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郭柏蔭(1807~1884年),字遠堂,清道光時期進士,歷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山西道監察御史,刑部給事中。
履歷經歷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擢編修;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浙江道監察御史。翌年,轉山西道。道光十九年(1839年),巡視西城,轉京畿道,升刑部給事中。曾上奏有關台灣事宜,請勤撫慰、嚴番界、查倉庫、禁偷渡、防兵丁冒替、戒人命及盜案消弭,皆交部議施行。升甘肅甘涼道。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後回鄉,歷主清源、紫陽、鰲峰等書院。又奉命辦理本省團練,升員外郎,後升郎中。同治元年(1862年),往安慶大營,協助曾國藩抵抗太平軍,升江蘇糧儲道,又升按察使。同治五年(1866年),任江蘇布政使,代理巡撫。翌年冬,經曾國藩推薦,升廣西巡撫,改調湖北,署理湖廣總督,代理巡撫。同治八年(1869年),卸署總督任,仍為巡撫。同年夏、秋間,天降暴雨,湘水、川水、襄水高漲,各府屬州縣堤潰,田廬淹沒,災害嚴重。柏蔭派員赴災區急賑,又奏請解京餉及稅厘項下撥銀三十萬兩救災修堤,獲準,救活災民甚多。翌年,復署湖廣總督。不久,又專為巡撫。同治十二年(1873年),因疾請辭。光緒元年(1875年),回福州。次年,福州大水,出面負責浚河排澇,解除水患。後再主鰲峰書院講席,倡修火災後孔廟,集資修建明倫堂、崇聖祠,增置文廟樂器、祭器。卒賜祭葬。著有《天開圖畫樓文稿》、《嘐嘐言》、《續嘐嘐言》10卷、《變雅斷章演義》1卷等。
家族歷史
郭柏蔭為郭階三次子。郭階三的五個兒子郭柏心、郭柏蔭、郭柏蔚、郭柏蒼、郭柏薌皆登科第。
郭階三(1778-1856)譜名世敦,號介平。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舉人。歷連城、同安縣學教諭。他有五個兒子,四個是舉人,一個是進士。長子郭柏心,道光十二年(1832年)舉人;次子郭柏蔭,道光十二年進士;三子郭柏蔚,道光十四年(1834年)舉人;四子郭柏蒼,道光二十年(1840年)舉人;五子郭柏薌,鹹豐元年(1851年)舉人。郭家四代連續出了六個進士。這六個進士是郭柏蔭;郭柏蔭四子郭傳昌,光緒二十年(1894年)進士;郭柏蔭孫子、郭式昌的長子郭曾炘,光緒六年(1880年)進士;郭式昌次子郭曾凖,光緒十八年(1892年)進士;郭式昌三子郭曾程,光緒十五年(1889年)進士;郭曾炘長子郭則沄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進士。
一代名臣林則徐與曾暉春、郭階三兩家的關係都十分密切。
林則徐與郭階三同窗。據郭白陽的《竹間續話》:夫子(指郭階三)嘗曰:“憶少時在林文忠公家從暘谷封翁學,時奮志攻苦,兩人者年相若也。少穆夜間常以一盞燈油並一條太乙燭,燼後上床,翌日昧爽即興,予繼遜他燭一條,或勉強,則詰朝必差半刻方醒。”這段話說明林則徐和郭階三學習都很刻苦。但林則徐精力過人,每天晚上挑燈讀書,一盞燈油燃盡後,另外還要再點一支蠟燭繼續攻讀,蠟燭燃盡後方肯上床休息。第二天清晨天蒙蒙亮,即起床,開始新的一天的學習。而郭階三精力稍遜一籌,如果也像林則徐那樣,晚上用功時間多一根蠟燭燃點時間,次日早晨就要晚半刻才能醒來。
