分割和封鎖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形勢下,堅決執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針,積極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相結合的游擊集團,並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蠶食”和殘酷的“掃蕩”。同時多次反擊了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與鄧小平等領導根據地軍民實行生產自給,減租減息,精兵簡政,使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返回晉冀魯豫根據地,領導全區軍民舉行對日本侵略軍的大反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所部反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指揮上黨戰役,一舉全殲閻錫山部十三個師;接著,又揮師東向,發起邯鄲戰役,殲敵兩個軍大部,爭取了一個軍起義。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創造了組織大兵團作戰和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成功經驗,粉碎了國民黨軍控制晉東南要地和打通平漢鐵路的企圖,鞏固了華北解放區,掩護了我軍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同時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重慶同蔣介石的和平談判,對迫使蔣介石同意簽訂“雙十協定”、“停戰協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蔣介石焊然發動全面內戰。與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十個月內連續組織了隴海、定陶、巨野、鄄南、滑縣、巨(野)金(鄉)魚(台)和豫北等戰役,殲滅和鉗制了大量敵軍,解放了大片地區,與其戰場互相配合挫敗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
1947年6月底,根據黨中央關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與鄧小平率十萬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中央突破,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連續殲敵九個半旅,巧妙地調動和迷惑了敵人。隨後疾速揮師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深入敵腹心地區,威逼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在遠離根據地、無後方作戰的困難條件下,依靠民眾,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敵人重兵圍攻。同年9月起,與出擊隴海線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挺進豫西的陳謝兵團密切協同,在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滅敵人。經過十個多月的艱苦作戰,擴大了中原解放區,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防禦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與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中原部隊進行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同徐淮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取得了殲敵五十五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直出浙贛線,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南京解放後,兼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市長。同年冬,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第二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賀龍指揮的第一野戰軍一部配合下進行了西南戰役,出色地執行了中央提出的遠距離迂迴包圍的作戰方針,拊敵側背,斷敵逃路,大量殲敵;同時通過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促成大批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率部起義和投誠,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放了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軍民肅清匪患,恢復經濟,籌劃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為解放西南地區、鞏固西南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又兼任政治委員。1954年起先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1957年9月調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1959年後負責軍委戰略小組工作。一貫主張“治軍必先治校”,在軍事院校工作中堅持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指導教學和學術研究,在繼承和發揚人民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外國軍隊的先進經驗。組織了大規模的教材編寫和翻譯工作,親自撰寫、審定和翻譯了一批軍政教材。重視汲取各國現代軍事科學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訓練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戰略的地位的領導人之一。在繼承和發揚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借鑑外軍先進經驗,為建立各軍兵種指揮院校,培養中高級幹部,推進現代化、中規劃革命軍隊的建設做出巨大努力。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博採古今中外軍事理論的精華,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實踐。在用兵作戰中講究實事求是,敵變我變,並將唯物辯證法引入軍事指揮,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同時,對於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隊的教育訓練等均有豐富的論述,其軍事著作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出版。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軍事副主席。1982年後,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賀龍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原名文常,字雲卿。生於湖南桑植洪家關。1910年起與人結伴出外運鹽,目睹種種社會不平,萌發反抗思想。1914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1916年率鄉鄰青年21人,搗毀芭茅溪鹽局,繳稅警槍12支,組織起討袁護國民軍,任總指揮,不久失敗。1917年在石門、慈利交界的兩水井,與吳玉霖以菜刀重新奪得槍枝,組織農民武裝,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援鄂戰爭,任湘西護法援鄂軍民軍第1路所屬游擊司令。
1918年後任湘西靖國軍第3梯團梯團長、巡防軍第2支隊司令等職。1922年隨援川軍入川,任川東邊防軍警備旅旅長。1923年9月率少數官兵截獲為吳佩孚運送軍火的日輪"宜陽丸"。同年11月,被孫中山委任為四川"討賊軍"第1混成旅旅長,率部與吳佩孚糾合的四川軍閥部隊作戰。1924年以滇川黔建國聯軍先遣隊名義率部回湘。1925年3月任建國川軍第1師師長,4月通電歸湘,任澧州鎮守使。1926年7月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6師師長兼湘西鎮守使,8月任第9軍1師師長。通電參加北伐,並接受由共產黨員周逸群所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左翼宣傳隊到所部開展工作。8~10月,所部連克臨澧、慈利、合口、澧縣、松滋、沙市。1927年2月任直屬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獨立第15師師長。5月率部參加第二次北伐,在河南西華縣逍遙鎮和臨潁縣小商橋擊敗奉軍,6月任第20軍軍長。是當時著名的左派將領。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集團相繼叛變革命後,他堅持革命立場,贊成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南昌起義計畫,並接受周恩來代表中共前敵委員會委任的起義軍總指揮職務,兼任起義軍主力之一的第20軍軍長。參與領導了"八一"南昌起義,後率部南下,9月在江西瑞金加入中國共產黨。起義軍在廣東失敗後他經香港到上海,經中共中央批准,於1928年初與周逸群等組成中共湘西北特委,回湘西發動領導武裝鬥爭。3月到桑植後很快組織3000餘人的工農革命軍,攻占桑植縣城,但4月初國民黨軍向桑植反撲時,作戰失利,隊伍大部星散,他從中認識到單靠故舊不行,決心創建新型武裝。7月,任中共湘西(後改為湘鄂西)前敵委員會書記,並任重新組建的中國工農革命軍(不久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軍長,全軍約1500人。