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其後拜釋之為廷尉。頃之,上行出中渭橋,有一人從橋下走出,乘輿馬驚。於是使騎捕,屬之廷尉。釋之治問。曰:“縣人來,聞蹕,匿橋下。久之,以為行已過,即出,見乘輿車騎,即走耳。”廷尉奏當,一人犯蹕,當罰金。文帝怒曰:“此人親驚吾馬,吾馬賴和柔,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而廷尉乃當之罰金!”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惟陛下察之。”良久,上曰:“廷尉當是也。”
(改自《漢書·張釋之傳》)
注釋
上:指漢文帝。
中渭橋:橋名,建在長安渭水上。
乘輿馬驚:皇帝坐的車子所駕的馬受到驚嚇。
騎:騎馬的兵士。
延尉:漢朝中央最高執法官。
釋之治問:由張釋之查究考問。
蹕:皇帝出行的車馬。此處指發出警告,禁止行人通行。
當:判決。
更:改為。
譯文
漢文帝經過中渭橋,有一個人從橋下跑出,文帝坐車所駕的馬受到驚嚇。於是(文帝)派騎兵逮捕(他),把這件事交給廷尉衙門處置。張釋之查問(這件事)。那人說從外縣來,聽到皇帝出行的車馬前來就藏在橋底下。過了很久,以為車駕已經走過了,就出來,看到文帝乘坐的車馬,就立即逃走罷了。廷尉奏明判罰,一個人冒犯了皇帝出行的車馬,判他罰款。文帝憤怒地說:“這個人明明驚嚇到我的馬,幸虧我的馬溫柔和順,如果我的馬車用的是其他馬,不是必定會使我受傷嘛!但是廷尉才判他罰款!”張釋之說:“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如今律法(就)這樣,(如果)改變它(來)重罰他,這律法將不被百姓所信任了。況且當時如果皇上立即下令誅殺他也就罷了。如今既然已經交給廷尉(處理),廷尉是最好的執法官,應當公平執法,一旦有偏頗,天下使用法律(就會)隨他或輕或重,百姓能怎么生活(原意:放置手腳。安:語氣詞)呢?只有(希望)陛下明察這事!”過了很久,文帝說:“廷尉判罪是正確的。”
文言知識
釋“賴”。上文“馬賴柔和”中的“賴”,指“靠”“倚靠”,應按“賴馬柔和”理解,意為“靠著(我的)馬的溫和”。又,“天大旱,民無依賴生”,意為“天大旱,百姓沒什麼可以用來依靠生存的”。又,“此田,吾賴以存”,意為“這田地,我靠它活命”。
閱讀訓練
解釋
①匿:躲藏
②久之:很久,許久
③即:就
④走:奔逃
⑤方:正在
⑥則已:也就罷了
翻譯
①令他馬,固不敗傷我乎:
如果我的馬車用的是其他馬,不是必定會使我受傷嘛!
②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
法律是皇帝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
3、上文中那個外縣人從橋下躥出來,被延尉判罰款,對這個判決皇帝是怎么看的?張釋之又是怎么看的?兩者不同認識的根源是什麼?請做簡要分析。 皇帝認為延尉判得太輕了,而張釋之認為延尉量刑適當。皇帝考慮問題不是以法律為準繩,而是以對自己影響的大小來判決;張釋之認為法律是公正的,不該因人而異,有所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