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州

鄰州

鄰州,古屬巴地,因境內有一條河叫鄰水(今大洪河)、有一座山脈叫鄰山(今銅鑼山)而得名。因盛產鹽和鐵而興盛繁華。是風門古道(長江邊的忠州港通往蜀中地區)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北上京都、南下重慶、西入蜀中,東出巴峽的交通要塞。

概況

鄰州,古屬巴地,因境內有一條河叫鄰水(今大洪河)、有一座山脈叫鄰山(今銅鑼山)而得名。因盛產鹽和鐵而興盛繁華。是風門古道(長江邊的忠州港通往蜀中地區)上的重要城市,也是北上京都、南下重慶、西入蜀中,東出巴峽的交通要塞。

轄地

鄰州鄰州

古鄰州和古鄰山郡及所轄鄰水縣、鄰山縣同城而治(治所在今大竹縣四合鄉鄰水河和白水河兩條大河的匯合處),曾轄鄰水、鄰山、鹽泉、墊江等數縣地。

資源

鄰州的轄地是川東平行嶺谷地帶,是一個集4條平行山脈、丘陵、河流、槽谷、平壩等多種獨特地理環境的地區,有豐富的關乎當時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的礦產資源如鹽、鐵、煤炭、天然氣等。至今,鄰水縣、大竹縣、墊江縣仍保留有大量的生產官鹽的作坊和官鐵的鐵廠遺蹟。此外,鄰州還盛產美酒、醪糟、夏麻布、竹製品,這些鄰州特產都曾被官家作為進貢的物品選送進皇宮。

交通

老龍洞老龍洞

古代鄰州交通十分發達,據考究至少有三條官道在鄰州交輻,即:南北方向有兩條,第一條是黔地和重慶通往長安的官道,經長壽沿鄰水河和渠江支流銅缽河北上連線達州、金州(今安康)並連通京城長安、洛陽;第二條是著名的專為楊貴妃開鑿的荔枝古道,由涪陵入墊江穿越明月山進入鄰州,再穿越銅鑼山經大竹縣城沿渠江支流東柳河北上連線當時的宕渠郡、巴州、漢中(梁州、山南西道首府)並連通京城長安;第三條是東西方向的封門古道,起點是長江邊的忠州港,經墊江進入鄰州,連線蜀中地區各個時期的省會城市如成都、梓州(宋代川峽四路之一、治所在今三台縣)、閬中(巴國首都、清朝前期四川省會)等城市,大致是今天的滬蓉高速線路。另外鄰州城還有一條水路通往重慶,即沿鄰水河南下連線長江邊的長壽港、涪陵港、重慶港等港口城市,歷來舟楫雲集、船來船往,十分繁華。

歷史


鄰州因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在先秦時期就是古巴人的聚居地,秦漢時期為巴郡宕渠縣轄地,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始置鄰州(省級)、鄰山郡(市級),轄鄰山縣、鄰水縣。西魏廢帝時,改鄰州為鄰山郡,下設鄰山、鄰水二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增轄墊江縣。北周經隋朝至唐朝斷斷續續均置鄰州或鄰山郡,下轄鄰山、鄰水、墊江等數縣。宋朝設梓州路(潼川府路),鄰州州地分別被廣安軍、渠州、忠州所轄。南宋末年,鄰山縣城毀於蒙古鐵騎的戰火之中,之後又重建,但規模不及以前,至此後的歷朝均未設定鄰山縣和鄰州。明神宗萬曆年間(1573-1619),曾在鄰山郡舊地置順慶府分府。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1784),復置順慶府分府,仁宗嘉慶五年(1800)分府撤銷。四合鄉從此告別了州治、郡治、府治、縣治的歷史。至此鄰山城失去了政治、軍事、交通、經濟等方面的作用,古鄰山的繁華也從此廢止,只留下斑斑古蹟供世人憑悼和儋仰。

文化


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宋朝的大詩人陸游和范成大都曾經到過鄰州,並由此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如杜甫的《山寺》、陸游的<<鄰山縣道上作>>、范成大的<<鄰山縣>>。

山脈

古鄰州境內有四座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屬於大巴山余脈川東褶皺山系的一部份,自西向東分別是華鎣山(古宕渠山)、銅鑼山(古鄰山)、明月山(古容山)、精華山(古梁山)。四座山脈背斜經流水不斷侵蝕形成四個槽谷地區。古老的鄰州文明就是在這四山三槽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