不久因叛徒出賣,部隊遭到嚴重失敗,退入鶴峰山區,經過整理和遣散老弱,僅餘91人,72支槍。此後,又逐步發展,並於1929年初襲占鶴峯縣城,成立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創建了湘鄂邊蘇區。此時接到中共中央《關於軍事策略問題給賀龍同志之指示信》。他根據信中傳達的中共"六大"精神,結合實際對部隊進行整頓:反對軍閥主義和"拖隊"(即當"山大王")思想,按照官兵平等原則建立民主制度,加強黨員的教育和訓練,建立各級政治工作機關。在軍事鬥爭方面,他主持前委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敵強我弱形勢下的游擊戰略和戰術。不久,指揮紅4軍挫敗敵湘鄂西民團聯防的多路進攻,擊斃其總指揮王文軒,並乘勝襲占桑植縣城。7月,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痛殲來犯的國民黨軍向子云旅,使紅4軍發展到4000餘人。隨後率部向大庸(今張家界)、慈利推進。多次擊敗國民黨軍地方武裝和團防,鞏固了湘鄂邊蘇區。1930年7月,率部去洪湖與紅6軍會合,任由紅6軍和紅2軍(4軍改稱)合編的紅2軍團總指揮,與政治委員周逸群指揮所部攻占潛江等地,使洪湖蘇區的江陵(今屬荊沙)、監利、潛江、沔陽等縣聯成一片。10月起由於中共湘鄂西特委(後為中央分局)領導執行"左"傾冒險主義路線,堅持要紅2軍團南渡長江攻取城市,造成戰鬥連續失利。1931年3月,紅2軍團改編為紅3軍,他任軍長,率部轉戰荊(門)當(陽)遠(安)地區。6月攻占房縣,創建了鄂西北蘇區。10月率部轉回洪湖。1932年春,在地方武裝配合下,連獲龍王集、文家墩等戰鬥的勝利,使紅軍和洪湖蘇區進入全盛時期。但由於"左"傾錯誤的危害,賀龍等人的正確意見不被採納等原因,致使紅3軍在第四次反"圍剿"中陷於不利。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繞道豫西南、陝南、鄂川邊轉往湘鄂邊,行程3500公里,於12月重占巴東、鶴峰。1933年多次準備在湘鄂邊重建根據地,但都未能成功。1934年5月,他率部進入川黔邊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酉陽等地,創建黔東蘇區。在1931年底到1934年秋"左"傾路線統治期間,他與之進行了堅決鬥爭,並在"肅反"中保護了一批幹部,對所部恢復一度被取消的黨團組織和政治機關起了重要作用。1934年10月,紅3軍與紅6軍團在川黔邊界會師。3軍恢復2軍團番號,他任軍團長,與政治委員任弼時統一指揮紅2、6軍團的行動。為策應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長征,於10月率部發起湘西攻勢,在永順龍家寨殲湖南軍閥陳渠珍3個旅大部,乘勝攻克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諸縣城,調動和牽制國民黨軍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行動,創建了湘鄂川黔蘇區,任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主席和軍區司令員。1935年初,國民黨軍以80餘團兵力,分6路進行"圍剿",他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關於紅2、6軍團應主要在湘西、鄂西進行內線作戰的指示精神,集中主力在敵側後行動;當敵分進合擊時,採取誘敵深入,殲其一路的戰法,在桑植陳家河殲敵58師172旅,接著又在桃子溪殲敵58師師部及174旅,並乘勝東出慈利,連戰皆捷,其餘各路敵軍紛紛後撤。5月,他在正確分析形勢後決定對湘敵取守勢,對鄂敵取攻勢,指揮紅2、6軍團突然轉向湖北,以一部包圍宣恩,以主力在忠堡地區打援,殲敵41師師部和121旅;8月在板栗園設伏,殲敵85師大部,隨後又在芭蕉坨擊潰敵陶廣縱隊10個團,徹底挫敗了國民黨軍的"圍剿",並乘勝展開反攻,先後占領石門、澧州、津市、臨澧等縣城。
1935年9月起,蔣介石又調集130餘團兵力"圍剿"紅2、6軍團,他與任弼時等決定率部轉到外線尋求新的機動。11月從桑植劉家坪出發,開始長征。1936年初進入貴州烏蒙山區,在國民黨軍優勢兵力包圍中,指揮所部採取忽南忽北、時東時西地同敵人兜圈子的戰術,轉戰千里。3月下旬率部跳出包圍圈,進占貴州西南部的盤縣、亦資孔地區,月底收到紅軍總司令部關於要紅2、6軍團北上與紅軍主力會合的電報,遂率部西進,於4月下旬從滇西石鼓、巨甸渡過金沙江,進入西康(今分屬四川、西藏)。7月初在四川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會師,根據中央電令,2、6軍團及紅32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他任總指揮。與朱德、劉伯承、任弼時、關向應等一起,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鬥爭。下旬,率部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與一方面軍會師。11月指揮所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0師師長,與政治委員關向應等率部進抵晉西北抗日前線,在雁門關等地襲擊日軍,配合國民黨軍作戰。1938年3月,指揮所部對日偽軍進行反圍攻作戰,集中主力破敵一路,採取斷敵補給、迫敵出逃,於運動中殲滅敵人等戰法,殲日偽軍1500餘人,先後收復寧武、神池等7座縣城,鞏固和擴大了晉西北抗日根據地。同年秋,派主力一部組成大青山支隊,挺進綏遠(今屬內蒙古)開闢大青山抗日根據地。12月,率120師主力東進冀中,兼任冀中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和八路軍冀中區總指揮部總指揮。統一指揮該區部隊作戰,挫敗了日偽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的第3、第4、第5次圍攻,幫助了冀中八路軍3縱隊,鞏固擴大了冀中抗日根據地,所部也從到冀中時的6000餘人擴大到2.1萬人。1939年9月率部北返途中,在晉察冀軍區部隊一部配合下,指揮陳莊戰鬥,殲日偽軍1200餘人。1940年2月回到晉西北,任晉西北軍政委員會書記。5月領導軍民挫敗日偽軍2萬餘人的大"掃蕩"。8月指揮120師和中共領導的山西新軍一部參加百團大戰,予日偽軍沉重打擊。11月任晉西北軍區司令員,領導軍民進行反"掃蕩"、反"蠶食"、反"治安強化運動"的鬥爭,同時貫徹中共中央關於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等指示,使根據地不斷鞏固,成為各抗日根據地與中央聯繫的重要通道、陝甘寧邊區的堅固屏障。
1942年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晉綏分局委員,晉綏軍區司令員,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兼西北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領導軍民自力更生,開展生產運動,打破敵人封鎖,度過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同年冬起,還領導軍民開展"把敵人擠出去"的鬥爭,摧毀日偽軍大批據點和"維持會",逐步把敵人擠回到交通線附近,並挫敗日偽軍多次"掃蕩"。1943年10月指揮部隊在甄家莊全殲日軍700餘人,後在《解放日報》發表文章,就此戰例論述毛澤東抗日游擊戰爭戰略方針的正確性。1944年秋起,指揮晉綏軍區部隊展開攻勢作戰,由局部反攻到全面反攻,收復大片國土。
日本投降後,率部挺進綏南,協同晉察冀野戰軍發起綏遠戰役,收復被國民黨軍強占的豐鎮、集寧等城鎮,解放綏東、綏南廣大地區。1946年3月,晉綏軍區從聯防軍中劃出,仍任軍區司令員。7月指揮晉北戰役,攻克朔縣(今朔州)、寧武、繁峙等8城,殲國民黨軍閻錫山部8600餘人。1947年3月,國民黨軍向陝甘寧邊區發動重點進攻時,他再次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併兼西北財經辦事處主任。在天災、地瘠、民貧等困難條件下,一面指揮所屬15個軍分區的地方部隊和民兵,積極配合彭德懷指揮的西北野戰軍作戰,支援西北解放戰爭,保障中共中央後方基地的安全,同時負責整個西北戰場後方工作和根據地建設。他集中黨政軍民的力量,千方百計為前方籌集經費、糧草、被服、彈藥,不斷組織新的兵團開赴前線,保障了西北人民解放軍挫敗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和轉入外線作戰,實施戰略反攻。1948年6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二書記。9月兼任西北軍政大學校長。1949年2月任西北軍區司令員。
1949年11月率第18兵團及第7軍一部入四川作戰,協同第二野戰軍發起成都戰役,解放西南廣大地區。1950年2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區司令員。在西南局統一部署下,領導對國民黨軍起義、投誠部隊和被俘人員共約90萬人的整編及改造工作,指揮部隊肅清國民黨殘餘武裝力量和土匪85萬人,穩定了西南的局勢。同年6月指揮進藏部隊解放昌都,殲滅了藏軍主力,打開進藏門戶,促進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4年6月起先後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60年任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1963年9月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強調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加強軍隊中黨的建設和政治思想工作;重視戰備訓練和民兵工作,大力倡導民眾性練兵活動;關心和指導軍工生產、軍隊屯墾和軍事院校等工作,對人民解放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1952年起他還兼任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的奠基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迫害,堅貞不屈,1969年6月9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徹底平反。
他是中共第七、第八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主要著作收入《賀龍軍事文選》(1989)。
羅榮桓
羅榮桓(1902-1963),中國軍事家,政治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
