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一般情況性別:男
民族:蒙古族
出生年月:1963.04
籍貫:內蒙古阿拉善
學位:文學博士
職稱:教授
大學:1980-1984 在內蒙古大學蒙語系讀本科;
研究生:1984-1987 在內蒙古師範大學蒙文系讀研究生;
博士生:1995-1999 在內蒙古大學蒙語系讀博士生。
1987.8-1999.12: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文學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2000.1-2007.6:內蒙古大學蒙古學學院蒙古學學院蒙古文化研究所/民族學系副研究員、副教授、教授。 2007.7-2010.12: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副院長兼民族學系系主任
2011.1至今 內蒙古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院長
中國民族學學會會員、中國蒙古文學學會理事;國際蒙古學學會會員;國際民俗學會通訊會員;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員。
教學
開設的課程本科生課程:
2003.3—2007.4 西方人類學歷史:2學分32學時(專業基礎課)
2003.3—2007.4 經濟人類學:3學時48學時(專業基礎骨幹課)
2003.3—2007.4發展人類學:2學分32學時(專業選修課)
碩士生課程:
2001—2004 社會與文化人類學概論(專業學位基礎課)
2001—2007 西方人類學歷史與理論(專業學位基礎課)
2001—2003 歷史人類學(專門史專業選修課)
2003—2007 政治人類學(專業選修課)
2004—2007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專業學位基礎課)
博士生課程:
2006—2007 文化人類學理論與方法論(專業學位基礎課)
碩士研究生:
2001—2007, 民族學專業,11名。
科學研究
1、主要研究領域:
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當代內蒙古及蒙古族社會文化變遷、族群/民族認同,現代化,民族教育。
2、科研項目:
完成項目:
a. 1995-1996年參加國家社科重點項目《蒙古族文學史》撰寫工作(現已出版);
b. 1997年參加跨省區課題《中華地域文化大系》編寫了塞北卷中的有關蒙古文學與藝術的部分;
c. 1998年參加了中英合作研究項目《內蒙古烏拉特景觀研究》課題組,在烏拉特前旗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田野調查,收集當地民間傳說、儀式和宗教資料;
d. 1999-2001年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蒙古族敘事文學的文化學研究》(批准號:99CZW005),現已出版;
e. 2001-2002年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助的中、蒙、俄三國聯合科研項目《中亞遊牧文明及其變遷》;
f. 2001年以來入選自治區教育廳高等教育人才培養“111”工程人選。
g. 2002年參加完成內蒙古大學與劍橋大學合作項目《和碩特蒙古人自我認同與歷史》;
h. 2003年參加內蒙古大學和雲南大學合作項目《中國少數民族村寨調查
i. --蒙古族卷》;
i. 2002-2004參加教育部社科重大項目《內蒙古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2001ZDXM850008),並負責主持其子課題《內蒙古牧區社會變遷》;
j. 2003-2005參加教育部社科重大項目《草原遊牧文明變遷與蒙古族未來文明形態研究》(02JAZJ840009)並主持其子課題“遊牧文明的歷史記憶與消費文化”。
在研項目:
·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蒙古族現代文化變遷與現代性》(2005-2007);
· 支持國際合作項目(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中國現代化條件下的蒙古族性塑造》(2007-2008)。
主要論著
專著《蒙古文學敘事模式及其文化蘊涵》,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蒙文)。
編著《二十世紀西方文學理論概述》, 內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蒙文)。
3 譯著
l、《蒙古民間故事選》,與他人合譯,新加坡聯合出版公司,1993 (蒙譯英)。
2、《蒙古口頭故事》,與他人合譯,美國蒙古學協會,1995 (蒙譯英)。
3、《蒙古寓言選》,與他人合譯,新加坡聯合出版公司,199 1(蒙譯英)。
4、《蒙古珠寶》,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5 (英譯蒙)。
