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

皮日休

皮日休(約公元838年—約公元883年),晚唐文學家。字襲美,一字逸少,漢族,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曾居住在鹿門山,道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醉士等。 鹹通八年(867)進士及第,在唐時歷任蘇州軍事判官(《吳越備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後參加黃巢起義,或言“陷巢賊中”(《唐才子傳》),任翰林學士,起義失敗後不知所蹤。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詩人、文學家,與陸龜蒙齊名,世稱"皮陸"。其詩文兼有奇朴二態,且多為同情民間疾苦之作,被魯迅讚譽為唐末“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新唐書·藝文志》錄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門家鈔》多部,對於社會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懿宗鹹通七年(866),入京應進士試不第,退居壽州(今安徽壽縣),自編所作詩文集《皮子文藪》。八年(867)再應進士試,以榜末及第。

868年東遊,至蘇州。鹹通十年為蘇州刺史從事,與陸龜蒙相識,並與之唱和。其後又入京為太常博士,出為毗陵副使。僖宗乾符五年(878),黃巢軍下江浙,皮日休為黃巢所得。黃巢入長安稱帝,皮日休任翰林學士。中和三年(883),曾至同官縣。黃巢敗亡後,皮日休下落不明。

他的死因說法不一。或說他因故為巢所殺(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辛文房《唐才子傳》等),或說黃巢兵敗後為唐王朝所殺(陸游《老學庵筆記》引《該聞錄》),或說後至浙江依錢鏐(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岳《五代史補》),或說流寓宿州以終,墓在濉溪北岸(《宿州志》)。著有《皮子文藪》10卷,收其前期作品,為懿宗鹹通七年皮氏所自編。有《四部叢刊》影明本及中華書局排印蕭滌非整理本通行。《全唐文》收皮日休文4卷,其中有散文7篇,為《文藪》所未收。《全唐詩》收皮日休詩,共9卷300餘首,後8卷詩均為《文藪》所未收,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蕭滌非、鄭慶篤重校標點本《皮子文藪》,將皮日休自編《文藪》以外的詩文附於書後。皮日休生平事跡,主要見於孫光憲《北夢瑣言》、錢易《南部新書》、尹洙《大理寺丞皮子良墓志銘》、陶岳《五代史補》、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計有功《唐詩紀事》、辛文房《唐才子傳》、《宿州志》等。近人考訂有繆鉞《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和《再論皮日休參加黃巢起義軍的問題》、李菊田《皮日休生平事跡考》、蕭滌非《論有關皮日休諸問題》、張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樣死的》等,可資參考。

主要成就

皮日休的遣作有《皮子文藪》,內收其文200篇,詩1卷。他與陸龜蒙並稱“皮陸”,有唱和集《松陵集》。他的詩文多抨擊時弊、同情人民疾苦之作,反映了晚唐的社會現實,暴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反映了人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有學者認為皮日休是“一位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是一位善於思考的思想家”。魯迅評價皮日休“是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輝的鋒芒”(魯迅《小品文的危機》)。

現存皮日休詩文均作於他參加黃巢起義軍以前,《憂賦》、《河橋賦》、《霍山賦》、《桃花賦》、《九諷》、《十原》、《鹿門隱書》等,為有所為而作。他的詩有兩種不同的風格:一種繼承白居易新樂府傳統,以《正樂府》十首為代表;另一種走韓愈逞奇斗險之路,以在蘇州時與陸龜蒙唱和描寫吳中山水之作為代表。

皮日休出身寒微,參加過黃巢農民起義,在農民政權下任翰林學士。儘管其現存著作都完成於參加農民起義之前,但由於深入了解社會現實,了解民眾苦難,故而其作品具有十分顯明的人文主義色彩。他諷刺黑暗現實,同情人民大眾,曾自述:“賦者,古詩之流也。傷前王太佚作《憂賦》;慮民道難濟作《河橋賦》;念下情不達作《霍山賦》;憐寒士道塵,作《桃花賦》。”他在鹿門隱居時作《隱書》六十篇,用“古”與“今”對比的形式揭示出封建地主階級的暴政,說:“古殺人也怒,今之殺人也笑;古之用賢也為國,今之用賢也為家;古之酗也為酒,今之酗也為人;古之置吏也淨以逐盜,今之置吏也將以為盜。”