1902年11月26日生於湖南省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今屬衡東縣)。
從1919年起先後在長沙協均中學和青島大學讀書,曾參加反對軍閥和帝國主義的愛國活動。1926年秋在青島大學預科畢業後赴廣州,旋迴家鄉組織農民協會,進行反對土豪劣紳的鬥爭。1927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8月參與組織鄂南通城農民暴動,任通城、崇陽農民自衛軍黨代表。9月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特務連黨代表,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
1928年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營、縱隊黨代表,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江西軍區政治部主任,總政治部武裝動員部部長,紅八、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長征。曾獲紅星獎章。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代師長,山東軍政委員會書記,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山東分局書記。領導山東軍民創建、鞏固和發展山東抗日根據地。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東北軍區副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政治委員。參與領導建立東北解放區和指揮遼瀋、平津等戰役。後任中共中央華中局第二書記、華中軍區第一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書記、中南軍區政治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兼總幹部部部長、政治學院院長,第一、第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從1942年起經常帶病指揮作戰,1946年曾切除一側腎臟,以後長期抱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病逝於北京。毛澤東作詩《吊羅榮桓》給予高度評價。
抗日戰爭時期,他在山東7年,獨當一面,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和發展抗日武裝力量;遼瀋戰役中,他說服林彪,執行中央軍委正確的戰略決策,保證了遼瀋戰役的勝利;他長期擔任軍隊政治工作的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兩度出任總政治部主任,對人民解放軍的政治工作有重大建樹,是政治工作的巨匠,為人民軍隊革命化、現代化建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徐向前
徐向前,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原名徐象謙,字子敬。生於山西五台永安村。1917年因貧困失學,當過雜貨店學徒。1919年春考入山西國民師範速成班,受五四運動影響,參加進步活動。1921年畢業後曾在陽曲縣和五台縣河邊村任國小教員,均因向學生宣傳愛國主義、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辭退。
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9月被編入孫中山衛隊前往韶關參加北伐誓師。畢業後留校任排長。在校期間,積極參加由共產黨員組織領導的青年軍人聯合會活動。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後到國民軍第2軍第6混成旅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1926年11月到武漢後,任南湖學兵團政治指導員。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反擊叛軍夏斗寅部,後被派往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軍,任司令部參謀。
大革命失敗後到上海,被中共中央軍委派赴廣州,在工人赤衛隊中任第6聯隊隊長,秘密進行起義的組織工作和軍事訓練。廣州起義中率隊苦戰3晝夜,後轉往海陸豐地區,先後任工農革命軍第4師10團黨代表,4師參謀長、師長,與彭湃等領導開展東江武裝鬥爭。
1929年6月,被中共中央軍委派往鄂東北,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副師長,中共鄂豫邊特委委員,鄂豫邊革命委員會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弱小的紅軍挫敗國民黨軍隊發動的3次"會剿",殲滅大批地主武裝,擴大了武裝割據地區。同年11月,與31師黨代表戴克敏共同總結鄂豫邊鬥爭的經驗,起草《軍事問題決議案》,提出領導邊區武裝鬥爭的方針,運用集中作戰與分散游擊、號召民眾參加紅軍作戰、敵進我退和敵退我進、採取跑圈的形式等游擊戰爭的原則,使鄂豫邊紅軍的建設和游擊戰爭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30年春,任紅1軍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乘軍閥在中原地區混戰之機,率部轉戰於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南段,連克雲夢、光山、羅田等縣城。1931年初,紅1軍與紅15軍合編為紅4軍,任軍參謀長。協助軍長曠繼勛等指揮部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以避強擊弱、聲東擊西、靈活多變的戰法,連續挫敗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一、第二次"圍剿"。7月任紅4軍軍長,與政治委員曾中生率部南下,1個月內,連克英山、羅田、浠水、廣濟四城,殲敵7個多團。11月,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兼紅4軍軍長。1931年5月,正當國民黨軍籌劃第三次"圍剿"時,先敵之機,以"飄忽"戰術在外線尋殲敵人,採取圍點打援、誘敵深入、擊敵一路、各個殲滅的方針,組織指揮了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4次進攻性戰役,殲敵正規部隊近40個團6萬餘人,使國民黨軍對鄂豫皖蘇區的第三次"圍剿"計畫破產,鄂豫皖紅軍至此發展到4萬餘人,根據地也迅速擴大,在26個縣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人口達350萬。在此期間,對張國燾軍事指導的錯誤和"肅反"的錯誤進行了抵制和鬥爭。
1932年10月,由於敵人強大和張國燾戰略指導的錯誤,紅四方面軍未能打破國民黨軍的第四次"圍剿",主力2萬多人被迫撤出鄂豫皖蘇區。在向西轉移中,因敵眾我寡,四面受敵,在鄂陝邊界漫川關陷入困境。他堅決反對張國燾提出的化整為零、分散打游擊的錯誤主張,果斷指揮部隊集中突圍,轉危為安。隨後,他指揮部隊翻秦嶺,涉漢水,越過大巴山,歷盡艱苦,行程1500餘公里,連續擊破國民黨軍10餘萬人的圍追堵截,勝利地進入四川通江、南江和巴中地區,開闢了川陝蘇區。1933年2月起,採取以逐步收緊陣地為特點的運動戰戰法,取得反"三路圍攻"的勝利,隨後又指揮儀南、營渠、宣達等戰役,並與王維舟率領的川東遊擊軍會合,紅軍由入川時的1.5萬人發展到8萬餘人,川陝根據地人口達400餘萬。1933年11月~1934年8月,指揮所部抗擊國民黨軍20多萬人的"六路圍攻",採取收緊陣地、節節抗擊、待機反攻、重點突破的作戰方針,取得殲敵8萬餘人的重大勝利。1934年2月,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
在參與領導開創鄂豫皖和川陝蘇區的鬥爭中,提出了一系列建設人民軍隊的指導思想。堅持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重視紅軍的政治建設,主張大力加強對士兵的階級意識和土地革命教育;倡導紅軍內部發揚民主精神,發揮士兵委員會的作用;主張從嚴治軍,把愛護士兵與嚴格管教統一起來,把民主與紀律結合起來。和紅四方面軍其他領導人共同制定了不拿窮人一針一線、對窮人態度要和藹、積極宣傳紅軍主張、獲得物資要先顧傷員等10項軍紀。並根據各部隊的特點,因勢利導,培養出一批各具進攻、防禦、夜襲、追擊等戰術特長的"拳頭"師團;注重部隊的作風建設,並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培養鍛鍊了紅四方面軍"狠、硬、快、猛、活"的戰鬥作風。
1935年春,指揮廣昭、陝南、嘉陵江等戰役後,率部長征。6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被任命為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參加中共中央在毛兒蓋召開的軍事工作會議,積極擁護中共中央北上創建川陝甘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會議期間,被增補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並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授予的金質紅星獎章。會後率右路軍北上,指揮包座戰鬥,全殲國民黨軍第49師,打開了進軍甘南的通道。同年9月,與毛澤東、周恩來、陳昌浩等聯名電促張國燾率左路軍北進。在中共中央和第1、第3軍北上後,積極維護黨和紅軍的團結,和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支持朱德、劉伯承等反對張國燾分裂活動的鬥爭,推動部隊第二次北上。1936年7月,紅四方面軍與紅二方面軍會師後,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員。8月再次率軍北上,指揮了通(渭)莊(浪)靜(寧)會(寧)戰役。會寧會師後,10月奉中央軍委命令,率紅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畫。11月,奉中央軍委命令任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兼西路軍總指揮,率部繼續西進,計畫在河西走廊創建根據地,待機打開到新疆的通路。