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禮樂龍舟分公龍和母龍,花藍橈、白橈、桃果紅為母龍,其餘均稱為公龍,每條龍舟長達35米,乘坐71人。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各業興旺,從2000年開始,個別村里,行業先後製造了中龍舟、小龍舟共十三條。
製作材料及用具
一、材料
1、木材:坤甸木、杉木、樟木、元木。 2、鐵釘。 3、桐油、桐油灰。 4、漆油:紅、黃、綠、白、黑、金油。 5、毛竹、竹笏、松皮。
二、主要部件用料
1、龍舟:用坤甸木、鐵釘、桐油、桐油灰造。 2、龍頭、龍尾(又稱龍一,禮樂龍舟習俗叫龍尾為“龍一”):用樟木雕刻。 3、龍篸:用杉木製造。 4、擋水板:用杉木製造。 5、龍舟橈:用元木製造。
三、輔助物
1、造龍舟工地: 製造龍舟,要選擇近河邊做工地,工地長約51米,寬15.1米,總面積770.1平方米。 2.工棚(又稱龍舟廠):工棚要用毛竹、杉木仔、松皮、竹笏搭建。
四、製作器具
1、大鋸、小鋸、竹鋸。2、斧頭。3、錐仔。4、手拉鑽。5、鋸銼。6、鑿(鏐)。7、尺。8、水平尺。9、鐵窄。10、墨斗。11、墨線。12、木架。
製作工藝
造龍舟選擇的坤甸木料很講究:首先要選擇夠老身和夠直的,其次要判斷原木芯內有無蟲蛀孔和蟻穴。原枝坤甸木開鋸要用人工拉大鋸,很費體力,一般35米長的龍舟需木料6立方米,淨鋸木開料就要約一個月時間。 龍舟的整個製作過程基本靠手工完成,關鍵是靠經驗,特別是造龍舟師傅的眼力,所以俗話有“方、平、圓、直,一眼睇掂”之說。 按龍骨、船底、大旁(船舷)、彩門(船中分隔艙)和船頭船尾的順序製造,龍骨木頭必須不短乾15米,而且必須是整根的,按照底骨三件板兩個掌口駁接而成:大旁的三件板要用專用的船釘象砌磚牆那樣騎縫駁接,每顆船釘的間隔為4厘米,接縫處用桐油灰堵平,之後還要打磨拋光。造龍舟最關健是龍骨要直,其次是確定船頭船尾的起水位,以減少船在水中的阻力。 船身刷上油,裝上用樟木雕刻的龍頭、龍一(即龍尾)後,新龍舟就造好了。
龍舟各部位、部件、附屬檔案名稱、用料及功用
(一)太公砧:在船頭、船尾各有一塊面積不大的船面板,開有二個小圓孔,這塊面板叫“太公砧”,是艄公把舡時的坐板。 (二)單格:船頭3座、船尾4座是單人座位,叫“單格”,是艄公和幫艄的座位。 (三)雙夾單:全船除“單格”外,還有31個雙人座,船頭第四座、船尾第五座開始坐雙人,叫“雙夾單”,是最窄的雙人座,在站著扒時,可以前後錯開。 (四)鼓格:在龍船的中間,有一塊面積近1平方米的船面板,是放龍舟鼓的地方,叫“鼓格”,打鼓的、打鑼的都站在鼓格上。 (五)龍舟底骨:龍舟底骨又叫“龍骨”,是龍舟底部從頭到尾的一條較厚較窄的坤甸木條,一般是三段銜接,龍骨是全船的主骨。 (六)龍筋:兩個太公砧之間,有一條大小跟龍骨相仿的坤甸木條拉著各個座格橫木,在座格橫木面,這木條叫“龍筋”,龍筋和每個座格的橫木用藤條紮緊。龍筋又稱龍纜,分三段,中間有兩個活動接頭,用於調矯龍船頭尾的翹起程度。龍筋和龍骨承受了整條龍舟的主要重力。 (七)龍舟尖:就是楔子,坤甸木造,用乾龍筋中間的兩個接頭,打上龍舟尖,就可以調矯龍筋鬆緊而改變龍船頭尾的翹起程度。龍筋和龍骨承受了整條龍舟的主要重力。 (八)大傍:船邊從上到下的第一塊木板。 (九)花傍:船邊從上到下的第二塊木板。 (十)龍頭:用樟木雕刻而鹹。 (十一)坊牌:用柏木造,雕刻龍舟的坊名,坊名和牌邊塗金色,牌邊也有紅色的,底色為綠色。坊牌插在龍頭後邊。 (十二)龍尾(稱龍一):用樟木雕刻而成 (十三)龍篸:用杉木造,銜接乾船頭、船尾,狀如篸,近1米長,放龍時裝上“龍篸”,防止河水從頭尾灌進船內。 (十四)閘水板:杉木造,約20厘米寬,2米來長,用於“雙夾單”附近,插在“大傍”上方,在放龍時防止河水進入龍舟,放龍後棄河中讓睇水艇執拾。 (十五)龍舟橈:用又輕又韌的元木造,橈柄不易折斷,橈板不易開裂,橈板用漆油塗上各龍舟的橈色。 (十六)龍舟鼓:龍舟鼓用雜木、牛皮製造,為龍舟專用,傳統的龍舟鼓,鼓身的製作選料非常講究,要用夠粗大的水雍樹整段樹幹,挖空中心做成,這樣的鼓聲音雄渾響亮,數里外也能聽到。 (十七)鑼:銅鑼,又稱“馬鑼”。
各坊龍舟簡介
禮樂龍舟的分布區域,自古至今都是按里劃分,從不受行政區域劃分而改變。 禮樂龍舟經過歷史的變遷,原9條龍舟,分別是聯捷坊的桃果紅、朱紫坊的花藍橈、南橋坊的九社、東門坊的黃橈、烏紗坊的紅橈、南興坊的天字號、忠聯坊的七星、中正坊的白橈、月塘里的黑橈。黑橈在一百多年前已經湮沒,現存8條傳統大龍舟。
龍舟名桃果紅
(又稱柑皮紅;橈柄原色,橈板桃紅色,橈板有一太極圖,為白色和綠色)
桃果紅(聯捷坊)所屬東仁村:福祿里、芳興里、新城裡、東仁里、五福里、永興里;英北村:大社裡、英盛里、興盛里、民樂里、九如里、扳龍里、鎮龍里;東紅村:攀桂里。
東紅村:北有南溪橋通墟鎮社區新街,村南有建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九層名閣——扶風閣,1957年被拆除。東仁村:鹹豐年間之前,禮樂原有的墟道、店鋪、集市、墟期開設在本村的芳興里、福祿里、新城裡,至今仍存有舊鋪和墟地。禮樂人有兩句民諺:“有女便嫁芳興和福祿,朝買鮮魚晚買肉,若然無食就女無福”、“好睇戲,嫁墟地”佐證。同治年間,隨著商業的發展,店鋪逐步興建在立新街、長興街。古建築有禮樂樂善堂、芳興里門樓。英北村:水陸交通便利,村東有恩西路,村西有三多里河。鎮龍村東有個“合羅圍”,故鎮龍俗稱“合羅沖”。
桃果紅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1962年國慶節龍舟競賽獲第三名,獲黑底金字“三分鼎足”匾
1978年、1979年龍舟競賽均獲第二名
1980年、1981年龍舟競賽均獲第一名
1983年獲外海龍舟競渡第一名
1988年禮樂鎮慶祝江禮大橋落成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90年禮樂鎮慶國慶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93年禮樂鎮慶國慶龍舟競賽獲第二名,獲“二龍比翼”匾
1994年江門市江海區成立慶典,在江門蓬江舉行江海區第一屆龍舟賽獲第二名,獲“飛龍逐冠”匾
1999年端午節龍舟賽獲第三名
2004年端午節龍舟賽桃果紅獲“一龍齊冠”匾
2006年荷塘鎮(2006)龍舟節企業杯龍舟賽獲第四名
2009年“國慶杯”禮樂龍舟競渡獲第三名,獲“三躍龍門”匾
2014年禮樂龍舟競渡獲第一名,獲“三龍共賞”牌匾
龍舟名花藍橈
(又稱花藍橈:橈柄、橈板均為淺藍色,橈板有一太極圖,為黃色和紅色)
花藍橈(朱紫坊)所屬新華村:新墩里、華寧里、新寧里、新龍里;新興村:西興里、仁讓里、仁興里、紙扇里:新豐村:三福里、流沙里;新創村:豐安里、永安里、新安里、建安里、沙咀里。