東鄰山-華鎣山東鄰山-華鎣山

華鎣山

華鎣山發脈於大巴山南麓,是川東平行褶皺嶺谷和川中丘陵的界山,跨達州、廣安、重慶和內江自貢瀘州宜賓等市,全長325公里。因“雪積巔頂,遠望如瓊瑤撒地,晶玉鋪山”,故名華鎣山。華鎣山從渠縣南部進入廣安區東北,南至鄰水縣與華鎣市交界的寶鼎延伸入重慶市渝北區、合川區境內。華鎣山在廣安市境內長約70公里,一般寬6公里,最寬處9公里。從鄰水廟梁子至寶鼎,是整個華鎣山最高峻的部分,高登山海拔1704米,也是四川盆地的最高峰。華鎣山有豐富的礦藏,茂密的森林,種類繁多的動物,極具旅遊開發價值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1993年,華鎣山被列為省級風景區。

銅鑼山

銅鑼山在古代叫鄰山,古鄰山縣名根據此山而來,是川東平行褶皺嶺谷區的第二條山脈。北起達縣雷音鋪山北端,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跨達州、大竹縣、鄰水縣和重慶市長壽縣、渝北區、南岸區、巴南區、綦江縣等縣區,止於綦江北岸天台山。全長260公里,寬5公里一10公里,一般海拔600米~1000米,最高峰萬峰山在鄰水縣龍安鎮境內,海拔1054米。因長江橫切重慶市以東的山嶺,形成銅鑼峽,峽中江水擊石,有如銅鑼之聲,故名銅鑼山。銅鑼山由大竹縣大安槽進入鄰水縣境內,經新鎮、太和、冷家、長安、梁板、九峰、麼峰、麼灘等鄉鎮,長約65公里,其中萬峰山至顯應山一段,山勢險峻,溝谷幽深,是銅鑼山地勢最高的地段。背斜軸部遭長期溶蝕,呈“一山二嶺一槽”形態。槽內殘丘、溶蝕窪地、落水洞星羅棋布,具有典型的岩溶景觀。大坪、貴人槽、梁板、昌家槽等谷地,地勢平坦開闊,人煙密集,良田連片,物產富饒。槽谷兩側,溶洞遍布,尤以九峰至麼峰御臨河小三峽一帶最多。溶洞多達30餘個,其中九龍洞、月亮洞、藍家洞、何家洞、獅子洞、仙女洞景色最佳。

鄰山鄰山

明月山

明月山為川東平行褶皺嶺谷區的第三條山脈,北起開江縣,呈東北至西南走向,跨達州、梁平、大竹、鄰水、墊江、長壽、渝北區等縣區,止於巴南區永興場。全長232公里,寬4公里~6公里,一般海拔700米~1000米。因長江橫切渝北區與巴南區之間的山嶺,形成峽谷。峽岸峭壁上“有圓孔如滿月狀”,故稱明月峽,山以峽為名。

精華山

位於縣城東17公里,又名東山。山脊由北東向南斜跨普順、永安、高安等鎮進入槓家鄉龍泉村逐漸傾沒為丘陵,長30公里,山勢雄偉,舊志稱:“遠望若雲屏”。著名的寶頂,又名鳴鳳山,山頂筆立,曾有詩云:“背據絕崖千仞峻,面臨迥野萬家攢。翻身直欲騎猴鶴,放眼頻教落孟冠。”廟宇層出(已毀),山頂有唐代建的八角亭,內有清乾隆年間鑄的“皇圖永固”直徑2米、高4米大鐘一口,鐘聲傳至數十里。山腰陡壁,名捨身岩,攀藤而下有一岩洞,高3米、寬1米,可觀日出奇景,傳說為雷祖和尚、大智和尚得道飛身之處。附近有一天然水池,名南京堂,清澈見底,大旱不涸。主要山峰有:

石龍寨:海拔1020米,位於普順鎮。

歐家鎮大堰天池歐家鎮大堰天池

金華山:海拔1164米,位於普順鎮。

插旗山:海拔1084米,位於永安鎮。

天子口:海拔1036米,位於永安鎮。

河流


四座山之間的三個槽形谷地,有三條主要流,分別是:東槽的高灘河,中槽的大鄰水(今大洪河),西槽的御臨河(古代叫小鄰水)。

鄰水河鄰水河

高灘河:發源於梁平縣,在高安鎮與其他兩條河交匯,經長壽區注入長江。

大鄰水:今大洪河,因發源於鄰山山脈(今銅鑼山)而得名,流經周家、高明、石子、四合(鄰山故城)、護鄰、興仁、豐禾等經渝北區大洪崗注入長江。

御臨河:古代叫小鄰水,因傳明朝建文皇帝逃難於此而得名,流經清水、廟壩、歐家、太和、龍安、冷家、合流、壇同、在子中鄉穿越銅鑼山進入中槽,再南向經渝北區大洪崗注入長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