西路軍浴血奮戰4個多月,殲敵約2萬人,有力地策應了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但終因敵眾我寡,彈盡糧絕而失敗。根據西路軍軍政委員會決定,與陳昌浩離開部隊,去黨中央匯報。在途中歷經艱險,於1937年6月到達延安。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被選為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會後同周恩來赴太原與閻錫山談判,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8月,任八路軍第129師副師長,參與指揮廣陽、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1938年4月率第129師和第115師各一部進入河北省南部。提出要在平原地區依靠民眾建立"人山",開展游擊戰爭,同時提出具體的戰術要求和實施計畫,積極組織和發動民眾,擴大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建立統一戰線和抗日民主政權,採取正確的政策,收編和改造各色舊式武裝,反對國民黨頑固派挑動的武裝磨擦,創建了冀南抗日根據地。1939年1月起,參與組織和指揮冀南春季反"掃蕩"。同年6月奉調山東,任八路軍第1縱隊司令員,統一指揮山東和蘇北、皖北八路軍部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與此同時,堅持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原則,積極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普遍組織各種民眾性抗日救亡團體,並對國民黨頑固派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1940年底返回延安。1942年任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副司令員,後任抗日軍政大學校長。1945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1兵團(後改為人民解放軍第18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7年6月,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主力進軍大別山後,他負責主持軍區的工作,並指揮留下來的少量部隊和地方武裝,於同年年底進行了運城戰役。1948年3~5月指揮臨汾戰役,針對多數部隊剛由各分區地方武裝升級編成、新戰士多、裝備差、缺少攻堅經驗等情況,提出"邊打邊建"的方針,狠抓戰前戰中的訓練和教育,使部隊戰鬥力迅速提高,攻克了設防堅固的臨汾城。6~7月指揮晉中戰役,以巧妙的戰法調動敵人,連續作戰,分批殲敵,以6萬兵力殲國民黨軍10萬,解放縣城14座。1948年10月~1949年4月初,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役,任太原前線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太原前線總前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1954年起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5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66~1987年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曾與劉伯承共同負責戰略研究工作,並主管空軍、防空軍及民兵工作。在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和國防建設中,堅持毛澤東建軍思想,堅持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重視部隊和民兵的政治建設,注重軍隊中的人才培養、軍事科學研究和武器裝備的改善。"文化大革命"期間,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在陳毅主持下,與葉劍英、聶榮臻一起,全面深入研究了國際形勢,為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戰略性的意見和建議。1978~1980年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部長。1983~1987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強調要加強共產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國防建設要服從國家建設的大局並堅持自力更生的原則,以及實行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十一中全會補選)、第十一、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90年9月21日於北京病逝。
在戰爭時期和建國以後,撰寫過多種軍事論著。主要著作收入《徐向前軍事文選》(1993);並有回憶錄《歷史的回顧》,於1984年起出版。
陳毅
陳毅,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軍事家。字仲弘。生於四川樂至復興場張安井村。1916年就讀於成都甲種工業學校。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因參加中國留法學生的愛國運動,1921年10月被武裝押送回國。1922年秋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3年春到重慶,任《新蜀報》文藝副刊主筆。同年秋赴北京入中法大學學習,不久轉入中國共產黨,並擔任中法大學中共支部書記。同時加入文學研究會,創作和發表革命的文學作品。1925年任北京市學生聯合會中共黨團書記。經中共組織批准,參加國民黨北京特別市黨部工作。
1926年3月參與組織北京反對八國通牒大會和遊行,對帝國主義和製造"三一八"慘案的段祺瑞政府作堅決鬥爭。8月被中共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派赴四川從事兵運工作,並參加瀘(州)順(慶)起義的組織工作。1927年春到武漢,5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中共委員會書記。
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後,他轉赴江西,在撫州(今臨川)趕上南下的南昌起義軍,被任命為第11軍25師73團團政治指導員。入粵後,該部分守三河壩,歸朱德指揮。起義軍主力於潮(安)汕(頭)地區失敗後,他挺身協助朱德重新編組部隊,轉戰閩粵贛湘邊界,大力進行思想和組織紀律的整頓,開展民眾工作,支持農民運動,並把一部分黨團員分配到連隊,加強基層政治工作,推進了人民軍隊初創時期的政治工作建設。1928年1月參與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黨代表、湘南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同時兼任中共郴縣縣委書記,深入各鄉發動民眾,建立蘇維埃政府和地方武裝,在武裝鬥爭與土地革命相結合等方面進行了初步實踐。4月同朱德率湘南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和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初稱工農革命軍)第4軍,先後擔任該軍第12師師長、中共紅4軍軍委書記、前委書記等職,並當選為中共湘贛邊界特委委員,參與領導創建和保衛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1月起隨朱德、毛澤東所率紅4軍主力轉戰贛南、閩西,6月任紅4軍政治部主任,代理前委書記。主持中共紅4軍第七次代表大會,被選為前委書記。8月赴上海參加軍事會議,向中共中央匯報紅4軍的情況和經驗,支持毛澤東關於工農武裝割據、紅軍行動策略和用無產階級思想建軍的主張;被中共中央指定參加以周恩來為召集人的"三人委員會",研究紅4軍的工作,並代中共中央起草了給紅4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經周恩來審定、中央通過後,帶回紅4軍向前委傳達,請回毛澤東主持紅4軍前委工作。12月,協助毛澤東召開中共紅4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建黨建軍的綱領性文獻──《古田會議決議》。1930年以後歷任紅6軍(後改為紅3軍)政治委員,中共贛西南特區委書記,紅22軍軍長,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參與領導中央蘇區建設和反"圍剿"鬥爭。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兩次獲紅星獎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第一方面軍主力長征,他因重傷未愈,被留下堅持鬥爭,任中共蘇區中央分局委員,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辦事處主任,軍委分會委員。1935年春與中央分局書記項英等根據遵義會議後中共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實際的鬥爭策略,領導紅軍和游擊隊實現由集中作戰到分散游擊的轉變。此後,在同中央失去聯繫、國民黨軍進行頻繁的軍事"清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的情況下,率部風餐露宿,晝伏夜行,艱苦備嘗,依靠贛粵邊人民民眾,巧妙地把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合法鬥爭與非合法鬥爭、地方黨的秘密鬥爭經驗與游擊埋伏的經驗結合起來,在各游擊區廣大指戰員的共同努力下,堅持了極其艱苦的三年游擊戰爭,保存了南方的革命戰略支點和一批戰鬥骨幹(見贛粵邊紅軍三年游擊戰)。