他指出:“後世之君怪者,不在於妖祥,而在於政教也。”甚至敢於說:“金玉石,王者之用也”,由於王者貴金重玉,才使大家視金玉為寶,其實,真正值得珍貴的並不是金玉,而是粟與帛:“一民之飢須粟以飽之,一民之寒須帛以暖之,未聞黃金能療飢,白玉能免寒也。”

軼事典故

皮日休

皮日休2 皮日休2

鹹通中,進士皮日休上書兩通。其一,請以孟子為學科。其略云:臣聞聖人之道,不過乎經。經之降者,不過乎史。史之降者,不過乎子。子不異道者,孟子也。舍是而諸子,必斥乎經史,聖人之賊也。文多不載。請廢莊列之書,以孟子為主,有能通其義者,科選請同明經。其二,請以韓愈配饗太學。其略曰:臣聞聖人之道,不過乎求用。用(“用”字原缺,據《北夢瑣言》補)於生前,則一時可知也;用於死後,則萬世可知也。又云:孟子、荀卿,翼輔孔道,以至於文中子。文中子之道曠矣,能嗣其美者,其唯韓愈乎!”日休字襲美,襄陽竟陵人,幼攻文,隱於鹿門山,號醉吟先生。初至場中,禮部侍郎鄭愚以其貌不揚,戲之曰:“子之才學甚富,其如一目何?”對曰:“侍郎不可以一目而廢二目。”謂不以人廢言也,舉子鹹推伏之。官至國子博士,寓蘇州。與陸龜蒙為文友,著《文藪》(“藪”原作“數”,據明抄本改)十 ,《皮子》三卷,人多傳之。為錢鏐判官。(出《北夢瑣言》)

譯文

鹹通年中,進士皮日休兩次上奏書。第一次,要求把《孟子》作為學習科目。大致是說:“我聽說聖人的道理,沒有超過經書的;次於經書的是史書,次於史書的是諸子文章。諸子文章不離開聖人之道的,是《孟子》。除此而外的各派學者,一定排斥經書史書,是聖人的災害,文獻上大多不記載。請求廢除《莊子》、《列子》之類的書,而以《孟子》為主。有能貫通它的義理的,經過明經考試進行科舉選拔。”第二次,他請求讓韓愈在太學裡享受祭祀。大致是說:“我聽說聖人的主張不過是要求有用。活著時用了,一時可以知道;死後用了,萬代相傳都可以知道。”又說:“孟子、荀卿,保護輔佐孔子學說,傳到文中子王通。文中子的學說太闊大了,能繼承他的精華的,大概只有韓愈吧!”皮日休字襲美,是襄陽竟陵人,自幼鑽研文章,隱居在鹿門山,號'醉吟先生'。初次到官場中,禮部侍郎鄭愚為他長相難看,戲弄說:“你很有才學,但怎么是一個'目'的呢?”皮回答說:“侍郎不可因為一個'目'而廢掉兩個'目'啊(因為我獨眼,就讓你自己失去了辨別事物的能力啊)。”舉子們都很佩服他。皮日休任國子博士時,住在蘇州,和陸龜蒙是文學朋友。著有《文藪》十 ,《皮子》三卷,人們爭相傳頌。當時做了節度使錢鏐的判官。

八斗才高獨眼龍

——被座師開玩笑的皮日休竟開黃巢玩笑

在氣骨日漸頹靡的晚唐文壇上,被世人稱為“皮陸”中的皮日休,是值得人們記住的一個文學家。由於他少年時期就很聰明能幹,舉凡在詩歌、散文以及辭賦等文學領域均有著顯著的建樹,因此他在20多歲時便已出名。