1961年前,新華村隸屬武西大隊,1961年6月建立新華大隊時,村中有新墩和華寧兩里,各里取一字,定名為“新華”。禮樂“唯一山”坐落在禮樂鄉門樓的北面,禮樂是沖積平原地區,並沒有山,在1958年這個土堆被命名為“唯一山”。禮樂上堡至善堂在禮樂鄉門樓西側,至善堂曾為診所,中醫區翼良曾長期在此為鄉民診病。至善堂現已拆除。
花藍橈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1961年國慶節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62年國慶節龍舟競賽獲第二名,獲紅底金字“二龍爭珠”匾
1963年國慶節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73年參加司前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78年參加開平水口振華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79年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80年、1981年龍舟競賽均獲第二名
1988年慶祝江禮大橋落成龍舟競渡獲紀念獎
2009年“國慶杯”龍舟競賽獲第一名,獲“一統群龍”扁
龍舟名九社
(橈柄紅色,橈板綠色,橈板有一太極圖,為白色和紅色)
九社(南橋坊)所屬雄鄉村:西賢里、匯龍里、南龍里:跨龍村:護龍里、忠心裡、南安里、西安里、南勝里、東勝里、龍興里。
雄鄉的名稱源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劃定此村征糧點為“雄”字號,派糧船來收糧,糧船插“雄”號旗,稱雄號船,後引用糧船“雄”宇,稱“雄鄉”,沿用至今,跨龍村村名源於村中心有座古建築石拱橋跨龍橋。禮樂書院座落在跨龍村東南角,村有南勝里,巷口有座古閘口門樓,門樓外上刻“南勝里”,有楹聯:“南地往來敢謂閭門容駟馬:勝流建議還期雨露浥芝蘭。”門樓內上寫“網頂大巷”。
九社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清代至民國,九社連奪六科第一:
光緒元年(1874年)獲“破碧先去”匾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獲“泳中脫穎”匾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獲“孰能一支”匾
宣統二年(1910年)獲“群龍首見”匾
民國四年(1915年)獲“功北蕭何”匾
民國十七年(1928年)獲“獨擅勝場”匾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在外海參賽獲第二名
1961年國慶節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77年、1978年1987年龍舟競賽均獲第三名
1988年江禮大橋通車剪彩龍舟競賽獲第三名
1999年端午節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2004年端午節龍舟賽獲“一龍奪錦”匾
2006年荷塘鎮龍舟節企業杯龍舟賽獲第三名