抗日戰爭爆發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先後在贛州、南昌與國民黨地方軍政當局進行合作抗日的談判。後赴湘贛、皖浙贛等游擊區傳達中共中央指示,動員紅軍游擊隊下山整編。新四軍成立後,任中共中央東南分局委員、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新四軍第1支隊支隊長。1938年率領第1支隊挺進蘇南敵後,與第2支隊協力開闢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游擊根據地。5月在南陵召開1支隊幹部會議,為結合江南地區實際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獨立自主發展敵後游擊戰爭的方針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此後進行新豐、新塘、句容、珥陵等戰鬥。1939年起,執行向南鞏固,向東作戰,向北發展的戰略方針,積極發展抗日武裝,指揮所部在南京、上海之間打擊日偽軍,取得了東灣、延陵等戰鬥的勝利。6月以主力一部攻占滸墅關,截斷京滬鐵路(南京─上海),火燒虹橋機場,轟動上海,擴大了新四軍的政治影響。同年冬第1、2支隊合併為江南指揮部,任指揮。1940年夏率江南主力挺進蘇北,成立蘇北指揮部,任指揮。遵照中共中央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的原則,制訂並貫徹了滅敵、反韓(反共頑固派韓德勤)、聯李(地方實力派李明揚等)的策略方針。10月與粟裕等指揮黃橋戰役,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的阻撓和進犯,殲其主力1萬餘人,掃除蘇北抗戰障礙,實現與南下八路軍的會師,打開了華中抗戰的新局面。11月,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成立,任副總指揮並代理總指揮。同月,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報告《關於蘇北統戰工作的經過與主要經驗》,中央給予肯定,並向全軍轉發了這一報告。皖南事變後,重建新四軍軍部,他任代理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中央軍委華中分會委員。同政治委員劉少奇等將華中9萬兵力整編為7個師和1個獨立旅,實現了新四軍在組織和指揮上的統一,並總結經驗教訓,領導部隊整訓。先後發表《論建軍工作》、《論軍事建設》,推動部隊以加強黨的領導為中心環節的全面建設。1941年春日軍誘脅國民黨軍一部投降後,令其配合"掃蕩"蘇北,陳毅等爭取先機,發起討逆戰役,殲偽軍李長江部5000餘人。7月領導鹽阜反"掃蕩",組織指揮蘇中、蘇北部隊突襲敵後方,1個月內作戰135次,殲日偽軍3000餘人,打破敵人妄圖消滅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機關和新四軍軍部及其主力的計畫。10月成功地組織指揮陳道口戰役,進一步溝通了鹽阜、淮海和皖東北根據地的聯繫。1942年春劉少奇返延安後,代理軍委分會書記,全面貫徹中共中央的方針,領導新四軍堅持華中敵後抗戰,指揮各部挫敗日偽軍的"掃蕩"、"清鄉",採取統一戰線和軍事鬥爭相結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難,壯大了部隊,鞏固發展了抗日根據地。1944年3月到延安,匯報華中工作,參加整風學習。同時繼續參與指導華中地區和新四軍的抗日鬥爭。1945年春參加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同年6月被選為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8月任新四軍軍長、中共中央華中局副書記。
抗日戰爭勝利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副書記、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山東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10月指揮所部發起津浦路阻擊戰,至次年1月上旬,共殲國民黨軍2.8萬人,受降日軍4000人,遲滯了國民黨軍北進。1946年6月指揮進行自衛反擊戰,殲滅山東境內鐵路沿線殘存偽軍3萬餘人,先後解放德州、泰安、棗莊、周村、張店、膠縣、高密、即墨等城鎮。7月起,統率山東、華中兩大戰略區部隊,抗擊50萬國民黨軍對華東解放區的大舉進攻。1947年1月新四軍番號撤銷,任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併的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華東軍區司令員。從堅持長期戰爭著眼,提出"一面打仗,一面建設"、"以戰養戰"、"以戰教戰"、"打一仗進一步"等方針,大力開展立功創模、團結互助運動,推廣評定戰術、"溶化俘虜和訴苦教育運動",加速了華東部隊的建設。在此前後,同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副政治委員譚震林等一起組織指揮了宿北、魯南、萊蕪等戰役,沉重打擊國民黨軍,奪取了華東戰場的主動權;當國民黨軍集中主力重點進攻山東時,又組織指揮了泰蒙、孟良崮等戰役,殲敵精銳主力整編第74師等部。同年6月底,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轉入戰略進攻的部署,實行分兵作戰,8月同粟裕等率華東野戰軍主力一部出擊,9月取得沙土集戰役的勝利,隨即挺進豫皖蘇地區,與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及陳(賡)謝(富治)集團密切配合,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在中原地區大量殲敵,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1月赴陝北參加中央召開的會議,途中應邀在中共中央邯鄲局、晉察冀、晉綏等地作報告,比較系統地闡述了毛澤東軍事思想。
1948年5月,除繼續擔任華東軍政職務外,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第一副司令員,11月參與組織指揮淮海戰役,為總前委常委。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第三書記。與鄧小平等統一指揮渡江作戰,解放了南京、杭州、上海及東南廣大地區。5月兼任上海市軍管會主任和市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繼續擔任華東軍區、第三野戰軍司令員,指揮部隊解放東南沿海島嶼,剿滅國民黨殘餘武裝和土匪,組建華東空軍、上海防空軍。同時領導上海人民自力更生、戰勝國內外敵人的破壞和封鎖,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有力地支援國防建設和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底出席軍事系統高幹會議,作關於堅持部隊政治工作制度的發言,會後,與羅瑞卿、譚政一起主持審定《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
1954年任國務院副總理,並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8年以後兼任外交部部長,在以主要精力從事外交工作的同時,仍繼續參與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1966年1月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被誣陷為"二月逆流"成員,遭到嚴重迫害。1969年夏受毛澤東、周恩來委託,和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一起,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國際形勢,向中共中央提出了打開對外工作新局面的戰略性建議。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九屆中央委員。1959年起任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72年1月6日在北京病逝。
陳毅兼資文武、博學多才。著有《學習毛澤東同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創造作風》(1951)等大量政治、軍事論文和詩詞。
聶榮臻
1899年12月生,四川江津人。1922年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19年10月赴法國勤工儉學。1924年到蘇聯學習。次年9月回國,任黃埔軍校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7月任中共廣東區黨委軍委特派員,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被派往上海,協助周恩來將工人糾察隊轉入秘密活動,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軍事部參謀長,並參加南昌起義、廣州起義,任十一軍黨代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前敵軍委書記。1929年8月任中央軍委參謀長。1931年底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先後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第一軍團政委。1932年後任紅軍東路軍政委,參與指揮漳州戰役,率部參加第四、第五次反“圍剿”。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堅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抗戰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副師長、政委,中共中央晉察冀分局書記、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中共晉察冀中央局書記,中共中央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軍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平津衛戍區司令員,北平市軍管會主任、市長,1949年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