但他的仕途卻始終充滿著叢生的荊棘。他早年嗜好喝酒,而且對於詩歌有著一種沉迷的執著感,這從他的字號叫“醉吟先生”、“醉士”乃至“間氣布衣”等諸多名目,我們也可見出個大概。懿宗鹹通七年(866年),時年32歲的皮日休被州官推薦到京城長安參加進士考試。起先在城東南的永崇里才住上十來天,他的文名便傳遍了長安。但他為人耿介,不愛阿諛奉承人,因此一些達官權貴對他也不怎么買帳,所以沒有得到有效引薦的皮日休,在考進士落第後,遂只得黯然地離開了他所心儀的京城。

受到這真切打擊的皮日休回到家鄉後,便致力於編撰他自己的詩文工作,把他現有的200餘篇作品集為10卷,並定名為《皮子文藪》。第二年,也就是懿宗鹹通八載(867年),他帶上這些作品集向有關人士投贈,並又參加了進士考試。這一回的主考官是禮部侍郎鄭愚,他極為欣賞皮日休的詩文,還沒有發榜時,他就派人把皮請到自己府衙里坐談。鄭愚原以為皮的詩文如此出眾,人也應該是眉清目秀的。但他一見之下,卻不由大失所望;因為皮日休的左眼角下塌,遠遠看去,簡直就像僅有一隻眼睛而已。民間所謂的“獨眼龍”,大概就是他那副尊容的真實寫照了。①

見此情景,出乎意料的鄭愚遂半開玩笑半當真地說道:“您的才學可謂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只是您僅有一隻眼睛,那真是太可惜了呀!”皮日休對鄭的玩笑很是反感,當即便反唇相譏道:“侍郎大人可千萬不能因為我這一隻眼睛,而使您原本長有兩隻眼睛的人也喪失了眼力啊!”這話果然大大地刺痛了鄭的自尊心,遂把皮從較高的中第位置拉到了最後一名。

儘管考取了進士,但皮日休所擔任的卻始終只是小官卑宦,他就心生不滿了。後來又加上朝廷和地方的各級官吏魚肉百姓,弄得民怨沸騰。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山東人王仙芝、黃巢開始起義反抗唐朝。皮看看自己難以有出頭的日子,便毅然決然地投奔了起義軍。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義軍攻下長安,黃巢稱帝,皮被任命為翰林學士。由於皮的文才受到黃的賞識,黃就命他撰寫一種用來宣揚自己是上天授意主宰人間的讖詞,皮按照黃的姓名作了一首五言古詩道:

欲知聖人姓,田八二十一;

欲知聖人名,果頭三屈律。②

黃看了這首古詩(其實它只是一個詩謎)後,當下便很不高興了,因為他的頭部醜陋,頭髮又難以遮擋住鬢毛,因此他竟覺得皮這詩有譏諷他那副尊容的意味,這無疑就使他自己的權威受到了挑戰,當即命人把皮日休推出去給殺害了。③

按:① 此據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二。② 《唐才子傳》中“欲”作“始”者,誤。③ 此據錢易《南部新書》丁卷,《唐詩紀事》、《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及《唐才子傳》等均以此說為準;至於另有《北夢瑣言》、《唐語林》等則以為皮日休在“黃寇中遇害”。

作品一覽

詩歌鑑賞

汴河懷古 (其二)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汴河,亦即通濟渠。隋煬帝時,發河南淮北諸郡民眾,開掘了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自洛陽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黃河,經黃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時吳王夫差所開運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達淮水。故運河主幹在汴水一段,習慣上也呼之為汴河。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消耗了大量民力物力。

唐詩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寫這個歷史題材的,大都指稱隋亡於大運河云云。第一首詩描述了隋煬帝遊覽揚州的豪華船隊以及大運河的地理環境,詩中隱含了隋煬帝被部將宇文化及殺死的歷史事實。第二首詩第一句從隋亡於大運河這種論調說起,而以第二句反面設難,予以批駁。詩中說:很多研究隋朝滅亡原因的人都歸咎於運河,視為一大禍根,然而大運河的開鑿使南北交通顯著改善,對經濟聯繫與政治統一有莫大好處,歷史作用深遠。用“至今”二字,以表其造福後世時間之長;說“千里”,以見因之得益的地域之遼闊;“賴”字則表明其為國計民生之不可缺少,更帶讚許的意味。此句強調大運河的百年大利,一反眾口一辭的論調,使人耳目一新。

