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夷陵區是中國著名歷史茶葉產區。古夷陵,也曾稱峽州、陝州,既是縣名,亦為郡(州)名。古時夷陵縣範圍包括今夷陵區、點軍區、西陵區、伍家崗區、猇亭區全部和枝江市、宜都市的部分區域。據記載,夷陵秦漢時期即進行茶葉生產,唐代進入鼎盛。楊曄《膳夫經手錄》記載:“自是碧澗茶、明月茶、峽中香山茶,皆出其下。”
“夷陵近又有小江源茶(即小江園),雖所出至少,又勝於茱萸簝矣。”又說:“峽州茱萸簝得名,近自長慶稍稍重之,亦顧渚之流也。”夷陵有好茶也有好水。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說:“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獨清冷,狀如龜形,俗雲蝦蟆口水,第四。”宋代祝穆《方輿勝覽·峽州》亦載:“蝦蟆碚在夷陵縣之南,凡出蜀者必酌水以瀹茗,陸羽第其品為第四。”歐陽修這樣描述蝦蟆碚:“石溜吐陰崖,泉聲滿空谷。能邀弄泉客,系舸留岩腹。陰精分月窟,水味標《茶錄》。共約試春芽,槍旗幾時綠。”蘇軾在《寄周安孺茶》長詩中,概述了茶的歷史、名茶、茶葉的採制、貯藏以及品嘗等方面的情況,同時提到蝦蟆碚泉水,“蟆碚頃曾嘗,瓶罌走僮僕。”把中冷、康王谷、蟆碚均擺在最宜沏茶的名泉系列。黃庭堅、陸游、范成大等在路過此地時,也均留下有關詩文。1170年10月8日,陸游赴任夔州(治今四川奉節)通判途中,慕名來此泉取水煎茶,覺其味妙不可言,激起詩興,揮筆題《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於岩壁上:“苔徑芒鞋滑不妨,潭邊聊得據胡床。岩空倒看峰巒影,磵遠中含藥草香。汲取滿瓶牛乳白,分流觸石佩聲長。囊中日鑄傳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嘗。”後人隨即摩刻,名小潭為“陸游泉”。
地理環境
鄧村綠茶生長於長江三峽西陵峽北岸,地跨北緯30°32’~31°28’,東經110°39’,屬江漢平原與鄂西山區的過渡地帶,位於風景秀麗的長江西陵峽畔,東接遠安、當陽,西鄰秭歸、興山,南抵枝江、枝城、長陽,北與保康接壤,環抱宜昌市城區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城距三峽大壩壩址4.5公里。素有西陵峽晶瑩小城之美譽。鄧村綠茶的產地鄉鎮均分布於長江西陵峽兩岸,屬夷陵區西北部山區,平均海拔800米左右,人口相對較少,森林密布,森林覆蓋率70%左右,有利涵養長江水系蒸騰的水分。茶區年均溫度14~18℃,無霜期283天,10℃以上茶樹生長發育期248天,有效活動積溫5401℃。雨量充沛,空氣濕度適宜,漫射光照時間長,其土壤多為花崗岩分化沙質山地黃棕壤和黃壤,土壤質地疏鬆,顯弱酸性,PH值5.5-6.5,保水性強,排水性好,濾水透氣,有機質≥1%,含有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土壤、大氣及水質檢測達到AA級標準,保證了茶葉生長的內在品質。宜昌大葉茶是該地區流傳下來的優良品種,以此為親本,用無性方法繁育出來的系列品種,品質進一步提高。長江西陵峽獨特的地理、氣候和土壤狀況為茶葉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鄧村綠茶品質優異的先決條件。據農業部茶葉質量檢測中心測定,鄧村綠茶中胺基酸含量達到5.76%,茶多酚、氫基酸比例恰當。位於長江北岸的鄧村、太平溪、樂天溪、下堡坪、樟村坪、霧渡河、黃花七個鄉鎮和位於長江南岸的三斗坪鎮,歷史上的名茶產區。
茶樹品種
宜昌大葉種(代號華茶29號)是中國首批認定的30個地方良種之一。支柱小喬木型,樹姿開張,分枝中等,新梢節間長4.5—5.5厘米,葉橢圓型或長橢圓型居多,一般葉長14.7±2.4厘米,葉寬5.1±1.1厘米,葉面積53.7±2.3平方厘米,成葉綠色,略上斜,老葉深綠。水平著生,葉面隆起,有光澤,葉質柔軟,葉身平展,葉脈8~10對,葉齒淺有鈍角,葉緣微波狀,葉尖多鈍尖,花序多對生或叢生,花冠展寬25~35毫米,花瓣白花七片,花萼綠色五片,雌蕊高於雄蕊,三開裂,長7~12毫米,果實成熟後為棕褐色,種籽為深褐色,多球形,百粒重125克左右。宜昌大葉茶育芽能力較強,春芽萌發整齊肥壯,夏秋季生長亦很旺盛。越冬芽3月上旬萌發,至11月上旬前後停止生長。9月下旬初花,10月盛花,11月中下旬為開花末期,開花結實多,無性繁殖能力也很強,扦插、壓條成活率都很高。宜昌大葉茶抗逆性較強,病蟲危害較少,雖常有秋旱無雨天氣,但無明顯旱害現象;抗寒性也較強,海拔1400米高山都有種植。宜昌大葉茶芽葉肥大壯實,茸毛尚多,黃綠色,1芽3葉長6.6—7.3厘米,百芽重57克左右,據中茶所對1芽1葉蒸青烘乾樣化學分析:含茶多酚35.8%,咖啡鹼5.87%,胺基酸1.64%,水浸出物46.3%。
採制技術
採摘