建國後,歷任中央軍委秘書長兼中國人民解放軍代總參謀長,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科委主任、國防科委主任,中國老齡問題全國委員會名譽主任,中國發明協會名譽會長。1966年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7年、1982年當選為十一、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1978年任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1980年辭去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職務)。是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七至十屆中央委員。
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曾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92年5月在北京逝世,終年93歲。
朱德
朱德(1886~1976),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和領導者,軍事家,共和國元帥。(參看朱德年表) 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了南昌起義。紅軍時期,歷任軍長、總司令等職。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司令。解放戰爭時期任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指揮了全國解放戰爭。解放後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等職。朱德革命一生,功勳卓著,位高至極,但他謙虛謹慎,勤勤懇懇,樸實無華,忠厚仁慈,給世人留下了質樸而崇高的元帥形
象。 1.棄教從軍、以武救國 朱德,1886年2月1日出生於四川儀隴縣李家灣一戶佃農之家。世代以租種地主土地為生,終年勞碌僅能餬口。朱德的母親在生朱德前還在幹活。朱德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使他從小就開始乾力所能及的勞動。五歲時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過繼給無兒無女且又十分喜歡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學,並改變了他的命運。六歲時朱德入私塾,二十歲時入南充縣高等國小堂,一年後考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的體育學堂。在這裡受到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影響,產生了教育救國的意識。畢業後於1908年邀幾位同學好友一同回儀隴縣城籌辦高等國小堂,朱德任學校的體育教習兼庶務。學生由幾人很快發展到七十多人。學校雖然辦起來了,但土豪劣紳反對新思想、壓制教育,社會的黑暗,民眾的痛苦,統治階級的腐朽,使朱德認識到教育無力救國。他毅然棄教,準備從軍。 1909年1月,朱德歷盡千辛萬苦走到昆明,考入講武堂步兵科學習,在這裡他加入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同盟會。畢業之後被分配到蔡鍔的部隊任少尉司務長。他對蔡鍔很敬佩,常和蔡接近並請教問題。蔡鍔率軍起義時,指定朱德為隊官(連長)。朱德在攻占總督衙門時作戰有功,受到表揚。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鍔部隊的營長,率部駐守於雲南的蒙自、箇舊一帶。在這裡,朱德自發地採用運動戰方式一舉殲滅了當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團長。 討袁護國戰爭中,在蔡鍔回雲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組織部隊,徵用車皮,等待蔡鍔到來率軍出征。在蔡鍔率軍出征四川與北洋軍閥的戰鬥中,朱德及其團隊作戰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處被子彈打穿。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朱德因勇敢善戰,戰功突出而聞名于軍中。護國戰爭勝利後,朱德奉命駐守滬州,於1917年7月升任旅長,軍銜為少將。成為川蜀的知名人物。 2.拋官棄祿、追求真理 駐滬州期間,暫無戰事,朱德結交進步人士,共同探討救國救民之路。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思想更傾向於進步,尤其是《新青年》雜誌上的進步文章,引起了他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和對俄國革命的嚮往。 在四川軍閥的逼迫下,朱德隨滇軍回到雲南,朱德任雲南警察廳長職務,利用業餘時間請教員教授英語,為出國學習作準備。後來軍閥唐繼堯把滇軍趕走,朱德離滇回四川,四川軍閥劉湘和楊森很欣賞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師長的位置等著他並許以厚祿。窮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經確立救國救民之志,他不再為高官厚祿去打傷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於水火救國於危難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絕了劉、楊的挽留,順江東下來到上海見到了孫中山。此時孫中山正發愁無將領兵討伐陳炯明,以十萬元軍晌相許,請來朱德出面組織桂滇軍攻打陳炯明。但朱德出國尋求真理的決心已定,他婉言謝絕了孫中山之邀。朱德棄高官,拋厚祿,只為追求真理的鴻志,對於一個三十六歲的人來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因為他已不再是熱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時的選擇是理智的選擇,是一種堅定的義無反顧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來到柏林見到了周恩來,他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陳獨秀提出過入黨要求,陳獨秀認為他當過舊軍官,斷然拒絕,周恩來則表示願意介紹他入黨。朱德在德國入格廷根大學進修社會學和哲學,在德國期間因參加工人運動兩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時被吊銷了護照並遭驅逐。 離開德國後,朱德來到蘇聯,先入東方大學學習馬列主義,後到軍事培訓班學習現代軍事。在那裡他結合中國的實際,產生了"部隊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拉上隊伍入山打游擊"的思想。 朱德拋棄高官厚祿,尋求救國救民之真理。他出國數年,不僅找到了馬克思主義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3.高舉義旗、為民而戰 1926年夏天,朱德回國,奉黨中央之命,從事革命活動。1927年初,受命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之職,同時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叛變革命,共產黨人從血泊中爬起來,決定直接抓槍桿子,建立自己的武裝。黨中央決定組織起義,南昌是條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與劉伯承、賀龍等在南昌起義。他利用公開的身份,把敵人的兩個主力團的團長拖住,為起義的成功創造了條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頭響起了正義的槍聲,朱德、周恩來等宣布起義。起義成功後,朱德被任命為第九軍副軍長,率軍撤出南昌向廣東進發。途中,奉命領一個師守大埔縣三河壩地區,起義的主力部隊向潮州、汕山地區進軍。主力被擊敗後,朱德和後繼趕來的陳毅根據形勢的變化,把部隊轉變為游擊隊,之後又組織了遍及湘南十餘縣的湘南起義,使這支僅有幾百人的部隊擴大到萬餘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陳毅一直率領這支隊伍向井岡山區靠攏,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的隊伍會師之後,組成了中國工農革命軍(後改為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從此開始了"朱毛"合作,並為擴大革命根據地和壯大紅軍隊伍而鬥爭。 朱毛會師,奠定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朱毛二人合作,創造性地展開了革命的游擊戰爭。朱德把他從國外學到的先進軍事思想、過去帶兵打仗的經驗與井岡山區革命鬥爭的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了新的游擊戰原則。這些原則被通俗地表述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朱毛帶領幼年的紅軍在游擊戰中不斷壯大,戰鬥力迅速增強。到1928年夏,朱德指揮紅軍在龍源口一舉殲敵一個團擊潰兩個團。這是中央紅軍成立以來取得的較大的勝利。 在井岡山的鬥爭中,朱德深刻領會毛澤東的建軍思想和根據地建設的思想,二人思想一致,配合默契,他們都是來自貧窮的鄉村,都了解中國社會實際,都是為民眾而戰,都遵循著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到1930年,井岡山區的紅軍擴大到三萬人,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中央還決定朱德為紅軍總司令。 在蔣介石發動的五次"圍剿"中,朱德參加了全部的反"圍剿"鬥爭。前三次反"圍剿",他配合毛澤東領導紅一方面軍,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取得了三次反"圍剿"鬥爭的勝利。在第四次反"圍剿"鬥爭中,毛澤東已被撤職,朱德與周恩來共同指揮戰鬥,殲敵三個師,俘敵萬餘人。"左"傾錯誤統治了中央,軍事指揮權掌握在不了解中國國情的德國人李德手中,他排斥朱德等高級將領,胡亂指揮,打輸了第五次反"圍剿",搞丟了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紅軍被迫走上大轉移之路。 4.力挽狂瀾、拯救危局 紅軍反"圍剿"失敗,撤出了經營數年的根據地,在與敵人的激戰中轉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直到1935年打下遵義城,才在周恩來和王稼祥等人的積極主張下召開會議。會上,朱德支持毛澤東的正確意見,批判王明"左"傾路線,贊同毛澤東進入最高軍事指揮小組。會議之後,朱德仍擔任軍委主席、紅軍總司令,他堅決贊成並支持毛澤東的戰略和戰役行動。