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劉叉,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於元和年間。少任俠,因酒殺人,亡命,會赦出,更折節讀書,能為歌詩。
人物

聞韓愈接天下士,步歸之,作《冰柱》、《雪車》二詩。後以爭語不能下賓客,因持愈金數斤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遂行,歸齊魯,不知所終。其詩詩風峻怪,才氣縱橫,辭多悲慨不平之聲,如刀劍相擊,鏗鏘作響。代表作有《偶書》、《代牛言》、《冰柱》、《雪車》、《勿執古寄韓潮州》、《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塞上逢盧仝》等。其中以《冰柱》、《雪車》和《偶書》三首為最善。
介紹
《冰柱》寫冬天雪化所凝成的檐間冰柱,“鏗鏜冰有韻,的皪(音立)玉無瑕”,通篇奇思聯綿、有聲有色、虛實相生、意象萬千,其才氣幾與李白的名作《蜀道難》不相伯仲,令人擊節稱賞、嘆為觀止。《雪車》寫“闤闠(音 huanhui環卉,街道之意)餓民凍欲死”、“人家千里無煙火”的時代里的一個冬天,官家仍然“盡驅牛車盈道載屑玉(即指雪)”以“秘藏深宮以御炎酷”,詩人見此情此景不禁感嘆“豈信車轍血,點點儘是農夫哭”,其悲氣沖天的藝術感染力幾與杜甫的《兵車行》相仿佛。由此可見劉叉之傑出才華,所謂“高人多怪異”,劉叉客於韓愈,自持其金數斤且留諷語,揚長而去,亦難怪也!詩一卷(全唐詩中卷第三百九十五)。
個人風格

李商隱有《齊魯二生·劉叉》紀其事。 劉叉的詩中有一些諷刺現實的內容,如“相群相黨上下為蝥賊,廟堂食祿不自慚,我為斯民嘆息還嘆息!”(《雪車》)藝術風格上自認“生澀有百篇,謂是瓊瑤辭”(《答孟東野》)。胡應麟《詩藪》論七言歌行時稱之為“狂譎”,而李東陽《懷麓堂詩話》則說:“李長吉詩有奇句,盧仝詩有怪句,好處自別。若劉叉《冰柱》、《雪車》詩,殆不成語,不足言奇怪也。 有詩 1卷,收於《唐百家詩》、《全唐詩》中。事跡見李商隱《齊魯二生·劉叉》、《新唐書·韓愈傳》附、《唐詩紀事》、《唐才子傳》。
詩膽大於天

唐朝詩人不少,狂放孤傲者也屢見不鮮,但是豪邁如江湖好漢的卻只有劉叉一人。劉叉,這名字就叫的不同凡俗,一般人都叫些典雅端麗,或者溫正和平的字眼兒。可劉叉兄弟的名字卻不是,單一“叉“字,江湖豪氣就迎面而來,確實劉叉人如其名,性格也是如梁山好漢一般。據說劉叉少時就“任俠”,還因酒殺人,亡命而逃,倒是和魯智深有些相仿。但劉叉沒有去當殺人放火的“花和尚”,等到朝廷大赦,就改為發憤讀書,後來竟也能寫的好詩。他聽說韓愈接納天下的讀書人,就去投奔,作《冰柱》、《雪車》二詩獻給韓愈老師。劉叉的這兩首詩,歷來被評為險怪之中的代表作,用險韻(險韻是指韻腳比較少,字也比較生僻的韻部,像《冰柱》這首詩用的“麻韻”,其中的“柤”字和“舥”字等都極少有人能用的到)。全詩顯得如奇山怪石,崢嶸嶙峋:
師乾久不息,農為兵兮民重嗟。騷然縣宇,土崩水潰。畹中無熟谷,壟上無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險厄至三巴。貂裘蒙茸已敝縷,
鬢髮蓬舥。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獨臥旅舍無好夢,更堪走風沙。天人一夜剪瑛琭,詰旦都成六出花。
