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簡介
安富中學有悠久的辦學歷史,學校前身丹鳳書院創建於清代光緒32年(1906),1927年春,地方人士在清代的安富鎮丹鳳書院建立了榮昌私立棠香中學,早在三十年代,學校注重對學生進行職業勞動教育。每周安排泥精勞作課兩節,聘請專業技師郭士洪教習陶業知識,要求學生以能作碗、杯、匙、水盂、筆筒、畫盤為標準。課後安排固定的陶業實習時間。解放後的1952年,學校更名為榮昌二中,1978年又更名為榮昌安富中學。90多畝的校園、樹木蔥鬱、花飄四溢,51個教學班,3400餘名師生置身其中。
時代是開放的,安富中學領導班子的思維更是開放的,他們不等不靠,與時俱進,努力建設一個設施完善,功能配套,充滿青春活力的校園。學校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近三年,為把學校創建成名符其實的市藝體特色重點中學,全校教職工節約每一分錢,打緊開支,群策群力,改善辦學條件,三年總計投入1000多萬元,新建了具有陶都風貌特色的體藝館、學生公寓、食堂、校園網雙控系統、室外田徑場,擴建了高中教學樓。昔日,低矮破爛的教學用房已蕩然無存,替代的是新穎別致的教學樓,典雅氣派的新校門,開闊的運動場、一流的體藝館,賞心悅目的綠化區,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壯觀樓群。學校教學、運動、生活三大功能區劃分清楚,布局合理。學校校舍建築總面積達40000餘平方米。
優美的校園
校園美在視覺中,育人功練奮進中,曾一度為平凡所困的安中領導班子面對這個飛速鏇轉的星球,面對潮湧浪翻,飛速發展的教育,他們決心團結拼搏,因為他們明白,甘於平凡就是甘於落後與退卻,甘於平凡就是甘於平淡與平庸,在重慶直轄與西部大開發的強大助推力中,必須抓住這一超越平凡的契機,在這建好渝西明珠的發展戰略上,在榮昌縣一城四點最具優勢的坐標中,舉創重之旗,走發展之路!
師資隊伍
科研導航,開闢德育新思路;教改奠基、質量再上新階;教研搭橋,全面提高教師素質,這是安中人創市重創名校的新戰略。
雄厚的師資,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本保證。安富中學精心打造出一支教書育人的“精銳”部隊,努力最佳化育人隊伍,認真實施了“園丁工程”。著眼未來,正在實現教師由“經驗型”向“科研型”、“專家型”的歷史性跨越,構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化、職務結構科學化、學歷結構高層化、學科結構多元化的具有真才實學、師德高尚的教師隊伍。在安富中學197名教職工中,有特級教師1名、高、中級教師73名,國家級優秀教師1人,市級優秀教師4人,縣級優秀教師10人,縣級拔尖人才11人、各學科帶頭人19人,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良、開拓奮進、結構合理、無私奉獻”的敢拼敢羸的教師隊伍在安富中學形成。
教學業績
安富中學廣泛組織教育科研和教改課題實驗,承擔國家級課題2個,市級課題1個,縣級課題6個,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教師教改科研熱情高漲,從1998年至今,教師撰寫教改科研論文在國家級報刊發表36篇,省市級發表82篇,縣級發表160篇。不少論文獲獎。2000年至2002年,張玉才、余曉堰、鮮恩賦、蘭立玉、羅斌、雷洪榮、鄭國利、鄒賢春等教師撰寫的論文分獲榮獲全國中國小素質教育與創新意識研討會一、二、三等獎;學校注重教研教改信息收集處理,編撰了《安中教育》贈送縣內外兄弟學校交流,受到好評。
發展方向
教育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安中的師生們用心志鑄起了三個面向的“金字塔”。學校在實踐中推廣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育人模式,那就是“面向全體;夯實雙基,開發智力,培養能力”,同時總結出了“目標——問題——探討——練習——小結”的教學方式,為突出教學效果,他們大力開展集體備課活動,堅持“低起點,緩坡度,流動式發展”,以畢業班為龍頭,推動教學工作的全面開展。
教育教學的最終落腳還是在學生成才上,安中在素質教育中大膽將應試教育和特長發展有機地磨合和相互促進,既使安中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的使命高質量地完成,又融入了學生的現實成才觀,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貫穿於每個教育教學環節,與此同時,增大了活動課程量,開設了計算機課,與武漢體院聯姻,加強傳統項目建設,組建體藝書法、管樂等課外興趣小組,創辦“棠香”文學社。發揮學校地處陶都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緊鄰重慶市安富工藝陶廠的環境優勢,大膽地把學生帶出課堂,帶進車間,開設陶藝實作活動課,給學生提供展開豐富 想和親手創造美的天地。在陶藝實作活動中,做到了六個落實,即領導落實,組織落實,技術落實,內容落實,時間落實,經費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