這就是唐人詠史懷古詩常用的“翻案法”。翻案法可以使議論新穎,發人所未發,但要做到不悖情理,卻是不易的。大運河固然有利於後世,但隋煬帝的暴行還是暴行,皮日休是從兩個不同角度來看開河這件事的。當年運河竣工後,隋煬帝率眾二十萬出遊,自己乘坐高達四層的“龍舟”,還有高三層、稱為浮景的“水殿”九艘,此外雜船無數。船隻相銜長達三百餘里,僅挽大船的人幾近萬數,均著彩服,水陸照亮,所謂“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李商隱《隋宮》,其奢侈糜費實為史所罕聞。第三句“水殿龍舟事”即指此而言。作者對隋煬帝的批斥是十分明顯的。然而他並不直說。第四句忽然舉出大禹治水的業績來相比,甚至用反詰句式來強調:“共禹論功不較多?”意思就是,論起功績來,煬帝開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嗎?這簡直荒謬離奇,但由於詩人的評論,是以“若無水殿龍舟事”為前提的。僅就水利工程造福後世而言,兩者確有可比之處。然而“若無”云云這個假設條件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極盡“水殿龍舟”之侈的煬帝終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大禹相與論功,流芳千古。故作者雖用了翻案法,實際上為大運河洗刷不實的“罪名”,而煬帝的罪反倒更加實際了。

這種把歷史上暴虐無道的昏君與傳說中受人景仰的聖人並提,是欲奪故予之法。說煬帝“共禹論功不較多?”似乎是最大恭維獎許,但有“若無水殿龍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徹底的剝奪。“共禹論功”一抬,“不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壓在“水殿龍舟事”上面,對煬帝的批判就更為嚴,譴責更為強烈。這種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發效果更好。作者生活的時代,政治腐敗,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對於歷史的鑑戒,一般人的感覺已很遲鈍了,而作者卻有意重提這一教訓,意味深長。此詩以議論為主,在形象思維、情韻等方面較李商隱《隋宮》一類作品不免略遜一籌;但在立意的新奇、議論的精闢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獨到處,仍不失為晚唐詠史懷古詩中的佳品。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此詩載於《全唐詩》卷六百十五。這首絕句描狀桂花,意思是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凝結起來的露水。至今,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應該是廣寒宮裡的嫦娥撒落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作品目錄