5、《蒙古服飾》,內蒙古古籍整理辦公室收理 (英譯蒙)。
6、《蘇力德:成吉思汗祭典的基本概念》, 《蒙古學信息》,1995,4期 (英譯漢)。
7、《關於北亞薩滿教的幾種理論》, 《蒙古學信息》,1997,3期 (英譯漢)。
8、《內亞地區鄉村社會機構與畜牧經濟》,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 (英譯蒙)。
9、《政治人類學導論》,與他人合譯。
10、《經濟人類學》,與他人合譯。
l、“論比較文學”, 《金鑰匙》,1985,6期(蒙文)。 2、“俄國形式主義”,《金鑰匙》,1988,4期(蒙文)。
3、“比較文學基本概念”,《青年作家》,1988,4期(蒙文)。
4、“論果戈里幽默風格”,《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1988,4期(蒙文)。
5、“蒙古文學體裁中的外來影響”,《蒙古語言文學》,1989,5期(蒙文)。
6、“羅布桑卻丹:蒙古風俗鑒”,與他人合寫,《蒙古研究》,13卷,美國印第安納州,1990(英文)。
7、“比較文學論稿”,與他人合寫,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蒙文)。
8、“簡論<色特爾扎布故事>”,《蒙古語言文學》,1991,6期(蒙文)。
9、“簡論蒙古神話”,《亞洲民俗學》,Ll—2卷,與他人合作,1992,日本(英文)。
10、“論蒙古小說體裁的淵源問題”,《內蒙古大學學報》,1993,3期(蒙文)。
11、“蒙古服飾的社會和文化特性”,《蒙古研究》,1993,2期(蒙文)。
12、“英國蒙古學研究簡介”,《蒙古學信息》,1996,4期(漢文)。
13、“蒙古文化或木鍬的缺陷”,刊於《碩果——紀念扎奇斯欽教授80壽辰》一書,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蒙文)。
14、“<江格爾>英雄主義論”,《蒙古語言文學》,1997,2期 (蒙文)。
15、“<江格爾>敘事模式特徵”,《內蒙古社會科學》,1997,5期 (蒙文)。
16、“蒙古文學與藝術”,《中華民族地域文化大系》塞北卷條款,將由內蒙古教
育出版社出版 (漢文)。
17、“關於敘事學方法論”,《蒙古語言文學》,1998,4期 (蒙文)。
18、“20世紀30年代內蒙古婚禮”,將刊於美國學術刊物(英文)。
19、<“成吉思汗訓喻故事>象徵意義”,《內蒙古社會科學》,1999,6期 (蒙文)。
20、“<孤兒雄辯成吉思汗九傑>的寓意”, 《蒙古語言文學》,1999, 6期 (蒙文)。
21、“當代內蒙古歷史敘事中的成吉思汗》,《金迪》,1999,3期(蒙文)。
22、“蒙古英雄史詩的敘述結構”, 《蒙古語言文學》,2000,5期(蒙文)。
23、“短篇小說”,《蒙古族文學史》(十五章)榮蘇赫等主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漢文)。
24、“關於宗教的象徵意義與社會功能的若干理論”,《內蒙古社會科學》2001,2期(蒙文)。
25、“關於口承傳統的文化價值”,《內蒙古大學學報》,2001,4期(蒙文)。
26、“Consumption: Needs and Desires among Inner Asian Pastoral Communities”,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Interaction between Nomadic and Other Cultures of Central Asia, IISNC, Ulaanbaatar, 2001/08。
27,”History its televising: Events and Narratives of the Hoshuud Mongols in Modern China”,Inner Asia, 2002,4, Cambridge, UK。
28、“ Changes and Trend: Inner Mongolian kinship System in Modern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8th Congress of International Mongolists, (in press), (in English) Ulaanbaatar, 2002.
29、“內蒙古牧區親屬制度變遷”,刊於《蒙古學集刊》(電子版),2004年第二號。
30、“內蒙古牧區消費模式變遷”,刊於《蒙古學集刊》(電子版),2004年第三號。
31、“親屬制度”,《蒙古族:內蒙古正藍旗巴彥胡舒嘎查調查》,馬京、金海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4, 書號:7—81068—782—4/c.65。
32、“內蒙古牧區親屬制度變遷”,《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1期。
35 、“The Mongol Language not only as a Language in Inner Mongolia”, Qua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e, No. 1, 2005, Tokyo.