《舊德述聞》也說:林暘谷先生督部文忠公父也,介平公從問業,先生重其方正,命文忠與訂交,相處甚久。
林則徐與郭柏蔭的關係也很好。道光八年,郭柏蔭二十一歲時考取舉人,於簪花日迎娶新娘。林則徐特撰“具慶下兼重慶下,大登科接小登科”對聯為賀。上聯“具慶下兼重慶下”,出處在《幼學瓊林》。舊時有一本兒童啟蒙書叫《幼學瓊林》,其中有“具慶下,父母俱存;重慶下,祖父母俱在”,就是說,父母都健在,稱“具慶下”,祖父母健在,稱“重慶下”,郭柏蔭大婚時,祖父母、父母均健在,所以是“具慶下兼重慶下”。下聯“大登科接小登科”,封建社會文人考上進士或舉人,稱“大登科”,結婚當新郎官稱“小登科”。俗話說: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乃人生兩大快事。郭柏蔭少年得志,考取舉人又當上新郎官自然是“大登科接小登科”,雙喜臨門了。
林則徐與郭階三、郭柏蔭父子來往書信也較多,《林則徐全集》信札卷收錄有林則徐寫給郭階三的信函六封,寫給郭柏蔭的信函七封。林則徐的信札多是公函,寫給親友的信函並不多,郭階三父子獨占十三封,說明林則徐與郭家關係非同一般。
個人著作
《天開圖畫樓文稿》、《嘐嘐言》、《續嘐嘐言》10卷、《變雅斷章演義》1卷。
《清史稿》載錄
郭柏蔭,字遠堂,福建侯官人。道光十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遷御史、給事中。出為甘肅甘涼道。二十三年,戶部銀庫虧帑事發,柏蔭為御史稽察,未糾發,奪官分償,鏇授主事。鹹豐三年,會辦本省團練,以克廈門、防延平功,擢郎中。同治元年,引見,交欽差大臣曾國藩差委。二年,授江蘇糧道,擢按察使,遷布政使,護理巡撫。六年,擢廣西巡撫,調湖北,仍留署江蘇巡撫。方亂時,江、浙交界槍船群聚為匪,柏蔭與浙江會捕,獲其首卜小二置之法。禁槍船,設牌甲,稽查約束。
是年,赴湖北任,署湖廣總督。各省遣散營勇,會匪蕭朝翥約黨分布黃梅、武穴、龍坪各水次,阻截散勇,逼令從為亂。柏蔭遣兵往捕,其黨殺朝翥以降。諸縣教匪,京山吳世英、蘄水馮和義、沔陽劉維義次第擒誅。七年,奏言:“漢口鎮華、洋雜處,散勇游匪廁其間。每遇撤營,散布謠言,句結入會。疊經懲辦,在武漢、襄樊地方分設遣勇局,凡有在鄂散勇,均令赴局報名,僱船押送回籍,酌給川資,庶無業之徒,可歸鄉里,不至流而為匪。”又奏言:“淮南鹽引,楚岸為大宗。自長江被擾,運道梗阻,改用淮北票私,暫濟民食,淮南銷路遂滯。請復淮南引地,禁淮北票私,停北鹽抽課。襄、鄖、德三府前此兼銷潞鹽,亦一律禁止。”八年,多雨大水,柏蔭遣吏分道治賑。九年,再署湖廣總督。十年,湖南會匪陷益陽、龍陽,柏蔭分兵防守進剿,獲其渠。十二年,以病乞罷。光緒十年,卒。
子式昌,舉人。從軍積功,以知府發浙江。巡撫蔣益澧調赴廣東,署肇慶。益澧罷,式昌還浙江,補台州。劇盜黃金滿以官吏貪酷,煽亂。式昌扼要隘,令民自守,以嚴法繩蠹吏,蠲斥苛斂。金滿乃詣彭玉麟請降。光緒二十六年,衢州民殺教士,戕西安知縣吳德潚。擢式昌金衢嚴道,諭士民安堵,得亂首誅之。三十一年,署按察使,卒。
式昌子曾炘,官至禮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