皮日休1 皮日休1

北禪院避暑聯句、汴河懷古二首、病後春思、病孔雀;病中美景頗阻追游因寄魯望、病中書情寄上崔諫議、病中庭際海石榴花盛發,感而有寄、病中有人惠海蟹轉寄魯望、補周禮九夏系文·九夏歌九篇、中雜詠·茶焙、茶中雜詠·茶鼎、茶中雜詠·茶甌、茶中雜詠·茶人、茶中雜詠·茶舍、茶中雜詠·茶筍、茶中雜詠·茶塢、茶中雜詠·茶籝、茶中雜詠·茶灶、茶中雜詠·煮茶、嘲歸仁紹龜詩陳先輩故居、赤門堰白蓮花、酬魯望見迎綠罽次韻、初冬偶作、初冬偶作寄南陽潤卿、初冬章上人院、初夏即事寄魯望、初夏遊楞伽精舍、褚家林亭、春日陪崔諫議櫻桃園宴、春夕酒醒、聰明泉、悼鶴、登初陽樓寄懷北平郎中、登第後寒食杏園有宴,因寄錄事、釣侶二章、冬曉章上人院、讀書、獨在開元寺避暑,頗懷魯望,因飛筆聯句、二游詩·任詩、二游詩·徐詩芳草渡、訪寂上人不遇、奉酬崔璐、進士見寄次韻、奉酬魯望見答魚箋之什、奉酬魯望惜春見寄、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去聲、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入聲、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上聲、奉酬魯望夏日四聲四首·平聲、奉酬魯望醉中戲贈、奉和魯望白菊、奉和魯望白鷗詩、奉和魯望病中秋懷次韻、奉和魯望春雨即事次韻、奉和魯望疊韻雙聲二首·疊韻山中吟、奉和魯望疊韻雙聲二首·雙聲溪上思、奉和魯望疊韻吳宮詞二首、奉和魯望讀陰符經見寄、奉和魯望獨夜有懷吳體見寄、奉和魯望寒日古人名一絕、奉和魯望寒夜訪寂上人次韻、奉和魯望懷楊台文楊鼎文二秀才、奉和魯望寄南陽廣文次韻、奉和魯望看壓新醅、奉和魯望齊梁怨別次韻、奉和魯望薔薇次韻、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擔、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風、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斧、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歌、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火、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家、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徑、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叟、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溪、奉和魯望樵人十詠·樵子、奉和魯望秋賦有期次韻、奉和魯望秋日遣懷次韻、奉和魯望上元日道室焚修、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潺湲洞、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樊榭、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過雲、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鞠侯、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鹿亭、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青欞子、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石窗、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雲北、奉和魯望四明山九題·雲南、奉和魯望四月十五日道室書事、奉和魯望同游北禪院、奉和魯望玩金鸂鶒戲贈、奉和魯望閒居雜題五首·好詩景、奉和魯望閒居雜題五首·砌思步、奉和魯望閒居雜題五首·寺鐘暝、奉和魯望閒居雜題五首·晚秋吟、奉和魯望閒居雜題五首·醒聞檜、奉和魯望曉起回文、奉和魯望謝惠巨魚之半、奉和魯望新夏東郊閒泛、奉和魯望徐方平後聞赦次韻、奉和魯望藥名離合夏月即事三首、奉和魯望漁具十五詠、奉和魯望早春雪中作吳體見寄、奉和魯望早秋吳體次韻、和魯望招潤卿博士辭以道侶將……、奉和添酒中六詠·酒杯、奉和添酒中六詠·酒池、奉和添酒中六詠·酒船、奉和添酒中六詠·酒龍、奉和添酒中六詠·酒槍、奉和添酒中六詠·酒瓮、奉和再招、奉送浙東德師侍御罷府西歸、奉獻致政裴秘監、皋橋、更次來韻寄魯望、庚寅歲十一月新羅弘惠上人與本……、公齋四詠·鶴屏、公齋四詠·小桂、公齋四詠·小松 、公齋四詠·新竹、古宮詞三首、古函關、顧道士亡弟子以束帛乞銘於余魯……、館娃宮懷古、館娃宮懷古、館娃宮懷古五絕、過雲居院玄福上人舊居、寒日書齋即事三首、 