33、 History, State and Money: Mongol Valuation of Money in China’s Socio-economic Transformation”, Qua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e, No. 2, 2006, Tokyo .
34、 “歷史記憶與當代中國蒙古族族群認同建構”, 《內蒙古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蒙文) 。
五、獲獎或榮譽稱號
1997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獎;
1998年榮獲內蒙古文學學會一等獎;
2002年榮獲內蒙古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2004年榮獲內蒙古大學高校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其他學術活動
1985年6-7月參加深圳大學主辦的比較文學講習班(為期一個月), 並參加全國第一次比較文學學術討論會。
1986年7月參加北京大學主辦的西方文學新理論新方法研討班,(為期一個月)。
1996年1--4月對英國劍橋大學蒙古及內亞研究中心進行學術訪問;
1998年8月參加內蒙古大學第三次國際蒙古學學術討論會;
1999年8月9-23 在芬蘭參加國際民俗學會夏令學校;
1999年1--3月對英國劍橋大學蒙古及內亞研究中心進行第二次學術訪問;
2001年8月參加國際遊牧文明研究院“文明之間的對話:遊牧文明
其它上文明之間的互動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2年3-5月對英國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進行為期2月的學術訪問。
2002年8月在烏蘭巴托參加第八屆國際蒙古學大會, 並宣讀論文。
2002年8月在呼和浩特參加內蒙古民俗學會的第三次代表大會暨第六次學術討論會。
2003年9月6-12月在英國牛津大學參加國際第10屆藏學大會,並宣讀論文。
2003年10月3-7日在雲南昆明和通海參加雲南蒙古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
2003年10月8-10日在北京參加“民族學/人類學與中國經驗”學術論壇, 並宣讀論文。
2004年7月19-22日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參加“成吉思汗暨草原文明國際研討會”,並提交題為“成吉思汗祭奠中的佛教化問題”。
2004年8月17-20日參加在呼和浩特召開的內蒙古大學第四屆蒙古學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宣讀題為“內蒙古牧區消費模式變遷”的學術論文。
2005年8月19-21日參加中國首屆國際蒙古學學術討論會, 宣讀論文“歷史記憶與當代蒙古民族認同建構》。
2005年8月29-31日在阿拉善左旗參加首屆全國阿旺丹達爾學術討論會,宣讀論文“作為歷史記憶的阿旺丹達爾”。
2006年7月17-20日在內蒙古蘇尼特左旗參加蘇尼特歷史文化研討會,做了題為“札奇斯欽《我所知道的德王與當時的內蒙古》一書英漢版本比較”的發言。
2006年9月15-19日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參加黑水城人文與環境國際研討會,宣讀論文““內蒙古”政治-文化認同的形成------額濟納旗個案分析”。
2006年9月20-22日在內蒙古阿拉善左旗參加和碩特蒙古歷史與文化研討會,宣讀論文“關於道爾格《阿拉善和碩特》一書”。
2006年12月22-23日在日本東京外國語大學參加“蒙古世界的過去與今天”國際學術討論會,並宣讀論文“牧民、梭梭林與國家:內蒙古阿拉善個案研究”。
田野考察經歷
1987年 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和黑龍江省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進行民間文 學蒐集工作;
1992年 在內蒙古哲里木盟進行有關薩滿教的田野工作;
1998年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盟進行人文景觀學術考察工作;
2000年7-8月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中亞遊牧文明及其變遷”學術考察活動(在蒙古和俄羅斯境內);
2001年7-8月 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中亞遊牧文明及其變遷”學術考察活動(在中國和蒙古境內);
2001年8-9月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進行有關和碩特蒙古人歷史文化的學術考察。
2002年7月 在青海省治多縣和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進行歷史文化田野考察。
2003年8月 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進行蒙古族村落田野調查。
2003年8月-9月 在興安盟中旗和前旗進行環境教育田野工作。
2005年7月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進行有關口述史的田野工作。