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鄧錫康2010年73歲,身體還很硬朗。與人在一起時,話不多,但一談起龍舟,他就來了精神,滔滔不絕。
最讓鄧錫康感到驕傲的,還是禮樂龍舟。他熟知禮樂龍舟的歷史、風俗和大大小小的掌故。記者來到烏紗村他的家中採訪禮樂龍舟時,他很高興,臉上洋溢著淳樸的笑容。
鄧錫康15歲加入村龍舟隊,從扒丁做起,22歲那一年正式成為舵手,1993年“退役”,那一年他56歲。34年的舵手經歷,使他成為烏紗村乃至禮樂龍舟史上的“高齡”舵手,同時也成了禮樂街穩坐舵手位置年限較長的一個。
為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去年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一次性給予省級“非遺”傳承人發放專項補助經費,鄧錫康獲得了4000元補助費。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讓他感到很欣慰。
鄧錫康在烏紗村的一條小河邊開了一間簡陋的茶樓。他將自己以前划船用過的橈也放在茶樓里,因為烏紗村的烏紗坊是紅色的,所以橈也是紅色的,且橈柄、橈板均為紅色,橈板有一黑白相間的太極圖。
鄧錫康將橈拿到小河邊,比划起來,一招一式都很標準,風采不減當年。
在鄧錫康的訓練下,兒子鄧廣祥、村民曾裕東早已是烏紗村划龍舟的“好手”。“我有兄弟四人,因為我跑個體運輸,時間比較自由,所以,每年划龍舟,我都是主力。”鄧廣祥說。
“人老了,就要把划龍舟的技藝傳給年輕人,我的幾個孫子現在也會划龍舟了。”鄧錫康欣慰地說,由於民眾基礎好,禮樂龍舟的傳承問題不用擔心。
“在禮樂,我代表烏紗,在江門,我代表禮樂,是禮樂龍舟的形象代言人。”鄧錫康很認真地說,他要當好禮樂龍舟的“形象大使”。
2009年10月的禮樂龍舟賽,江門(五邑)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梁炳堯專程去看了,直贊“很壯觀、很熱鬧”。
梁炳堯說,禮樂的龍舟競渡是深受民眾喜愛而又能廣泛開展的體育競技運動,聞名於珠三角,整個龍舟競渡活動,充分體現了全民參與的宗旨。禮樂龍舟具有良好的民眾基礎,全民支持,後備力量充足。目前禮樂會划龍舟的民眾人數超過了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六分之一。禮樂家家戶戶都很關注龍舟競渡活動,積極參與籌款、選拔扒丁等,支持本坊龍舟參賽。
梁炳堯認為,發動民眾、依靠民眾的禮樂龍舟保護模式值得肯定。江海區、禮樂街對禮樂龍舟的保護措施也是切實有效的,在禮樂龍舟競渡廣泛開展的今天,禮樂龍舟已成為活躍鄉民文體生活,以龍會友,招商引資,聯繫外界的紐帶。
“以前的禮樂龍舟比賽場地比較偏僻,今後可否在江門河舉行,江門河裡的水流沒有那么急,賽道也更公平,可吸引更多的市民,甚至外地旅行團來觀看禮樂龍舟賽,使禮樂龍舟成為江門的一個文化品牌。”梁炳堯建議說,今後每年的端午節最好也能舉辦龍舟賽,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保護措施
近年來,隨著禮樂農田布局的調整以及陸地交通運輸的發展,划龍舟的河道逐漸減少,禮樂龍舟的製作、保護、傳承、推廣等工作越發顯得意義重大。
為了保護好禮樂龍舟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江海區文體部門和禮樂街道辦事處專門研究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和傳承計畫,成立民間龍舟協會,由街道辦定期舉辦龍舟賽,逐步恢復龍舟競渡的傳統儀式,有計畫地培訓舵艄手,鼓勵造船工藝師傳授龍舟製作及雕刻技術,由各村對現有大龍舟做好登記、保管和建檔工作,投入資金建設和保護好各大龍舟塢,發展和繁榮禮樂龍舟這項傳統的民間體育競技項目。
近年來,除江海區、禮樂街道辦事處組織舉辦龍舟競渡外,禮樂民眾也自發組織賽事或參加本市、省內乃至港澳地區的龍舟比賽。在禮樂街道辦事處從事宣傳工作的張亮厚說:“龍舟賽正是保護和弘揚禮樂龍舟文化、豐富民眾文體生活的具體體現。”
龍舟伴隨著一代代禮樂人的成長。龍舟競渡是意志的角逐、毅力的較量,是團結合力的大比拼,更是禮樂人拼搏創業的一種精神體現,禮樂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龍舟精神”的口號。
“龍舟精神”也是“禮樂精神”,這種精神可以概括為:奮發向上、奮勇爭先、同舟共濟、力爭上遊。
改革開放後,禮樂龍舟加強了對外交流,在珠三角眾多的龍舟競賽中屢獲佳績,每次賽龍舟都邀請禮樂籍港澳同胞回鄉觀禮,是“龍舟精神”將禮樂人團結起來。
禮樂龍舟破浪前行。近年來,禮樂街道辦事處把龍舟賽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亮點來打造,以舉辦“龍舟節”為契機,大力促進招商引資,用“龍舟精神”發展當地經濟,搞好精神文明建設,是“龍舟精神”使禮樂人奮勇拼搏,描繪出一幅和諧、進取的畫卷。
傳承好禮樂龍舟以及龍舟文化,就是呵護“龍舟精神”,使“龍舟精神”有了活的載體。相信,禮樂人將發揚“龍舟精神”,構建和諧新禮樂,實現禮樂跨越式發展。
禮樂龍舟賽總能吸引許多人前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