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山郡於梁大同三(537)年分宕渠縣地置,轄地相當於今天的鄰水、大竹等縣地。有儲鹽豐富的臥牛鹽井(今大竹石子鎮鹽井壩)、鹽井溝古鹽井(今大竹縣童家鎮鹽溪村)等遺蹟。
先秦時期為巴人(古賨人)聚居地。
秦漢時期為巴郡宕渠縣轄地。
自兩晉至南齊並為夷獠所據。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始置鄰州鄰山郡,郡治金城,轄鄰山縣、鄰水縣(寄理鄰州城)。
西魏廢帝時,撤鄰州入渠州,置鄰山郡屬渠州,轄鄰山、鄰水二縣。
隋開皇元年(581),鄰水縣駐地由原鄰州城移至岳池溪(今鄰水縣城北鎮關門石)。三年(583),鄰山縣省入鄰水縣,鄰山郡省入渠州。至此鄰山郡廢。
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鄰水縣、墊江縣屬之。
唐武德元年(618),廢宕渠郡復置渠州,改鄰水縣為潾水縣,屬渠州。是年,又分潾水、墊江縣地置潾山、鹽泉二縣,設定潾州。二年(619),鄰水縣駐地由岳池溪移至今理(今鄰水縣鼎屏鎮)。八年(625)潾州廢入渠州,鹽泉縣省入鄰山縣,墊江縣改屬臨州(今忠縣)。久視元年(700年)析宕渠之東界置大竹縣,屬蓬州 。天寶元年(742),改渠州為潾山郡(治今渠縣)。至德元年(756年)大竹縣改屬潾山郡。乾元元年(758),更潾山郡為渠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至此於渠州(今渠縣)設定的潾山郡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