2014年端午節龍舟賽獲第一名,獲“一龍圓夢”牌匾
龍舟名黃橈
(橈柄原色,橈板黃色,橈板有一太極圖,為藍色和紅色)
黃橈(東門坊)所屬武東村:益興里、茂隆里、劉家裡、東隆里、仁厚里、東和里、興隆里、仁和里、仁家裡、廣豐里、天福里。
武東村位於禮樂東北部,距禮樂街道中心1.5公里;東臨環鎮公路,西鄰新創村,南鄰威東、烏紗村。
黃橈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民國三十四年(]945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出科“勝利飛龍”第一名獲“為鱗之長”匾
1982年獲外海龍舟競渡第一名
1990年禮樂鎮國慶節龍舟賽獲第一名
2004年端午節龍舟競賽第二名,獲“二龍競標”匾烏紗村位於禮樂東面,東臨三江公路,西鄰威東村,南臨恩西路,北鄰武東村,以盛產西洋菜著名,1949年,村民鄧榮安從江門白沙引西洋菜在村內種植,初期只有0.7畝地,現全村發展到200多畝地。
紅橈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龍舟賽第一名,獲“飛龍奪錦”匾
1987年國慶龍舟賽獲第一名
1988年禮樂鎮慶祝江禮大橋落成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93年國慶賽龍第一名,獲“群龍至尊”匾
2004年端午龍舟賽第二名,獲“二龍竟標”匾
2014年端午節龍舟賽獲第二名,獲“二龍獻瑞”匾
龍舟名紅橈
(橈柄、橈板均為紅色,橈板有一太極圖,為白色和黑色)
紅橈(烏紗坊)所屬烏紗村的烏紗里。
烏紗村位於禮樂東面,東臨江三公路,西鄰威東村,南臨恩西路,北鄰威東村,以盛產西洋菜著名,1949年,村民鄧榮安從江門白沙引西洋菜在村內種植,初期只有0.7畝地,現全村發展到200多畝地。
紅橈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龍舟賽一名,獲“飛龍奪錦”匾
1987年國慶龍舟賽獲第一名
1988年禮樂鎮慶祝江禮大橋落成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93年國慶賽龍第一名,獲“群龍至尊”匾
龍舟名天字號
(又稱紅須;原色橈,橈板一紅色圓中有黑色“天”字)
天字號(南興坊)所屬東紅村:業興東里、業興西里、東興里、英東里;
英南村:南樂里、北樂里、聚興里、西龍里、南雄里。
英南村位於字禮樂的最南面,東面、北面鄰東紅村,西鄰跨龍,又與東仁村隔河相望,南臨南環公路,交通便利,往新會三江、古井客車路經村前。東紅村:北有南溪橋通墟鎮社區的新街,村南有建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的九層名閣——扶風閣,1957年被拆除。
天字號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1984年慶祝國慶35周年龍舟競渡獲第三名
龍舟名七星
(橈柄紅色,橈板黑色,有白線相連的七顆白圓星)
七星(忠聯坊)所屬雄光村:新城裡、新積里、北盛里、西昌南里、西昌北里、東興里、新雄里;雄鄉村:西興里、源興里。
七星龍舟部分獲獎情況
1977年、1978年禮樂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79年、1980年、1981年禮樂龍舟競賽獲第三名