南畝未盈尺,纖片亂舞空紛拏。鏇落鏇逐朝暾化,檐間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瑩潔,隨勢無等 差。始疑玉龍下界來人世,齊向茅檐布爪牙。又疑漢高帝,西方未斬蛇。人不識,誰為當風杖莫邪。鏗鏜 冰有韻,的皪玉無瑕。不為四時雨,徒於道路成泥柤。不為九江浪,徒為汩沒天之涯。不為雙井水,滿甌 泛泛烹春茶。不為中山漿,清新馥鼻盈百車。不為池與沼,養魚種芰成霪霪。不為醴泉與甘露,使名異瑞 世俗夸。特稟朝澈氣,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森然氣結一千里,滴瀝聲沈十萬家。明也雖小,暗之大不可 遮。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奈何時逼,不得時在我目中,倏然漂去無餘些。自是成毀任天理,天於 此物豈宜有忒賒。反令井蛙壁蟲變容易,背人縮首競呀呀。我願天子回造化,藏之韞櫝玩之生光華。
劉叉此詩是用冰柱來比喻自己的才華得不到施展,但比喻的怪,詩也寫的怪,可韓愈老師是喜歡這樣的怪僻詩風的,所以就收留了劉叉。但劉叉也不是那種習慣於低三下四地寄人籬下的人,韓愈老師又一付儒者的派頭,所以劉叉不久就不耐煩了,據說劉叉臨走時“持愈金數斤而去,曰:‘此諛墓中人得耳,不若與劉君為壽。’”。這裡順便說一下韓愈老師是當時有名的寫墓志銘的專家,當時寫墓志銘收費極高,尤其像韓愈老師這樣的名人寫墓志銘,更是一種身份象徵,所以豪門望族都重金禮聘韓愈老師來寫,同理負責寫碑的書家如柳公權等也發了不少財,當時認為如果貴族中哪家子孫為父輩辦喪事時,沒有請上述兩位來寫文書丹,就是不孝。當然寫這東西時,不免有些無謂的吹捧,人死為大嗎,就是現在追悼會上的悼詞一般也是只說好話嘛。劉叉對於韓愈老師這個做法卻並不以為然,竟理直氣壯地拿走了韓愈的錢,還說你這是吹捧死人得來的,還不如給我劉某人當生活費吶。大有“不義之財,取之何礙”的意思。不知道韓愈老師的鼻子有沒有氣歪。看這劉叉的脾氣確實很像綠林豪客們的性格。
此後的劉叉,“歸齊魯,不知所終”。唉,古代的文獻中記載的多半是帝王將相,一般人往往入不了史書,只見於筆記小說之類的,所以生卒年和事跡什麼的都不完整,我們現在知道的劉叉的事跡,也就這點事兒。
詩集
偶書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間萬事細如毛。野夫怒見不平處,磨損胸中萬古刀。
代牛言
渴飲潁水流,餓喘吳門月。黃金如可種,我力終不竭。
姚秀才愛予小劍因贈
一條古時水,向我手心流。臨行瀉贈君,勿薄細碎仇。
冰柱
師乾久不息,農為兵兮民重嗟。騷然縣宇,土崩水潰。

畹中無熟谷,壟上無桑麻。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險厄至三巴。貂裘蒙茸已敝縷,
鬢髮蓬舥。雀驚鼠伏,寧遑安處。獨臥旅舍無好夢,
更堪走風沙。天人一夜剪瑛琭,詰旦都成六出花。
南畝未盈尺,纖片亂舞空紛拏。鏇落鏇逐朝暾化,
檐間冰柱若削出交加。或低或昂,小大瑩潔,隨勢無等差。
始疑玉龍下界來人世,齊向茅檐布爪牙。又疑漢高帝,
西方未斬蛇。人不識,誰為當風杖莫邪。鏗鏜冰有韻,
的皪(音li立)玉無瑕。不為四時雨,徒於道路成泥柤。
不為九江浪,徒為汩沒天之涯。不為雙井水,滿甌泛泛烹春茶。
不為中山漿,清新馥鼻盈百車。不為池與沼,
養魚種芰成霪霪。不為醴泉與甘露,使名異瑞世俗夸。
特稟朝澈氣,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森然氣結一千里,