協助毛澤東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戰役的指揮,他常親臨前線,指揮戰鬥,表現得鎮定自若。在危險、困難、犧牲面前,朱德沉著冷靜,臨危不亂。劉伯承稱讚他"志堅如鋼","在任何困難面前,但然如坐春風"。 紅軍擺脫蔣軍的圍追堵截之後,在懋功與第四方面軍會合。討論今後的去向時,周恩來代表黨中央提出北上陝、甘,建立革命根據地。朱德堅決擁護這一方針。會後,率部北進。但張國燾卻不願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張國燾為紅軍總政委後,他才開始北上。 張國燾到達阿壩後再次生出異心,他要朱德與他聯名致電中央,反對北上抗日的方針,朱德斷然拒絕張國燾的要求,與之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張國燾不聽勸告,率兵掉頭向南,朝川康邊境退逃。在張國燾率領隊伍逃跑的過程中,朱德一直堅持鬥爭。張國燾曾開會圍攻朱德,朱德卻泰然處之。張國燾逼朱德反對毛澤東,朱德警告說,黨是一個整體,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趕出部隊,朱德堅決留在軍中作幹部、戰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張國燾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幹部戰士覺悟。經過朱德不屈不撓的長期鬥爭,紅四方面軍的廣大幹部戰士開始覺醒,迫使張國燾同意北上。中間又出現了幾次反覆,終於把這支隊伍帶到了陝北,實現了一、二、四三個方面軍的會師,保存了革命的種子,壯大了紅軍的隊伍。朱德到達陝北,匯報了與張國燾的鬥爭經過後,毛澤東稱讚他"斗得有理有節,臨大節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堅如鋼"。 5.挺進華北、指揮抗日 "七·七"事變之後,全國規模的抗戰爆發。7月14日,朱德寫下了抗戰誓詞:"我輩皆黃帝子孫,華族胄裔,生當其時,身負干戈,不能驅逐日寇出中國,何以為人?我們誓率全體紅軍,聯合友軍,即日開赴前線,與日寇決一死戰,復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國家,是我天職。"同年八月蔣介石任命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下轄三個師。下旬,朱德檢閱開赴抗日前線的部隊,誓師出征。九月,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任命朱德為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來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戰事宜。9月25日,八路軍一一五師首戰告捷,在雁北平型關伏擊日軍,殲敵千餘人。朱德親自趕赴前線,總結平型關戰鬥的經驗,以便向自己的部隊及友軍宣傳,激勵同胞的抗戰熱情。隨後,朱德提出了在晉冀之間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意見,堅持深入敵後,放手發動民眾,壯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戰爭期間,朱德已經五十多歲了,是我軍戰將中年齡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當益壯,親赴前線指揮作戰。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線,親自指揮了許多戰役和戰鬥。比如,1938年4月,日軍出動了萬名精銳部隊分九路向晉東南根據地發起合圍攻勢。朱德與彭德懷、劉伯承等將一起指揮了這次反九路圍攻,採用以少量兵力牽制多路,集中主力擊敵一部的戰術。四月中旬,終於在武鄉長樂村捕捉到殘敵的機會,一舉殲敵二千餘人,吃掉一路,其餘各路相繼後退,朱德果斷決策,乘勝進擊,擊潰敵人並連克遼縣、和順、武鄉、榆社等城,此戰共殲敵四千餘人,粉碎了敵人的圍攻,鞏固和擴大了晉東南抗日根據地,使我八路軍在太行山南麓站穩了腳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據地後,朱德豪邁地賦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頭,天險黃河一望收;兩岸烽煙紅似火,此行當可慰同仇。"1940年,朱德從前線返回延安,此時,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已初具規模,八路軍從三萬人發展到四十萬人;游擊戰從山區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軍活動的範圍內,已經形成了很有影響的抗日規模。 朱德返回延安後,正值國民黨對陝甘寧邊區實施封鎖,我軍民面臨經濟困境。黨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創造了"南泥灣政策",主張屯田墾荒,發展生產、養兵抗戰,有力地支持了毛澤東提出的大生產運動。以此為基礎,打破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封鎖,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6.運籌帷幄、解放全國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軍的總司令,不應再上前線衝殺了,而應考慮全軍全國的大局,主要搞決策和運籌。因此,他留在後方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協助毛澤東統籌指揮全國的軍事鬥爭。 日本人剛剛舉手投降,舉國歡慶勝利之時,毛澤東、朱德等領袖預計到內戰將不可避免,因此,他們教育部隊,保持高度戒備,不能有絲毫幻想。朱德參與制定了我軍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整編軍隊,組建起了適合於大規模運動戰的野戰軍。這些正確的決策為迎接蔣介石發動的內戰打下了基礎。 1946年6月,全面內戰終於爆發。我軍因準備充分,在戰略防禦中殲敵七十一萬,頂住了敵人向解放區的進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發表廣播講話,指出,1947年是鬥爭形勢轉變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與彭德懷以正副總司令的名義發表了毛澤東起草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響亮地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口號。 1947年11月,我軍取得了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朱德親自總結攻城經驗並全軍推廣。為了促進中原殲敵作戰,朱德到處於前線位置的河南催陽參加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朱德參與決策和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之後,又部署了渡江戰役,和毛澤東一起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朱德協助毛澤東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終於揮師渡江,解放了全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朱德已經六十四歲了,戎馬一生,功績卓著的朱老總,老驥伏櫪,不顧年高,積極為新中國的建設而工作。建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後參與領導空軍、海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的組建,與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他對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非常關心,到88歲高齡時還親自視察海軍,並乘艦出海檢閱。 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他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上都卓有建樹,對豐富毛澤東軍事思想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葉劍英
葉劍英(1897-1986) 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1917年入雲南講武堂學習,畢業後追隨孫中山投身民主革命。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後,曾通電反蔣,隨即奔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同年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為發動南昌起義做了重要工作。隨後又與張太雷、葉挺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起義隊伍副總指揮。1928年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者大學班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進入中央革命根據地,歷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兼總參謀部部長,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校長等職,參與指揮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圍剿"戰役。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的長征,任中央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1935年遵義會議後調任三軍團參謀長,後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參謀長,曾及時地向黨中央領導機關報告了第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企圖危害黨中央的陰謀,為黨立了大功。西安事變發生後,協助周恩來同蔣介石談判,促成了事變的和平解決和國共兩黨的再度合作,團結抗日。