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徵
配偶權具有以下特徵:(1)主體的對偶性。夫妻互為配偶,共同享有配偶權,雙方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這是婚姻關係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2)客體的利益性。配偶權的客體是夫妻互為配偶的身份利益,不包括財產利益,且這種利益具有獨占性,其他任何人都不得共享,這是中國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所決定的。(3)內容的雙重性,即權利義務的不可分割性。配偶權的核心是性權利。一是這種權利義務的實現需要雙方同時履行和協調配合;二是配偶雙方既是權利主體,又是義務主體,缺一不可。(4)權利的排他性,權利的獨占性必須就具有排他性,從某種意義上說配偶權也是對世權,即夫妻以外的人都是義務主體,都具有不作為的義務,不得實施干擾、妨害、侵犯配偶權的行為。
派生權利

(一)夫妻姓名權
夫妻姓名權是指夫妻締結婚姻關係後,妻子是否有獨立姓氏的權利,配偶各自有無獨立的姓名權是配偶有無獨立人格的標誌。各國關於夫妻姓名權的立法,有5種基本類型:(1)堅持妻從夫姓原則。如《瑞士民法典》第161條就作此規定。(2)實行從一約定,無約定時從夫姓的原則。如《德國民法典》第1355條第2款就作此規定。(3)允許雙方當事人任意約定原則。如原《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18條就作此規定。(4)妻子在姓名前冠以夫姓原則。如中國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華民國民法第1000條就作此規定。(5)保持各自姓氏原則。如中國婚姻法第10條規定:“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中國法律的規定,完全貫徹了男女平等的原則。當然,法律作出這一規定,並不排除配偶之間可以就夫妻姓氏進行約定。
(二)住所決定權
住所決定權是指夫妻選定婚後共同生活住所的權利。現代各國關於住所決定權的立法,主要有4種:(1)丈夫權利主義。這種立法仍然規定住所決定權由丈夫單方行使,只不過行使權利的專制性質有所改變。例如《瑞士民法典》第160條第2款就作了如此規定。(2)丈夫義務主義。這種立法規定丈夫有義務為妻子提供住所,而妻子則享有在該住所居住的權利。如英國法律便作此規定。(3)協商一致主義。這種立法規定婚姻住所由配偶雙方協商一致確定。如前羅馬尼亞、法國即作此規定。(4)自由主義。這種立法規定夫妻各方都有選擇居住地點的自由,如前蘇聯即作此規定。中國婚姻法實行的也是自由主義原則,該法第8條規定:“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也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這表明在中國男女雙方都有平等決定夫妻住所的權利。
(三)同居義務

決雖不得強制執行,但不服從這種判決可視為遺棄行為,是構成司法別居的法定理由之一。
(四)貞操忠實義務
貞操忠實義務又稱配偶性生活排他專屬義務,是指配偶專一性生活的義務,它要求配偶雙方互負貞操忠實義務,不為婚外性生活。廣義的貞操義務還包括不得惡意遺棄對方以及不得為第三人利益犧牲、損害配偶一方的利益。夫妻互負貞操忠實義務是婚姻關係的最本質的要求,婚姻關係的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性生活上的忠貞不二。如果性生活沒有排他性,它雖然不會喪失自身的積極作用,但卻擴大了消極作用。
(五)日常事務代理權
日常事務代理權亦稱家事代理權,是指配偶一方在與第三人就實施日常事務為一定法律行為時,享有代理對方配偶行使權利的權利。其法律後果是配偶一方代表家庭所為的行為,對方配偶必須承擔後果責任,配偶雙方對其行為承擔共同的連帶責任。對配偶的家事代理權,中國婚姻法並未規定,世界上多數國家都作了規定。例如,瑞士民法第163條第2款規定,妻超越代理範圍的行為,在不能為第三人所認識時,夫應承擔責任;美國則規定妻以夫的信用與商人交易,只要夫未表示反對,法律則承認妻有代理權。
不應入婚姻法

(一)婚姻的契約已默認了同居和忠實的義務,無需再用法律強制。
中國現行的婚姻法第7條規定“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婚姻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一張結婚證如同一份契約,雙方約定承諾了同居的義務和忠實的義務。因為:一是婚姻是兩性的結合,同居是夫妻雙方生理上的必然要求;二是婚姻關係又是社會的細胞,任何一對夫妻均應對社會負責,這是婚姻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夫妻間的忠實,不僅是性自私的必然結果,也是倫理道德和社會公德的必要約束。對這眾所周知的常識和常理,法律無需再作強制性的規定。如果在《婚姻法》中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很多人可以拿配偶權為自己的粗暴行為作擋箭牌,著名作家梁曉聲說過:“我覺得一張婚書不可以構成對一個吻、一個擁抱和性的壟斷關係。”如果這樣將無疑是對婚姻關係的穩定製造不穩定因素。
(二)婚姻關係中兩性感情的約束屬道德範疇。
法律是對人的行為作顯行調整,而道德僅是對人的行為做更多的隱性規範,男女兩性的思想和情感複雜多變。法律不是萬能的。首先,夫妻在結婚登記時雖然都已承諾(默許)或應當承諾(默許)除配偶外不與任何人發生性行為。但性行為是以感情為基礎的,這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而感情並非一成不變的。任何一對夫妻都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已婚男女與未婚男女依法享有同等的自由。婚姻是男女兩性的精神生活、性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共同體而存在。而精神生活、性生活、物質生活在任何一對夫妻的存續期間都不是也不可能是永恆的,隨著條件的變化,加之“異性相吸”的生理特徵不可能因結婚而消失,人的情感和激情豐富易變,需要理智來調節和控制。但一旦出現激情狀態下非理智的性行為,就可能使一些當年曾“海誓山盟”的夫妻,在感情上發生異化和關係上的裂變。婚姻關係中的夫妻間的忠誠屬於情感領域,不套用法律來強制,情感糾葛應當讓當事人自己解決。婚姻關係包含應受社會尊重的個人隱私內容,不宜增加法律干預程度。
(三)確立配偶權不利於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
既然配偶權的核心內容是夫妻互相享有與配偶進行性行為的權利,反之夫妻也互負有與配偶發生性關係的義務。那么夫妻之間是否又互享有拒絕與配偶發生性關係的權利呢?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每個公民均享有人身自由權,回答也應是肯定的。當夫妻這兩個權利主體行使各自權利發生矛盾時,如何更有效地保護婦女的權益,在修訂《婚姻法》(婚姻家庭法)時是首先應該考慮的。任何一對夫妻在漫長的婚姻存續期間的同居生活不可能不發生衝突,如果法律一旦確立了配偶權,類似婚姻內的強暴行為只會增加,不會減少,而這時法律又無可奈何,其後果不堪構想。我們不能也不可能苛求每一對夫妻對同居的諾言一成不變。
(四)確立配偶權將使法務部門的執行難度無形加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制定或修訂法律時,既要廣泛吸收外國的先進立法經驗,共享人類文化遺產,又必須結合本國的國情;既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意識,又必須適合現存的社會狀況。對於一些“可看不可用”的規定,與其說有不如沒有,我們不能試圖用法律調整一些超越法律權能的事,如果強加施行,反而有損法律的尊嚴和權威。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們權衡利弊的結果是:“魚和熊掌兼得,喜新不厭舊。”道德可以對這些行為作出譴責,而法律橫亘在夫妻床上,其結果未必與立法的初衷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