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鄒平基督教浸禮會教堂房頂原為小灰瓦,現為板瓦,檐下有磚雕花卉圖案。南北各有一拱門,門旁有窗,內部為8根合抱粗的木質立柱和4根橫樑連線形成的穹隆形屋架,屋架橫木上攜刻著"主降世一千九百年"字樣。仲牧德教碑和白師母紀念碑砌於教堂西牆內,記述英國傳教士仲均安來華傳教及建造教堂的情況。教堂設上下兩層坐席,可同時容納500人做禮拜。2001年10月被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
基督教傳入鄒平在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當時濱縣一帶黃河水為患,英國傳教士仲鈞安等以倡議賑災為名來鄒平境內布道。在鄒平南門裡租用民房,一面施賑,一面傳教。光緒十四年(1888年)發展到受洗禮信徒140人,聽道者千餘人。而後向縣境南部發展並建立了多處小教堂。英國傳教士蔚蘭光等除在縣內布道外,還經常到周村大集布道。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由英浸禮會傳教士仲鈞安主持在鄒平城東門裡大街南側建築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基督教堂,作為傳教中心。膠濟鐵路改線後,周村成為交通要道,教會逐漸將活動中心由鄒平轉向周村。
"文革"期間,基督教停止活動。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落實宗教政策。1981年山東省召開了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1984年5月又兩次在濟南召開全委會。鄒平基督教牧師王佐前出席了會議。同年7月9日,鄒平基督教會訂出了《鄒平基督教愛國公約(草案)》。從此鄒平基督教開始了正常的宗教活動。
1986年鄒平縣政府牽頭與有關單位就城裡基督教堂的地界、房產歸屬共同簽署了協定,落實了宗教房地產政策。1987年12月,成立鄒平縣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由王佐前任主任。1988年,城裡基督教堂交付教會使用,省撥款3萬元,幫助教會維修教堂。1989年10月,舉行鄒平縣城裡基督教堂復堂典禮,省、地、縣有關領導出席了復堂儀式。2001年10月。鄒平縣人民政府公布"基督教堂"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縣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從縣財政預算中列8萬元為教堂加固維修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