1984年慶祝國慶35周年龍舟競渡獲第二名
1996年中國江門市首屆國際龍舟“高路華杯”邀請賽獲紀念獎
1999年禮樂鎮端午節龍舟賽獲第二名
2001年端午節禮樂鎮商會杯第一屆龍舟競渡比賽第一名
2004年端午節龍舟賽第三名,獲“三龍爭輝”匾
龍舟名白橈
(橈柄原色,橈板白色,橈板有一太極圖,為黑色和紅色)
白橈(中正坊)所屬敬和村:祁豐里、敬和里、月塘里、張圍里、新塘里、金和里、祁新里;威西村:南昌里、新地里、接龍里、迎龍里、聚龍里、東勝里、泗源里、新龍里、永勝里、永賢里;威東村:東華里、中路里、榮江里、華路里。
白橈龍舟獲獎情況
1961年國慶節禮樂鎮龍舟競賽獲第三名
1962年禮樂鎮龍舟競賽獲第一名獲綠底金字“一登龍門”匾
1968年禮樂鎮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77禮樂龍舟競賽獲第二名
1984年慶祝國慶35周年禮樂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1987年國慶禮樂鎮龍舟賽獲第二名
1990年國慶禮樂鎮龍舟賽獲第三名
1993年國慶禮樂鎮龍舟賽獲第三名,“三捷龍門”匾
1994年江門市江海區成立慶典龍舟賽獲得第一名,獲“捷奪群龍”匾
1995年龍舟競賽獲獎紀念獎
1999年端年節禮樂鎮龍舟賽獲紀念獎
2004年江門市江海區第一屆龍舟競賽獲第一名
2009年“國慶杯”禮樂龍舟競渡獲第二名,獲“二龍爭鼎”匾
龍舟名黑橈
丘鎮黑橈龍舟停泊在丘鎮河邊的龍舟塢,長期沒人管理,樹根纏繞,龍舟破敗,已在一百多年前湮沒。在合作化時期積集土雜肥,社員在原黑橈龍舟塢挖到了不少龍舟坤甸木,還可用來做鍬板。傳說禮樂初有龍舟時,丘鎮地近大河,不少村民靠打魚為生,行舟划艇了得,扒丁鼎盛,每逢龍舟競渡,屢獲第一,輝煌多年。丘鎮只有一個里,本來地域較小,人口不眾,後來河涌漸窄,漁業不興,扒丁乏人,以致黑橈湮沒。現今禮樂只保留有八條傳統大龍舟。
傳統禮儀
一、龍舟升水
龍舟新造或修葺完工,擇好吉日良時,時辰的尾數必定是“1”,如八點一(即8時05分)、九點一(9時05分)等,請喃無佬旺龍,祭天地、拜龍王,用補祿(柚)葉水灑過身穿新運動服、腰系紅布帶、口銜黃欖的全體扒丁(即運動員),人員盛裝,龍舟也盛裝,裝好龍頭、龍尾、龍簍、坊牌,紮好龍筋,龍舟外面塗抹豬膏油,鼓手站在鼓格上,由扒丁們協力抬龍舟下水,各就各位後,艄公把龍尾拔除甩落河中,叫“甩尾”,寓意競賽永不留尾,喃無佬高聲祝賀“第一!”,然後燃放鞭炮,慶賀龍舟升水,再划去“取青”。因忌“下水”意頭不吉利,故不說“龍舟下水”,而稱“龍舟升水”。
二、采青
龍舟“升水”儀式後或“出大標”前,都要“采青”,采青的地點各有不同,上堡的花藍橈、黃橈,中堡的白橈、紅橈地點是第一涌,近年黃橈選擇第一號(田圍名),南堡的七星、九社、天字號、桃果紅地點是第一化圍。扒龍舟前往采青,沿途扒丁不得出聲舷喝,也不敲鑼鼓,到達地點後,由帶水佬(在前頭的艄公叫“帶水佬”)跑入圍中挖取一棵水稻苗或青草,連根帶土栽在船頭上,此時鑼鼓齊鳴,扒丁齊聲呼喝“第一!”,並奮力划船。采青地點選擇第一涌第一號、第一化圍,皆寓意誓奪第一。
三、賀廟、曬標、龍舟飯、龍舟戲