寒夜文宴得泉字、寒夜文宴聯句、寒夜文宴潤卿有期不至、和魯望風人詩三首、宏詞下第感恩獻兵部侍郎、虎丘寺殿前有古杉一本形狀醜怪圖之……、虎丘寺西小溪閒泛三絕、華山李鍊師所居、華亭鶴聞之舊矣及來吳中以錢半……、懷華陽潤卿博士三首、懷鹿門縣名離合二首、懷錫山藥名離合二首、惠山聽松庵、寂上人院聯句、寄滑州李副使員外、寄懷南陽潤卿、寄毗陵魏處士朴、寄瓊州楊舍人、寄潤卿博士、寄題鏡岩周尊師所居、寄題羅浮軒轅先生所居、寄題天台國清寺齊梁體、寄題玉霄峰葉涵象尊師所居、寄同年韋校書、諫議以罷郡將歸以六韻賜示,因佇酬獻、江南道中懷茅山廣文南陽博士三首、江南書情二十韻寄秘閣韋校書貽之商…… 、金錢花、酒病偶作、酒中十詠·酒城、酒中十詠·酒篘、酒中十詠·酒床、酒中十詠·酒樓、酒中十詠·酒壚、酒中十詠·酒旗、酒中十詠·酒泉、酒中十詠·酒鄉、酒中十詠·酒星、酒中十詠·酒樽、軍事院霜菊盛開,因書一絕寄上諫議、開元寺佛缽詩、開元寺客省早景即事、苦雨雜言寄魯望、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去聲、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入聲、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上聲、苦雨中又作四聲詩寄魯望·平聲、臘後送內大德從勖游天台、李處士郊居、臨頓為吳中偏勝之地陸魯望居之不出……、臨頓宅將有歸於之日魯望以詩見……、魯望春日多尋野景日休抱疾杜門……、魯望讀襄陽耆舊傳見贈五百言過褒庸……、魯望憫承吉之孤為詩序邀予屬和……、魯望示廣文先生吳門二章情格高散可……、魯望戲題書印囊奉和次韻、魯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謝、魯望以花翁之什見招因次韻酬之、魯望以輪鉤相示,緬懷高致,因……、魯望以竹夾膝見寄,因次韻酬謝、魯望昨以五百言見貽過有褒美內揣庸……、鹿門夏日、旅舍除夜、洛中寒食二首、木蘭後池三詠·白蓮、木蘭後池三詠·浮萍、木蘭後池三詠·重台蓮花、南陽、南陽廣文欲於荊襄卜居因而有贈、南陽潤卿將歸雷平因而有贈、女墳湖、偶成小酌招魯望不至,以詩為解……、偶留羊振文先輩及一二文友小飲……、偶書、陪江西裴公游襄州延慶寺、貧居秋日、七愛詩·白太傅、七愛詩·房杜二相國、七愛詩·李翰林、七愛詩·李太尉、七愛詩·盧徵君、七愛詩·元魯山、青門閒泛、秋、秋晚訪李處士所居、秋晚留題魯望郊居二首、秋晚自洞庭湖別業寄穆秀才、秋夕文宴得遙字、秋夜有懷、潤卿魯望寒夜見訪,各惜其志,潤卿遺青飠迅飯兼之一絕,聊三羞詩三首、傷進士嚴子重詩、傷開元觀顧道士、傷盧獻秀才、傷史拱山人、傷小女、石榴歌、史處士、松江早春、送從弟皮崇歸復州、送董少卿游茅山、送李明府之任海南、送令狐補闕歸朝、送潤卿博士還華陽、送羊振文先輩往桂陽歸覲、送圓載上人歸日本國、宿報恩寺水閣、宿木蘭院、孫發百篇將游天台請詩贈行,因……、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適然有作、太湖詩二十首泰伯廟、題潼關蘭若、題支山南峰僧、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添魚具詩·背篷、添魚具詩·釣磯、添魚具詩·箬笠、添魚具詩·蓑衣、添魚具詩·魚庵、庭中初植松桂,魯望偶題,奉和次韻、聞開元寺開筍園寄章上人、聞魯望游顏家林園病中有寄、蚊子、臥病感春寄魯望、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吳中書事寄漢南裴尚書、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同年、吳中言情寄魯望、五貺詩·訶陵樽、五貺詩·華頂杖、五貺詩·太湖硯、五貺詩·烏龍養和、五貺詩·五瀉舟、西塞山泊漁家、習池晨起、喜鵲、屣步訪魯望不遇、暇日獨處寄魯望、夏初訪魯望偶題小齋、夏景沖澹偶然作二首、夏景無事因懷章來二上人二首、夏首病癒因招魯望、閒夜酒醒、襄陽閒居與友生夜會、襄州春遊、襄州漢陽王故宅、新秋即事三首、新秋言懷寄魯望三十韻、行次野梅、胥口即事六言二首、揚州看辛夷花、藥名聯句、夜會問答十、夜看櫻桃花、以紗巾寄魯望因而有作、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憶洞庭觀步十韻、櫻桃花、詠白蓮、詠蟹、游棲霞寺、友人許惠酒以詩征之、友人以人參見惠因以詩謝之、又寄次前韻、鴛鴦二首、早春病中書事寄魯望、早春以橘子寄魯望、正樂府十篇·哀隴民、正樂府十篇·賤貢士、正樂府十篇·路臣恨、正樂府十篇·農父謠、正樂府十篇·誚虛器、正樂府十篇·頌夷臣、正樂府十篇·貪官怨、正樂府十篇·惜義鳥、正樂府十篇·橡媼嘆、正樂府十篇·卒妻怨、重送、重題後池、重題薔薇、重玄寺雙矮檜、重玄寺元達年逾八十,好種名藥…… 、追和虎丘寺清遠道士詩、追和幽獨君詩次韻、醉中即席贈潤卿博士、醉中寄魯望一壺並一絕、醉中偶作呈魯望、醉中先起李縠戲贈走筆奉酬