滴瀝聲沈十萬家。明也雖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奈何時逼,不得時在我目中,
倏然漂去無餘些。自是成毀任天理,天於此物豈宜有忒賒。
反令井蛙壁蟲變容易,背人縮首競呀呀。
我願天子回造化,藏之韞(音yun韻)櫝玩之生光華。
雪車
臘令凝綈三十日,繽紛密雪一復一。
孰雲潤澤在枯荄,闤闠餓民凍欲死。
死中猶被豺狼食,官車初還城壘未完備。
人家千里無煙火,雞犬何太怨。
天下恤吾氓,如何連夜瑤花亂。
皎潔既同君子節,沾濡多著小人面。
寒鎖侯門見客稀,色迷塞路行商斷。
小小細細如塵間,輕輕緩緩成朴簌。
官家不知民餒寒,盡驅牛車盈道載屑玉。
載載欲何之,秘藏深宮以御炎酷。
徒能自衛九重間,豈信車轍血,點點儘是農夫哭。
刀兵殘喪後,滿野誰為載白骨。
遠戍久乏糧,太倉誰為運紅粟。
戎夫尚逆命,扁箱鹿角誰為敵。
士夫困征討,買花載酒誰為適。
天子端然少旁求,股肱耳目皆奸慝(音te特)。
依違用事佞上方,猶驅餓民運造化防暑厄。
吾聞躬耕南畝舜之聖,為民吞蝗唐之德。
未聞eK孽苦蒼生,相群相黨上下為蝥賊。
廟堂食祿不自慚,我為斯民嘆息還嘆息。
修養
損神終日談虛空,不必歸命於胎中。
我神不西亦不東,煙收雲散何濛濛。
嘗令體如微微風,綿綿不斷道自沖。
世人逢一不逢一,一回存想一回出。
只知一切望一切,不覺一日損一日。
勸君修真復識真,世上道人多忤人。
披圖醮錄益亂神,此法那能堅此身。
心田自有靈地珍,惜哉自有不自親。
明真汩沒隨埃塵。
勿執古寄韓潮州
古人皆執古,不辭凍餓悲。
今人亦執古,自取行坐危。
老菊凌霜葩,獰松抱雪姿。
武王亦至明,寧哀首陽飢。
仲尼豈非聖,但為互鄉嗤。
寸心生萬路,今古棼若絲。
逐逐行不盡,茫茫休者誰。
來恨不可遏,去悔何足追。
玉石共笑唾,駑驥相賓士。
請君勿執古,執古徒自隳(音hui灰)。
《冰柱》鑑賞
詩歌背景
從唐德宗貞元末到憲宗元和時期,以韓愈為首的一派詩人,一反大曆以來圓熟浮麗的詩風,走上險怪幽僻一路,他們主張“不平則鳴”與“筆補造化”,苦吟以抒憤,並互相切磋酬唱。如韓愈的《陸渾山火》和盧仝的《月蝕詩》等都足以代表這種詩風。劉叉也是這一詩派的著名人物,以《冰柱》、《雪車》二詩為最有名,而《冰柱》詩尤奇譎奔放,寄託遙深,為後世所稱揚。
內容分析
全詩可分為三段。從首句到“更堪走風沙”為第一段。在這一段里,詩人首先揭露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干戈不息,民不聊生。安史亂後,接著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而吐蕃也多次出兵騷擾西南邊疆,詩里所說的“騷然縣宇,土崩水潰,畹中無熟谷,壠上無桑麻”,反映了當時因戰禍連綿而造成的田園荒蕪景象。詩人為了躲避兵災,逃向四川,而四川也非樂土。旅途是艱辛的,漫長的,而在兵荒馬亂中跋山涉川,不僅要忍受風霜勞頓之苦,還要時時提防惡人的侵害。“貂裘蒙茸已敝縷,鬢髮蓬舥,雀驚鼠伏”,寫出了旅途中的狼狽情景,為下文借寫冰柱抒發感喟作了鋪墊。 從“天人一夜剪瑛琭”到“直下不能抑群邪”為第二段。這一段是全詩的主要部分,描繪了冰柱的奇麗景色。在一夜大雪之後,房檐間的冰柱垂掛下來,大大小小,高高低低,一樣的晶瑩潔白,玉色瓊輝。它不是冰柱,而是天上玉龍的爪牙;它不是冰柱,而是漢高帝的斬蛇寶劍!這兩個奇特的比喻,不僅寫出了冰柱的風神,還為下文寫它的不為世用張勢:它不能化為及時雨,使田禾滋壯;而只能化為泥漿,使道路艱難。它不能化為九江的波浪,奔向大海;而只能浸沒於峽谷,沉淪於天涯。它不能化為雙井名泉,煮茗煎茶;它不能化為中山美醞,芳香四溢。它不能蓄而為池,積而為沼,養魚種芰;它不能為甘泉,不能為飴露,使這特異的祥瑞徵兆為世俗贊夸。它只能憑著它的清沏之氣,孤潔自賞,自凝自消。它的光彩雖不大,卻無法掩遮;它負著曲瓦,不能施展神鋒,剷除奸邪。這一大段的描繪,句句是在寫冰柱,卻句句關合到詩人自己。詩人的懷才不遇的激憤之情,剛傲不羈的性格,全面地顯示了出來。