賀廟:新龍舟升水采青回來、每次新挖起龍舟或“出大標”後,都要賀廟。扒丁們裝好龍頭、龍尾、龍簍、坊牌的盛裝龍舟,扒到廟前轉鼓,廟前人群燃放鞭炮,遞送茶水、飲料給運動員,廟宇的主持送一面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小紅旗和一封“利是”,由帶水佬接過,插在船頭。如此在廟前三次轉鼓,謂之賀廟。 曬標:凡“出大標”獲得第一名的龍舟,為慶祝奪冠,必定到各坊主要河段扒龍舟三天,沿河燃放鞭炮,顯示實力,這叫“曬標”。 食龍舟飯:奪得第一的龍舟組織者,一定在本坊大擺宴席,邀本坊年長者、有聲望者、對扒龍舟有貢獻者食龍舟飯,小孩也可參加。 做第一龍舟戲:“出大標”奪冠龍舟的坊,傳統要做第一龍舟戲,過去是做大戲(演粵劇),後來也有放電影或粵曲演唱的。開演時,扒丁是理所當然坐前排“對號位”。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紅橈做第一龍舟戲,搭戲台15丈,牌樓13丈,撰聯:“彼有金龍此有銀龍四方八面雲述別稱我是飛龍竟慕群龍首選大地齊歡安樂景;昔者亞元今者解元數十年來先後並美還冀狀元希望三元連捷普天同祝太平年。”請來了“勝壽年”粵劇團,有羅家群、靚少佳等名演員演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農曆八月十二日出科“勝利飛龍”,黃橈獲“勝利飛龍第一名”,東門坊賣沙仔灘幾百棵荔枝樹做戲祝奪錦,在關帝廟前搭戲台,仁厚里村民黎華潤撰戲台聯:“黃龍出西海衝波破浪力挫七雄技藝超群競得雙奪錦;彩舟入東門耀武揚威光照五里騰歡鼓舞演戲祝勝利”,請來“萬年青”粵劇團演戲七晚七夜。過去演第一龍舟戲,是從傍晚開場直到翌日清晨,通宵達旦一場一場不間斷地演出的,傍晚時分,各坊各里,男男女女相約睇龍舟戲,甚為熱鬧,本坊更是萬人空巷。1990年黃橈奪冠,武東管理區在第一號(圍名)地堂搭台,益興里村民區兆炯撰戲台聯:“鳳翔武鄉朝聖地地靈人傑占魁榜:魚躍東門覲黃龍龍生虎猛奪先鋒”,請新會粵劇團演戲三晚,也十分熱鬧。
龍舟競度
禮樂的龍舟競渡是最受鄉民喜愛而又能廣泛開展的體育競技運動,聞名於珠江三角洲。禮樂龍舟競渡場面激烈,人心激動,號令一發,鑼鼓喧天,水花飄灑,鞭炮齊鳴。禮樂龍舟競渡,分有“扒端午節龍”、“出大標”和“到外地參賽”三種形式,但仍保留了古老的競技模式:在全長5至8公里的賽道上來回14次,需3個多小時。每次競渡都需精心組織,各方人員通力合作。如今,禮樂龍舟加強了對外交流,在珠三角眾多的龍舟競賽中屢獲佳績:每次賽龍舟都邀請禮樂籍港澳同胞回鄉觀看。在禮樂龍舟競渡廣泛開展的今天,禮樂龍舟已成為活躍鄉民文體生活,以龍會友,招商引資,聯繫外界的紐帶。禮樂龍舟的製作、保護、傳承、推廣是一項非常有價值和意義的大事。 一、組織、參加人員及經費籌集 每條龍舟的組織者叫“龍舟頭”,參不參賽,如何參賽,怎樣籌款要靠龍舟頭定調,再去組織實施,“龍舟頭”是各坊自然產生的。龍舟的鼓手是指揮員,禮樂人稱為“打鼓佬”。把舵的艄公稱“肽艄”,又稱“帶水佬”,分“正艄”和“幫艄”,正艄退位,由幫艄接任。船頭船尾都有“正艄”和“幫艄”,正常情況下,在後的艄公負責掌舵,在前的“正艄”和“幫艄”分兩邊用橈板角勾起兩彎水柱,狀如龍鬚,威風八面,讓人賞心悅目,有緊急情況,在前的艄公也協助把舵。龍舟頭、鼓手、肽艄,還有打鑼的都要有技藝,在鄉民中有威信,方可勝任。其他划龍舟的運動員,禮樂人稱“扒仔”,亦稱“扒丁”,也經嚴格挑選。出賽時每條龍舟有打鼓手、打鑼手、頭艄、幫艄、扒丁共71人。 賽龍所需經費由各坊按丁籌集,男丁要交定額龍舟款,女性不用交款。