著作今生

皮日休著作

皮日休3 皮日休3

唐·皮日休,《文藪》,明正德庚辰(15年)吳門袁表刊本。唐?皮日休,《文藪》,明萬曆戊申(36年)吳門許自昌校刊本。

唐·皮日休,《皮子文藪》,日本享和二年刊。

唐·皮日休著,蕭滌非、鄭慶篤校注,《皮子文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唐·皮日休、陸龜蒙撰,《松陵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皮日休詩文選注》唐 皮日休著申寶昆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皮日休詩歌研究》王盈芬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皮日休、陸龜蒙二三事跡新考〉尹楚彬中國韻文學刊 1988:1

〈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繆鉞四川大學學報1955:2

〈論皮日休〉鄭慶篤,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81:1

人物評價

中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曾讚譽皮日休的文章為“一塌糊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

參考文獻

皮日休相關研究論文

皮日休4 皮日休4

繆鉞,〈皮日休的事跡思想及其作品〉,《四川大學學報》,1955年二期,頁123–136。

蕭滌非,〈校點《皮子文藪》說明—兼論有關皮日休諸問題〉,《文史哲》,1958年一期,頁1–6。

唐玲玲,〈皮日休簡論〉,《華中師院學報》,1978年四期,頁39–41。

鄭慶篤,〈論皮日休〉,《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81年一期,頁175–184。

鄭慶篤,〈皮日休〉,《中國歷代著名文學家評傳》(第二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83,頁713–731。

劉揚忠,〈皮日休簡論〉,《中國古典文學論叢》(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頁186–205。

李慶年,〈關於皮日休的一些問題〉,《唐代文學論叢》(九),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頁114–134。

繆鉞,〈再論皮日休參加黃巢起義軍的問題〉,《歷史研究》,1958年二期,頁71–78。

郭義淦、郭義濤,〈皮日休籍貫考〉,《武漢師範學院學報》,1984年五期,頁115–122。

張志康,〈皮日休究竟是怎樣死的?〉,《學術月刊》,1979年八期,頁69–70。

袁宏軒,〈皮日休死因探考〉,《山西師院學報》,1985年二期,頁51–54。

吳松泉,〈〈題同官縣壁〉非皮日休作〉,《南充師院學報》,1982年四期,頁71–75 。

黃保真,〈論皮日休的文學思想〉,《學術月刊》,1982年五期,頁57–60、69。

邵傳烈,〈晚唐的抗爭和激憤之談—略論羅隱、皮日休、陸龜蒙的雜文〉,《江海學刊》,1990年六期,頁173–176。

顏玲,〈警世醒俗、剝非補失—讀皮日休的箴、銘〉,《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六期,頁47–50。

沈開生,〈皮日休同情人民和人民起義嗎?〉,《北方論叢》,1982年二期,頁35–40。

步近智,〈唐末五代皮日休、無能子、譚峭的進步思想〉,《歷史教學》,1980年十二期,頁7–10。

許蘇民,〈一場胡塗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鋒芒—論皮日休的思想及其歷史地位〉,《江漢論壇》,1987年六期,頁63–67。王國軒,〈皮日休與晚唐儒學〉,《孔子研究》,1989年一期,頁43–47。

王煜,〈晚唐皮日休的哲思〉,《中國文化月刊》,1989,頁93–101。

羅宗強,〈唐代古文運動的得與失〉,《文史知識》,1988年四期,頁9–16。

皮日休5 皮日休5

王盈芬,《皮日休詩歌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3。

楊妙燕,《皮日休與陸龜蒙的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93。

王怡心,《皮日休在晚唐文學中的地位》,國立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江正寬,《皮日休的生平與思想—兼論其在唐宋之際思想變遷中的角色》,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5。

劉翔飛,《唐人隱逸風氣及其影響》,國立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8。

唐代著名詩人(二)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