從“奈何時逼”到末句為第三段。這一段寫冰柱消失以後的感慨。天晴凍解,冰柱從夢中消失,杳無蹤跡。萬物的成與毀是天決定的,它對於冰柱不會特加恩澤,卻反而使那些井蛙壁蟲,順生易長,背著人,縮著頭,聒噪不休。希望天子能回造化之力,把冰柱珍藏在柜子里,使它永遠放出光輝。這一段比上一段更深一層,拿容易消失的冰柱和最易繁衍的蛙蟲對比,揭示出當時政治上的小人橫行、賢士在野的情況。最後詩人把理想寄托在皇帝身上,希望他能挽轉形勢,重用賢才。詩的最後兩句是畫龍點晴,點出了詩的主題,就是說只要皇帝能重用賢士,排斥奸邪,就能消弭戰禍,天下太平。
藝術特色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以冰柱入詩,題材新奇。更奇的是對冰柱的形象描寫,把冰柱擬人化,句句是寫冰柱,也是句句在表露自己的懷才不遇。他用玉龍的爪牙,劉邦的斬蛇寶劍來比喻冰柱,貼切而新鮮,為修辭手法創一特例。就詩體來說,這首詩是句子長短不一的雜言體,抒寫較自由,適宜於表現較複雜的思想感情。用這種詩體,不可避免的是多議論,散文化。劉叉的這首詩顯然是受《月蝕詩》的影響,而又加以發展,顯得更為奇譎奔放。使這首詩顯出它的最大特色的是在用韻方面。它用的是麻韻,麻韻字的音是響亮的,高亢的,但韻字卻比較少,因有“險韻”之稱。這首詩共二十七韻,全屬麻韻,中間的“舥”字,“柤”字很少有人用過。“邪”字用了兩次,前一個音“牙”,是劍名;後一個音“霞”,是奸邪之“邪”的另一讀,音義不同,故得同用。用麻韻寫古體詩,一韻到底的很罕見。本詩在抒寫中一氣貫下,縱橫自如,在描繪冰柱一段,連用了六個“不為”排句,氣勢浩蕩,鬱結於胸中的不平之氣,噴薄而出,“特稟朝沏氣,潔然自許靡間其邇遐”兩句,拗折多姿;“森然氣結一千里,滴瀝聲沉十萬家”兩句,對仗整飭。這些句式的變化是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密切相連的,句子或長或短,或對仗,或散行,而最後都能很自然地落到韻腳上來,毫無生拼硬湊的毛病,用險韻而不覺其險,顯示出詩人的才華,為唐代詩壇增添了光彩。宋代蘇軾在《雪後書北台壁二首》中用“尖”“叉”二韻,第二首的末兩句是:“老病自嗟詩力退,寒吟《冰柱》憶劉叉。”可以看出他對於劉叉的《冰柱》詩是很讚賞的。
唐代著名詩人(二)
唐代被視為中國舊詩最豐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詩、宋詞之說。唐代湧現出一大批詩人,他們繼承了魏晉以來的詩歌精華,而且由於唐代開放的風氣,使唐代詩歌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李白,杜甫都游遍了大半箇中國,使得詩人眼界開闊,詩歌題材廣泛,聯想豐富。唐代詩歌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了後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詩歌史上的最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