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注經絡證

所謂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 是專門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實踐的中醫學理論。 中醫臨床治病明辨病變的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以經絡學說為基礎。

資料

所謂經絡學說,即研究人體經絡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相互關係的學說。它補充了髒象學說的不足,是中藥歸經的又一理論基礎。該學說認為人體除了臟腑外,還有許多經絡,其中主要有十二經絡及奇經八脈。每一經絡又各與內在臟腑相聯屬,人體通過這些經絡把內外各部組織器官聯繫起來,構成一個整體。體不之邪可以循經絡內傳臟腑,臟腑病變亦可循經絡反映到體表,不同經絡的病變可引發不同的症狀。當某經絡發生病變出現病證,選用某藥能減輕或消除這些病證,即雲該藥歸此經。如足太陽膀胱經主表,為一身之藩籬,風寒邪外客引經後,可引發頭項痛、身痛、肢體關節酸楚等症,投用羌活(散風寒濕止痛)能消除或減輕這些症狀,即雲羌活歸膀胱經。
經絡學說的臨床運用
說明病理變化
經絡是人體通內達外的一個聯絡系統,在生理功能失調時,又是病邪傳注的途徑,具有反映病候的特點。如在有些疾病的病理過程中,常可在經絡循行通路上出現明顯的壓痛,或結節、條索等反應物,以及相應的部位皮膚色澤、形態、溫度等變化。通過望色、循經觸摸反應物和按壓等,可推斷疾病的病理狀況。
指導辨證歸經
辨證歸經,是指通過辨析患者的症狀、體徵以及相關部位發生的病理變化,以確定疾病所在的經脈。辨證歸經在經絡學說指導下進行。如頭痛一證,痛在前額者多與陽明經有關,痛在兩側者多與少陽經有關,痛在後項者多與太陽經有關,痛在巔頂者多與督脈、足厥陰經有關。這是根據頭部經脈分布特點辨證歸經。臨床上還可根據所出現的證候,結合其所聯繫的臟腑,進行辨證歸經。如咳嗽、鼻流清涕、胸悶,或胸外上方、上肢內側前緣疼痛等,與手太陰肺經有關;脘腹脹滿、脅肋疼痛、食欲不振、噯氣吞酸等,與足陽明胃經和足厥陰所經有關。
指導針灸治療
針灸治病是通過針刺和艾灸等刺激體表經絡腧穴,以疏通經氣,調節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腧穴的選取、針灸方法的選用是針灸治療的兩大關鍵,均依靠經絡學說的指導。針灸臨床通常根據經脈循行和主治特點進行循經取穴,如《四總穴歌》所載“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經取穴的具體體現。由於經絡、臟腑與皮部有密切聯繫,故經絡、臟腑的疾患可以用皮膚針叩刺皮部或皮內埋針進行治療,如胃脘痛可用皮膚針叩刺中脘、胃俞穴,也可在該穴皮內埋針;經絡閉阻、氣血瘀滯,可以刺其絡脈出血進行治療,如目赤腫痛刺太陽穴出血,軟組織挫傷在其損傷局部刺絡拔罐等。
經絡學說
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專門研究人體經絡系統的組成、循行分布及其生理功能、病理變化,並指導臨床實踐的中醫學理論。其形成與發展,與針灸、推拿療法的套用有著密切關係,故經絡學說也是針灸及推拿的理論核心。中醫臨床治病明辨病變的臟腑經絡,把握疾病的傳變,以及中藥方劑的歸經理論等,都以經絡學說為基礎。《靈樞·經別》:“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以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難。”《扁鵲心書》:“學醫不知經絡,開口動手便錯。”經絡遍布全身,內屬臟腑,外絡肢節,溝通內外,貫穿上下,將人體各部組織器官聯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並籍以運行氣血,營養機體,使人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保持協調和相對平衡。經絡學說是在陰陽五行學說指導下,與中醫學其他基礎理論互相影響、互為補充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但對於經絡實質,迄今還不能從形態學上加以證實。現代對經絡的研究,更是利用各種手段,從文獻學、形態學、生理學、胚胎髮生學、物理學等各個方面著手,提出了周圍神經相關說、結締組織相關說、特殊結構說、經絡——皮層——內臟相關說、第三平衡系統論、神經體液相關說、經絡實質二重反射說、細胞間信息傳遞說、經絡生物全息論、場論等很多關於經絡實質的假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