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改編後的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參謀長。1941年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對日作戰。1945年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抗日戰爭勝利後,參加中共代表團,赴重慶同國民黨政府代表進行停戰談判,出席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任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為了在國民黨統治區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和政策,領導創辦了《解放》報,並與破壞、阻撓《解放》報出版發行的國民黨當局作了堅決的鬥爭。1947年返回延安後,歷任中共中央後方委員會書記、軍委副總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謀長,參與領導全國範圍的人民解放戰爭。1948年12月,任北平市市長兼軍管會主任、北平市軍管會物資接管委員會主任。1949年1月,任北平聯合辦事處主任,為接管北平做了大量的工作。同年參加中共代表團,同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後任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廣東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武裝力量監察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任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75年任國防部長。在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隨後又排除阻力,堅決主張請鄧小平、陳雲等人擔任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主張為"天安門事件"徹底平反。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1983年因年邁辭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長職務。1985年同63位中共中央委員一起致函中共十二屆四中全會,請求不再擔任中央委員,以便進一步實現中央領導機構的新老交替。1986年10月22日在北京逝世。
彭德懷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原名得華,號石穿。湖南湘潭人。1898年10月24日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彭家圍子。幼年讀過兩年書,因家貧輟學務農,下煤窯做工。十五歲參加饑民鬧糶,被官府通緝,逃到洞庭湖當堤工。1916年入湘軍當兵,痛恨帝國主義侵略和軍閥黑暗統治,萌發富國強兵思想。1919年在連隊秘密組織“救貧會”,後因派會員殺死一惡霸被捕,在押解途中逃脫。1922年改名彭德懷,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畢業後回湘軍任排長、連長、營長。
1926年隨部隊編入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結識共產黨人段德昌,開始接受共產主義思想。1927年1月於所在營成立士兵委員會,訂立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和維護士兵權益的會章。1928年1月升任團長,4月在大革命失敗的革命低潮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22日與滕代遠、黃公略等領導平江起義,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5軍,任軍長兼第13師師長。率部在湘鄂贛邊轉戰數月,建立三省邊界革命根據地,後率5軍主力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第4軍會師。1929年1月為了配合第4軍主力向贛南、閩西進軍,擔負留守井岡山、鉗制湘贛敵軍的艱巨任務。1930年6月任第3軍團總指揮,率部在平江擊敗國民黨軍的進攻,乘勝攻入長沙,占領十日。1931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1934年1月補選為中共第六屆候補中央委員。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中,他是前線主要指揮員之一,所率3軍團屢建戰功。在第五次反“圍剿”中,逐漸認識到“左”傾冒險主義的危害,曾對錯誤的軍事指揮提出嚴肅的批評。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的排名上,彭大將軍位列第二位。屈居在朱德的後面,但是我想,如果評選20世紀十大名將,那么在對於國家民族的貢獻上,彭將軍遠比朱德更有資格入選。
彭德懷將軍幾乎是一個完美的中國將軍形象,他的優點和缺點,幾乎集中了中國將領的所有品格。他剛正不阿,敢做敢為,為了堅持真理,甚至敢於毛澤東據理力爭,以至引火燒身。他愛兵如子,體恤戰士,為了改善朝鮮戰場戰士的生活狀況,他在全國軍委工作會議上發了火,罵了毛澤東的祖宗八代,為了給屈死在三七線的一百八十師討回公道,他狠狠的扇了朝鮮國家主席金日成兩個耳光。他不象林彪,從不耍什麼陰謀手段小人伎倆,也不象朱德,為難時候明哲保身得過且過,對人民的苦難裝聾做啞。面對民間的疾苦他為民請命仗義執言,面對國家的為難他挺身而出勇挑重擔。卻從來沒有計較過個人的得失。在打仗上,他身先士卒,作戰勇猛,毛主席曾贊他“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解放戰爭,他經歷的是最為艱苦的西北大戰,在茫茫的戈壁沙漠,面對曾讓西路紅軍全軍覆沒的回族“馬家軍”,彭將軍用重拳為那些屈死在祁連山下的紅軍烈士雪了恥。他斷然拒絕了史達林要求休戰和談的斡鏇,毅然進兵新疆,讓新疆重歸祖國懷抱。而他用兵卻極具智謀,剛柔相繼,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這是一位無論從人品還是軍品都值得我們由衷紀念和尊敬的偉大將領。若說他是新中國人民軍隊戰將第一人,相信沒有人會反對。
抗戰時候的八路軍一直在敵後打游擊,除了平型關一戰,鮮有出彩的戰績。然而1940年的一場百團大戰,卻讓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八路軍,也讓世界從此記住了一位叫彭德懷的中國軍人的名字。這場戰役幾乎摧毀了日本在北中國的所有交通線,逼的日本將大量精銳投放華北,減輕了南方戰場的沉重壓力,配合了國民黨的冬季反擊戰。更為重要的是,在抗日戰爭節節敗退,民心低落的時候,這場戰役的勝利重新喚醒了中國人對於衛國戰爭勝利的渴望。然而誰又知道這場戰役是彭將軍未向中央請示擅自發動的呢!也許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毛主席從此對彭將軍存了猜疑之心。
就連不可一世的美國將軍麥克阿色,也曾盛讚百團大戰為“天才的指揮官打出的天才的戰役。”然而不知道是不是歷史的玩笑,這位盛讚過彭元帥的麥克阿色將軍,最終在朝鮮與彭元帥交手,並成為了彭元 帥的手下敗將。
韓戰時,對於出兵還是不出兵,軍界一直爭論不朽,中美之間的軍事差距的明顯的,因此,那些身經百戰的將軍們退縮了,而彭將軍挺身而出:“都不去!我老彭去!”因為他知道,這是一場中國必須面對的戰爭,如果中國退縮了,那么之後的五十年,中國將不會再有和平。
志願軍入朝了,而節節敗退的金日成似乎不相信中國人會取得勝利。他先問:“你們有飛機嗎?”彭將軍搖頭。金日成回天無力一般嘆息:“那你們來乾什麼?” 彭將軍只是冷笑。三天后,飛虎山遭遇戰,志願軍全殲韓國一個師,這是韓戰的第一個勝仗,從而拉開了韓戰的序幕。
之後的第一次戰役,消滅韓國軍五萬,然而美國卻依然輕敵冒進,面對美國的機械化部隊,彭將軍施展虛實結合的戰術,誘敵深入!在長津湖,飛虎山兩處將美國人重重包圍,這是一場今天美國人想來依然後怕的會戰。美國第八集團軍遭到建軍以來最慘重的重創。其特種部隊“北極熊團”被成建制圍殲。陸戰一師,陸戰二師遭到重創。整個第八集團軍陣亡兩萬六千人,司令沃克中將在撤退時翻車陣亡。全美國震驚了。杜鹵門總統氣的在白宮罵娘:“美國軍隊的祖宗們要是知道了你們今天的熊樣,他們非在棺材裡罵出聲來。”而誰又能知道,這樣的一場軍事奇蹟,是彭元帥率領的一支沒有坦克,沒有空中掩護,甚至沒有衝鋒鎗的陸軍完成的。
朝鮮戰場五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累積殲滅美國人十多萬。彭將軍結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自身的特點,制定了“野戰,近戰,夜戰”的戰術思路,完成了今天人所不可想像的軍事奇蹟——打退十萬美軍,光復北韓。
整個韓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消滅美軍26萬,俘虜1萬五千,而作為總指揮的彭德懷,自然功不可沒。
韓戰的意義,今天的人們還有諸多爭論,但是我要說的是,正是這場戰爭,使世界重新認識了中國,尊重了中國,使中國換來了五十多年的外部和平。正如彭將軍所言,西方殖民者在中國沿岸架設幾坐大炮就可以統治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韓戰是中國崛起的開始,而彭大將軍,則是這崛起過程里的啟明星。
西方軍事界在韓戰後給了彭將軍以極高評價。英國二戰名將蒙哥馬利稱其為“東方巴頓”。而美國人則敬其為“戰神”,甚至1999年美國《時代》雜誌在評選世紀十大軍事人物中,彭將軍赫然在例。
回國後,彭德懷就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59年在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勇於直言,向毛澤東上“萬言書”,批評“大躍進”中的錯誤,遭錯誤批判,被免去職務。“文革”期間,這位戰功顯赫的元帥身陷冤獄,受到殘酷迫害。由於長期的摧殘和折磨,於1974年11月29日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歲。1978年12月,彭德懷元帥得到平反昭雪,終於受到全面公正的評價。作為中國人民的好兒子、國內外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將永遠受到人民的敬重和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