每條龍船派人抬個谷籮,逐家逐戶捐米糧,發動較富裕人家捐款,禮樂人稱為“擲斗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費由村(大隊)、生產隊出資及村民、港澳同胞捐款。籌集的龍舟款,專人管理,由龍舟頭安排使用。 二、扒節龍 每年端午節,禮樂鄉民都扒節龍,以紀念屈原。在農曆四月底,各坊把龍舟從龍舟塢挖起,洗淨淤泥,紮好龍筋,每天扒到張圍河,三條或兩條進行非正式競賽。一河兩岸,人山人海,助威的人聲、炮竹聲響徹張圍河,熱鬧非常,尤其是初一和初五(端午節),吶喊聲、鑼鼓聲、喝彩聲交匯在一處,在河面上迴蕩,震耳欲聾。端午節當天,各條龍舟也在本坊各個裡的河段扒節龍。龍舟扒到廟宇前的河段賀廟,故有民諺“好睇龍舟嫁廟堂”,在廟堂前擂鼓擊鑼。村民們放鞭炮、遞茶水(或飲料)給運動員,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歡慶端午節,過了端午節,龍舟便被安放回龍舟塢,禮樂人稱“龍舟埋塢”。
出大標
在禮樂,有組織的龍舟競賽,叫“出大標”,又稱“出科”,多在農曆八月秋涼期間舉行,競賽方式為珠江三角洲特有,一是賽道長,從起點至終點,賽道長5千米至8千米,來回共14次,取14支標旗。賽道多選擇在禮樂河(又稱睦洲水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起點在南口,終點在江門造紙廠涌口,全長8千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賽道縮短,起點在夾櫓(今禮樂大矯),終點在江門造紙廠涌口(即第一涌口),全長5千米。賽道也曾選擇在二星公河。二是“轉鼓”,由於禮樂的河道狹窄,龍舟又長,不能轉彎,只能“轉鼓”,禮樂人說的“轉鼓”,就是到達目標時,前頭的“帶水佬”豎起橈板示意,鼓手擂鼓,扒丁齊齊閘橈,使龍舟驟停,然後迅速轉身起橈,原來在後的變在前,原來在前的變在後,如此往返競渡,每次“轉鼓”取1支標旗。三是所需時間長,從放龍到收龍要3個多小時,運動員要有耐力,古時有人云:“任槌一鼓先去,到底是誰奪錦”,起鼓在先,未必可以奪錦,起鼓在後,未必不可奪標。四是競賽時運動員站著扒。 各龍舟參加出大標的“扒丁”,要經過嚴格挑選。扒丁訓練,禮樂人叫“操橈”,一般是7天,每天4小時。在訓練中,龍舟頭派有經驗的前輩在岸上觀察,逐天挑選,進行淘汰、補充,故有民諺“水上扒龍船,岸上有眼看”.到第五天擬定出賽運動員。
附2009年國慶杯禮樂龍舟競渡賽
【2009年“國慶杯”禮樂龍舟競渡賽★獲獎情況★】 禮樂龍舟引 時間:2009年10月18日上午8:30開始 (比賽接近3小時) 地點:江門市江海區睦洲水道流沙河段 第一名獎金:13800元 花藍橈 一統群龍 牌匾 第二名獎金:10800元 白橈 二龍爭鼎 第三名獎金:8800元 桃果紅 三躍龍門 第四名獎金:6800元 九社 優勝獎 未列入前四名的獲得:3800元的參與獎 五、天字號 六、紅橈 七、七星 優勝獎 八、黃橈 優勝獎
江門非遺目錄
展現江門地區民族民間文化創造力的突出價值;鮮明的地方特色;出色地運用傳統工藝和技能、見證江門市區各民族民間活的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促進江門地區的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