峽州碧峰茶原料要求以1芽1-2葉為主,芽葉長3厘米左右,不採對夾葉,紫芽葉,病蟲葉,雨水葉,露水葉,不帶鱗片、雨葉和單片葉,保證鮮葉的嫩度、勻度、鮮度、淨度。攤青
鮮葉採回後,及時攤於竹簸箕內,厚約寸余,置於陰涼避風處,間斷翻動幾次,經4~6小時攤放,掌握失重4.5%~5.5%時付制。
殺青
將4~5千克攤青葉投入到轉速24~28轉/分,溫度180~200°C的復乾機中,高溫殺青,先高后低,經6~8分鐘,待葉色轉暗葉莖折而不斷,總失重38%~40%時適度。
攤涼
殺青葉出於簸箕內,邊出邊用雙手迅速抖開散熱,攤放約20分鐘。
初揉
將攤涼的殺青葉盛入6CR-30型揉捻機中,按輕~重~輕原則施壓揉捻,歷時14~20分鐘。
初乾
將揉捻葉投入100~120°C的復乾機中,炒6~8分鐘至總失重62%~64%,約八成乾時出機。
復揉
理條初乾葉先盛竹簸內,手抖散熱,後轉入水浴平台導熱箱上,運用抓、攏、理、搓、抖等手法,反覆搓揉理條,保持箱面溫度60—80°C,直到條索緊秀挺直,白毫顯露,歷時約10分鐘。
足乾
提毫理條茶薄攤於墊有白紗布的蔑織氈帽炕上,木炭生火,控制溫度70—80°C進行文火烘焙,並酌情收堆翻散提毫至足乾,即茶葉手捻成粉,歷時約30分鐘。
精製
定級將足乾後的茶葉,篩分割末,揀除異劣,取樣審評、定級、勻攤後包裝貯藏。
榮譽認證
1992年,“鄧村綠茶”獲香港國際食品博覽會銀獎;1994年,鄧村系列茶獲武漢市場“首選理想產品”稱號;1995年,鄧村系列茶獲國內貿易部全國十大類商品抽檢“質量信譽商品”稱號;1997年,“鄧村綠茶”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中心認證,獲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識;1999年,“鄧村綠茶”又被湖北省統計學會評為“跨世紀主導品牌”,省農牧廳授予鄧村綠茶“湖北十大名茶”榮譽稱號;2000年,“鄧村綠茶”榮獲2000年烏蘭巴托國際博覽會金獎;2001年,“鄧村綠茶”獲中國農科院頒發的“有機茶證書”。
地理標誌保護
根據《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規定》,國家質檢總局組織了對鄧村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申請的審查。經審查合格,批准自2006年9月4日起對鄧村綠茶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保護範圍
鄧村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人民政府《關於界定鄧村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的函》(夷政函[2005]24號)提出的範圍為準,為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鄧村鄉、太平溪鎮、樂天溪鎮、三斗坪鎮、下堡坪鄉、霧渡河鎮、樟村坪鎮、黃花鄉等8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宜昌大葉茶及其系列品種。
(二)立地條件。
海拔200米至1000米,花崗岩風化的砂壤土,質地疏鬆,顯弱酸性,保水性強,排水性好,濾水透氣,有機質≥1%。
(三)栽培技術規程。
1.苗木繁殖:無性繁殖。
2.種植方式:雙行密植栽培,大行距1.5m,小行距0.4m,叢(株)距30cm,海拔600米以下9月至10月栽苗,600米以上2月至3月栽苗,每667平方米(畝)栽5000株至6000株。
3.茶樹修剪:幼樹進行三次定型修剪,生產樹修剪則在頭輪茶結束後及時進行。
4.茶園施肥:以有機肥為主,配施少量氮肥。
(四)鮮葉採摘。
1.根據鮮葉嫩度要求,分批采、留葉采。
2.鮮葉嫩度要求:鮮葉共分四個等級,鮮葉分級標準符合以下規定:
特級單芽為主單芽90%,一芽一葉初展10%
一級一芽一葉為主一芽一葉占80-90%
二級一芽二葉為主一芽二葉占50-80%
三級一芽二、三葉為主一芽二葉占30-49%
(五)加工工藝規範。
攤青→殺青→攤涼→去雜→揉捻→初烘→攤涼→滾炒→攤涼→提香→精揀→割末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條索色澤整碎淨度香氣滋味湯色葉底
特細緊
顯鋒苗綠潤勻齊勻淨鮮嫩高
爽持久鮮爽嫩綠
清澈細嫩勻齊嫩綠明亮
一緊細鋒
苗尚顯尚綠潤勻整潔淨香高
尚持久鮮醇嫩綠
明亮嫩勻嫩綠尚亮
二緊實綠稍潤尚勻整尚有
嫩莖尚高醇厚綠明亮較嫩勻黃綠尚亮
三尚緊實灰綠
尚潤尚勻整稍有
嫩莖純正醇和尚綠
明亮有嫩莖黃綠尚亮
2.理化指標:胺基酸3.3%至4.68%,茶多酚18.18%至23%。
專用標誌使用
鄧村綠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